- 年份
- 2024(6399)
- 2023(8880)
- 2022(7310)
- 2021(6785)
- 2020(5548)
- 2019(12391)
- 2018(11968)
- 2017(23820)
- 2016(12967)
- 2015(14163)
- 2014(14192)
- 2013(13759)
- 2012(12849)
- 2011(11658)
- 2010(12146)
- 2009(11579)
- 2008(11573)
- 2007(10525)
- 2006(9637)
- 2005(9114)
- 学科
- 济(50059)
- 经济(49981)
- 管理(45195)
- 业(40655)
- 企(34741)
- 企业(34741)
- 财(19171)
- 制(17676)
- 方法(17539)
- 农(15643)
- 中国(15466)
- 数学(14926)
- 数学方法(14704)
- 业经(13003)
- 体(12109)
- 务(11164)
- 财务(11136)
- 财务管理(11109)
- 策(10877)
- 银(10726)
- 银行(10715)
- 企业财务(10612)
- 体制(10368)
- 行(10265)
- 融(9749)
- 金融(9747)
- 贸(9731)
- 贸易(9726)
- 地方(9584)
- 农业(9528)
- 机构
- 学院(186733)
- 大学(186184)
- 济(82463)
- 经济(80709)
- 管理(71333)
- 研究(64334)
- 理学(60447)
- 理学院(59828)
- 管理学(59027)
- 管理学院(58641)
- 中国(50091)
- 财(44247)
- 京(38181)
- 科学(34589)
- 财经(33120)
- 所(31241)
- 江(30136)
- 经(29956)
- 中心(29043)
- 研究所(27544)
- 经济学(26035)
- 农(25824)
- 财经大学(24402)
- 北京(24239)
- 范(23995)
- 师范(23786)
- 院(23732)
- 经济学院(23255)
- 州(22974)
- 业大(22687)
- 基金
- 项目(117267)
- 科学(94428)
- 研究(91162)
- 基金(86221)
- 家(73102)
- 国家(72468)
- 科学基金(63179)
- 社会(60017)
- 社会科(56999)
- 社会科学(56990)
- 省(44843)
- 基金项目(43890)
- 教育(42370)
- 自然(37862)
- 划(37615)
- 编号(37036)
- 自然科(36954)
- 自然科学(36947)
- 自然科学基金(36320)
- 资助(35239)
- 成果(32417)
- 制(28704)
- 部(27490)
- 课题(26633)
- 重点(26633)
- 发(25557)
- 国家社会(25166)
- 性(24723)
- 创(24623)
- 教育部(24281)
共检索到294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新铭 杜江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指导下,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以私有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并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有制结构调整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指引,凝聚改革共识,优化营商环境,共筑价值基础,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和支撑不同所有制经济沿着高质量路径竞合发展。
关键词:
所有制 改革共识 价值基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甫
文章基于企业效率源泉、产权关联度和改革成本三个维度,提出实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思路,重点考察"内卷化"特征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选择。结果发现,在劳动边际产出不变的条件下,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能够克服行政式裁员的产出损失和私有化改革的国有经济占比下降问题,实现产出增长,而且能够促成员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共赢格局,因而是一种较优的改革方式。基于此,文章从效率界定、改革领域、关键变量、机制建设和改革方式等层面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徐义国
今年以来,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毕显无疑。其中,金融结构问题成为核心焦点。可以预见,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过程中,只有立足中国实际,尊重市场逻辑,重塑和提升政策效应,才能够探求最具效率的金融结构,实现改革成功的战略目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志兵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入推进办学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落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只有全面理解国家政策内涵,准确掌握政策导向,明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体对象、厘清四种实现形式、把握投入要素和定位,形成参与各方相互的认同、理念的相同、目标的趋同、行动的协同、责任的共同,才能探索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发展之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混合所有制 逻辑 内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关键词:
学科 结构调整 政策变迁 制度逻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肖昊宸 张克非
经济结构调整是贯穿新中国70余年经济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演进轨迹和系统的政策逻辑。从历时性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向好和发展任务要求的扩充与提高,中国经济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恢复性调整阶段,进入当前新常态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阶段。从共时性的角度看,通过分析以往几次大的调整和当下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炼出维护稳定的安全原则、保持增长的发展原则、改善民生的普惠原则三条政策原则。同时还可以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具体经验和启示,即以宏观调控保障和促进结构调整、以微观结构调整托举和深化宏观结构调整、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防风险与稳增长的结合点、以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的融合作为政策的未来长期取向。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琦
自秦末商鞅废除井田制到清末鸦片战争,近两千两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土地所有制形式经历了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国有制与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相对峙,最终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历程。其间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在艰难中发展,国家、封建地主、农民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博弈关系。研究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发展的进程,对当前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中根 王鹏帆
