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51)
- 2023(8425)
- 2022(6728)
- 2021(5875)
- 2020(4960)
- 2019(11019)
- 2018(10661)
- 2017(20931)
- 2016(10889)
- 2015(12227)
- 2014(12482)
- 2013(12754)
- 2012(11786)
- 2011(10536)
- 2010(10811)
- 2009(10391)
- 2008(10465)
- 2007(9678)
- 2006(8884)
- 2005(8365)
- 学科
- 济(83842)
- 经济(83759)
- 企(65828)
- 企业(65828)
- 业(63938)
- 管理(55376)
- 方法(28891)
- 财(25189)
- 业经(22677)
- 数学(21371)
- 数学方法(21318)
- 务(17248)
- 财务(17240)
- 财务管理(17226)
- 企业财务(16360)
- 地方(15318)
- 中国(14018)
- 技术(12912)
- 和(12546)
- 农(12292)
- 企业经济(11879)
- 制(11853)
- 地方经济(11771)
- 划(11640)
- 策(11589)
- 理论(11380)
- 体(10563)
- 经营(10159)
- 农业(9805)
- 技术管理(9698)
- 机构
- 学院(175374)
- 大学(171498)
- 济(92581)
- 经济(91262)
- 管理(73354)
- 理学(62218)
- 理学院(61710)
- 管理学(61184)
- 管理学院(60841)
- 研究(54455)
- 中国(44664)
- 财(42916)
- 财经(34029)
- 京(33913)
- 经(30816)
- 经济学(30797)
- 经济学院(27457)
- 江(27314)
- 科学(26814)
- 所(26168)
- 财经大学(25034)
- 中心(24270)
- 研究所(22952)
- 商学(22770)
- 商学院(22529)
- 北京(21457)
- 州(20653)
- 经济管理(19946)
- 院(19019)
- 业大(18234)
- 基金
- 项目(103853)
- 科学(84907)
- 基金(79644)
- 研究(77685)
- 家(66610)
- 国家(65975)
- 科学基金(59796)
- 社会(55784)
- 社会科(53138)
- 社会科学(53120)
- 基金项目(41290)
- 省(39353)
- 自然(35825)
- 自然科(35116)
- 自然科学(35107)
- 自然科学基金(34566)
- 教育(34147)
- 资助(32798)
- 划(31080)
- 编号(29255)
- 国家社会(24360)
- 部(23543)
- 创(22949)
- 成果(22812)
- 重点(22202)
- 发(22115)
- 人文(21700)
- 教育部(21566)
- 业(21419)
- 创新(21390)
共检索到276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清峰
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与居民福利水平。本文分析发现,房价上涨通过引起经济"脱实向虚",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房价上涨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考虑房价不同衡量方式、剔除样本异常值以及修正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同时,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证实了房价上涨通过引起经济"脱实向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这一作用机制。因此,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对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房价 脱实向虚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薛龙 艾世杰
采用熵值法度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加大研发投入来实现。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企业以及高内部治理水平和大规模企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其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本研究为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国旺 杨洋 李焙尧
文章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就业(用失业率衡量)与劳动收入份额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三者间存在联动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一方面,数字经济有助于提高整体就业,但其实际效果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抑制作用。此外,失业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负向关联,二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说明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对数字经济的反馈作用甚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吴振华
针对目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偏低的现状,可从开放经济视角,研究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角度主要通过要素配置、产业福利和技术进步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投资角度主要通过行业配置、工资外溢和技术领先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金融角度主要通过长期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为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
开放经济 劳动收入份额 产业福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钞小静 廉园梅
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其在经济层面集中表现为增长质量问题。本文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条件-过程-结果三维框架下,从人力资本、消费需求以及生产率三个层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并基于1998-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精确描述经济增长质量的分布动态演进,发现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样本期基本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运用系统GMM估计、工具变量法以及空间计量等方法进行经验检验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同向变化的,劳动收入份额过低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消费需求效应与生产率效应显著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降低不仅会阻碍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信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偏低已经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当前阶段,提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不仅有利于总需求的扩张,还能减轻投资压力,进而缓解地方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劳动 收入份额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宇峰 贵斌威 陈启清
