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40)
2023(3968)
2022(3206)
2021(2928)
2020(2343)
2019(5338)
2018(5099)
2017(9973)
2016(5147)
2015(5712)
2014(5383)
2013(5301)
2012(4862)
2011(4354)
2010(4315)
2009(3790)
2008(3739)
2007(3466)
2006(3026)
2005(2658)
作者
(13643)
(11687)
(11487)
(10936)
(7428)
(5471)
(5053)
(4472)
(4261)
(4010)
(3937)
(3935)
(3616)
(3598)
(3590)
(3530)
(3402)
(3308)
(3305)
(3205)
(2787)
(2693)
(2677)
(2658)
(2643)
(2553)
(2488)
(2302)
(2281)
(2280)
学科
(28898)
经济(28864)
(14747)
管理(14502)
方法(11745)
数学(10914)
数学方法(10869)
(10026)
企业(10026)
(7741)
中国(7688)
农业(5403)
地产(5301)
(5301)
房地(5301)
房地产(5301)
(5259)
(5254)
劳动(5237)
(4855)
贸易(4854)
(4768)
业经(4059)
(3802)
金融(3802)
城市(3720)
城市经济(3548)
经济管理(3429)
(3285)
(3256)
机构
大学(74544)
学院(72697)
(37633)
经济(37193)
管理(29253)
理学(25693)
理学院(25457)
管理学(25102)
管理学院(24965)
研究(24464)
中国(18363)
(16954)
(14389)
财经(14378)
经济学(13735)
(13402)
经济学院(12689)
科学(12607)
中心(11634)
(11438)
财经大学(11113)
研究所(10468)
(10010)
(9717)
业大(9351)
商学(8855)
北京(8835)
商学院(8762)
(8585)
(8580)
基金
项目(51841)
科学(42437)
基金(41114)
研究(37530)
(36671)
国家(35922)
科学基金(31043)
社会(27443)
社会科(26255)
社会科学(26248)
基金项目(21449)
自然(18878)
自然科(18519)
自然科学(18515)
自然科学基金(18213)
(18059)
教育(16878)
资助(16856)
(15548)
编号(13357)
国家社会(12777)
(12557)
教育部(11358)
重点(11287)
人文(10929)
(10645)
(10458)
成果(10422)
(10296)
大学(10170)
期刊
(36543)
经济(36543)
研究(22374)
中国(13658)
(12306)
学报(10470)
管理(10330)
科学(10020)
(8921)
大学(8565)
学学(8239)
财经(7496)
(7230)
金融(7230)
经济研究(6948)
(6584)
农业(6103)
问题(5060)
业经(4963)
技术(4629)
世界(4487)
理论(4285)
教育(4200)
(4172)
统计(3934)
国际(3785)
实践(3751)
(3751)
(3556)
技术经济(3477)
共检索到105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华民  王基鸣  姚凯辛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期和2015期调查数据考察房价变动对于“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性别分工观念主导家庭劳动分工模式的冲击效应和替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房价涨幅越大,全域范围的冲击效应和替代效应越明显,家庭女性劳动参与率越高,其中房价收入比是房价变动与女性劳动参与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合理解释。进一步的决定机制检验分析表明,房价上涨预期带来家庭劳动分工模式的值变效应,超过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决定效应。传递机制检验分析表明,财富效应和预算约束是房价变动冲击传统性别分工观念主导家庭劳动分工模式的中介传递变量。异质性检验分析表明,房价收入比高的未婚女性、拥有子女数量较多的已婚女性及迁移家庭女性对于传统性别分工观念主导家庭劳动分工模式的认同程度尤低。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面对中国社会老龄化临界点预期,动员女性劳动力资源的政策依据在于提升女性劳动收入水平的激励边际。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砚莉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内部成员,主要从夫妻二人拥有的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了家庭的形成及其家庭内部劳动分工格局。从理论上阐述在比较优势条件下,专业化和交换将导致整体联合利益增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内部成员劳动分工的劳动力供给均衡点的形成及其变动情况。这一经济模型表明,为了提高家庭质量,实现整个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实行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在充分信息和较低交易成本的前提下,一方面,从纯经济学角度分析家庭的形成及其变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视出家庭实际变化及相关制度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军   乐洋   张一飞  
本文通过拓展世代交叠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每周工作时间,作用渠道为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和降低家庭劳动时间,对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造成冲击;对31—40岁、低学历、中低收入家庭、农村地区、外围城市、拥有1—2个孩子的已婚女性而言,数字经济对其劳动参与的促进作用更大;相较于已婚男性、单身男性、单身女性,数字经济发展更偏向于提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有利于缓解已婚已育女性的“母职惩罚”;数字经济赋能已婚女性更多选择灵活就业而非正规就业,也提升了正规就业群体的工作时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胡波  
本文从劳动价值的角度分析当前房价过高的原因,用价值计算分析揭示说明了剩余价值是如何被摄取的,认为房价过高是社会状态发生了问题,不断抬高、投机、炒作房价过快上涨的本质是剥削。落实好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就要坚持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市场基本原则,就要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规则、规范的房子交易市场管理机制——即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状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兴强  杨锐锋  
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数据,基于调查数据构建和计算城市房价收入比,分析房价收入比对家庭消费房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房价收入比对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有房出租、拥有大小产权房和不同收入阶层家庭消费房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房价收入比高时家庭消费水平也相应较高,但房价收入比高却显著降低了家庭消费的房产财富弹性;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有房出租家庭消费的房产财富效应受房价收入比高的弱化影响更小,拥有大产权比小产权房更能抵御房价收入比高对消费房产财富效应的弱化影响,高收入家庭的抵御能力更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芸  