促进消费发展,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就需求结构视角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低水平消费主导到投资和出口双主导,再到消费主导的演进历程。与之相对应,政府分别实施了倡导适度消费、全面促进消费和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消费政策。在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价值观引导下,消费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是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处理好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关系以及发挥消费能动作用的互促共进。新时代消费政策必须关注消费发展不均衡、需求结构失衡、供需结构错配等挑战。推动消费持续发展,应强化以富裕共享为指导的均衡发展策略、实施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需求促进政策和推进以供需匹配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
消费政策 消费高质量发展 消费需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普蓂喆 吕新业 钟钰
我国粮食产需关系经历了从产不足需到产需稳定、丰年略有余的转变。从产需张弛视角来看,我国粮食政策演进可分为五个阶段,其变迁逻辑表现为:在产不足需背景下,注重数量安全和经济安全;随着产需矛盾逐渐弥合,消费升级强调"质""量"并重,注重经济与市场安全。在每个阶段,市场反应与政府决策相互交织、动态适应、共同推进。为促进未来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应坚持粮食生产主动权、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
关键词:
粮食政策 粮食安全 产需关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海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围绕基础教育公平出台的各类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成效显著。从政策数量、政策主题词、政策类型和政策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可以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40年的推进策略主要有:以教育"起点公平"为主要着力点、以全面均衡为发展方向、以师资队伍提升为第一抓手、以信息技术为重要突破口;其演进逻辑主要有:从"保底"式公平到"均衡发展"式公平、从"物质关怀型"公平到"人文关怀型"公平、从单一方法促进公平到多元工具维护公平、从单一主体推动公平到协同攻坚保障公平。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汪为 万广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丹 杨丹辉 李晓华 邓洲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在向高收入迈进阶段,工业发展表现出相似的结构转变特征,具体包括:工业占比较为稳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能力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增长。但是,后发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面临多方面挑战。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日益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释放和升级的内需、更高的对外开放水平,源源不断地为工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奠定了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基础条件,有能力有条件推进工业行稳致远。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既要高度重视严峻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影响,也要主动布局,积极应对世界大变局下的多重挑战,把握好全球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要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并举,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增强政策协同性一致性,坚持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豪 曹肖烨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内生稳定性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经济发展阶段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经济发展战略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双循环新格局,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动力从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对经济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匹配的生产、平等的分配和畅通的交换等环节为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典型特征。我国整体上处于消费主导型经济初级阶段。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型,需要匹配经济发展动力与经济发展阶段,促进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适应性转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阎光才
20世纪以来,西方公共教育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并非是教育内部的自觉。本文便试图从教育外在价值的角度,循着西方教育制度变革的生发轨迹,分析在不同时期左右政府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的主要理论资源的性质及特点,提出由教育功能、功用到功效构成了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演进的一条基本逻辑线路。
关键词:
教育政策 价值取向 功能 功用 功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安烨 李秀敏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建国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些年在工业所有制的改造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国有经济的比重还是过高,达到70%以上,在全国处在最高位。另外,东北现在在工业结构调整上还是存在严重的存量调整障碍和增量调整的障碍。本文依据东北地区在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