本文在厘清劳动收入份额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技术偏向、垄断利润等因素的生产决策模型,重新考察了转型期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与决定机制。结果表明,就单个产业而言,垄断利润率是劳动收入份额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而技术偏向性是决定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运行水平的关键因素。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是占有大量资源的国有企业选择了资本偏向型技术;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背景下,"逆资源禀赋"的技术偏向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使劳动力工资长期处于低增长状态,进一步恶化了劳动收入份额状况。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显著小于1,并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增强型的,表现为劳动效率持续快速提高,而资本效率则持续下滑,正是偏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高于资本深化的速率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表明,导致资本效率下滑引起劳动收入份额也持续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则主要是中国企业没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拓展升级其生产价值链,以致没能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而政府经济政策偏差形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玉爽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理论框架揭示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过程,阐释环境规制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路径及机制,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测算各省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利用2000-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各省份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运用SYS-GMM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特征,当前我国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已过拐点,有利于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偏向这一路径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环境规制处于促进技术进步偏向劳动的阶段;进一步的分区域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南方、北方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均呈U形且已过拐点,但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南方地区。因此,政府和环保部门要灵活采用环境规制政策,不应不计民生影响地达到环保指标,忽视政策对劳动力相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最终导致劳动者收入承受环境规制的主要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焦音学 柏培文
研究目标: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基于新古典内生增长理论构建理论模型,采用GMM方法实证分析,并通过收入分解方法延伸讨论劳动收入份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呈"U"形和拟线性趋势,与城乡收入差距为线性和拟线性趋势。第一产业需要增加资本投入,第二、三产业需要提高劳动收入。城乡内部及总体收入差距主要源于第二、三产业,提升劳动收入水平普遍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资本收入水平提升仅有助于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研究创新:从产业内、产业间和总体三个层面完成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影响的考察。研究价值:从劳—资收入分配视角为转型阶段地区和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詹新宇 张榕芳 徐丹丹
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基础。但当做大“蛋糕”的压力持续增加、内生动力不足时,势必给分好“蛋糕”的政策目标带来挑战。为此,本文从经济增长目标管理视角构建增长压力测度指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压力负向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在降低企业实际税负的同时,大力增加公共支出规模,但这些积极财政政策客观上扭曲了辖区企业既有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了资本密集度,进而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论在城市经济增长压力感知与压力转嫁、企业间与企业内压力承担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异质性。本研究不仅为探讨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新时代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模式、深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姜磊 陈坚 郭玉清
文章提出二元转型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为工资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点,论述了劳动收入份额随二元转型程度变动的"U"型规律。文章对199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总体及分组计量分析表明,二元转型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关系确实存在,同时低水平组的劳动生产率负效应更大,随着二元转型程度的发展,工资效应的正向作用开始显现,而劳动生产率的负效应则逐渐减弱。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长庚 王宇航 王玉喜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产业政策能否以及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问题值得关注。在理论阐述产业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6—201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以2009年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和可负担性,缓解其流动性约束,扩大雇佣规模,进而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内向型企业、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企业的影响更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不仅识别出产业振兴规划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机制,也为重新审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积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田野 倪红福 夏杰长
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演变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宏观劳动收入份额。本文构建了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及其因素结构分解框架,并利用1997-2020年全球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内效应是影响中国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主导因素,在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效应也较为重要;第二,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在各阶段对中国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贡献方向相反,国内经济循环主导了产业结构效应的贡献,国内经济循环程度下降将降低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即国际循环(外循环)程度越大,宏观劳动收入份额越低;第三,国内经济循环中内需规模持续扩张、国内生产网络中服务业投入占比增加、国际经济循环中最终需求出口扩张以及持续深度参与国际生产网络均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阎曼华 刘婷婷
以2006~2011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以负债资产率作为企业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就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主要是长期负债资产率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融资约束 负债资产率 劳动收入份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