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它通过调整家庭内部分工和劳动资源配置,有助于提升家庭收入水平。在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理论分析发现,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数量有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家庭收入。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进行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研究还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家庭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取决于个人特征和城市特征。在不同类别基本公共服务中,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的增收效应最为显著。机制研究表明,其他家庭成员的增收效应和就业增进效应共同解释了基本公共服务对家庭总收入的提升作用。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将改变家庭随迁策略,对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在迁入地的长期居住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栋梁  何翠香  方行明  
本文运用CHFS2011数据分析住房及房价预期对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存在正规信贷约束的情况下,自有住房使家庭创业的概率提高2%,房屋价值每升值1万元使家庭创业的概率提高0.3%。对于拥有住房的家庭,预期房价上涨使家庭创业的概率减少23.9%。本文认为住房和房价预期对家庭创业的影响是复杂的,自有住房和房屋价值通过财富效应增加家庭创业,而房价预期通过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减少家庭创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卓  陈杰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租购并举"以缓解大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压力,但住房租赁体系发展能否达到抑制房价的效果,这种效应与租房供应主体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在国内外还都没有直接的相关实证研究。本文综合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大样本微观数据及城市层面统计数据组成的面板数据,在地级市层面实证考察住房租赁部门发展对房价的影响效应,重点考察租房供应主体在这种效应中的作用。包含纠正内生性偏误在内的系列计量分析结果均一致性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中的租住家庭占比与当地房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进一步从住房租赁供应主体结构来看,一个城市租赁供应中市场化比重越高,则该城市租住家庭占比与房价的负向关联越强。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表明推行"租购并举",不仅应关注租售结构本身,还应加强租房供应主体的多元化,尤其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租赁住房供应中的主导性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翠香  晏冰  方行明  
基于CHFS2011数据,运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估计了住房及房价对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影响,发现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刺激了家庭的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消费,而对于无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替代效应减少了家庭消费。具体地讲,在整个消费分布上,房价上涨对家庭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U"型,而房价上涨对非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户主受教育水平及城乡分布等变量都是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显著影响因素。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翠香  晏冰  方行明  
基于CHFS2011数据,运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估计了住房及房价对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影响,发现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刺激了家庭的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消费,而对于无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替代效应减少了家庭消费。具体地讲,在整个消费分布上,房价上涨对家庭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U"型,而房价上涨对非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户主受教育水平及城乡分布等变量都是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显著影响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保庆  张敬霞  
本文从家庭代际关系的角度,建立了一个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研究在考虑到父母为子女未来买房储蓄时人口少子化和房价对消费的影响。模型认为当父母不需要为子女未来买房储蓄时,人口少子化会抑制消费率;随着父母为子女未来买房储蓄的增加,人口少子化对消费率的抑制作用在减弱。本文使用中国2005~2019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少儿抚养比来衡量人口少子化,以房价来衡量父母为子女未来买房的储蓄额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房价的上升,少儿抚养比的增加对消费率的促进作用在显著减弱,而且当房价的对数为0时,少儿抚养比对消费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且该结论是稳健的。实证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结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葛玉好  张雪梅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房价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选用已婚夫妇结婚当年和结婚5年后的房价分别作为生育一孩和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比较一套房和多套房的相关结论讨论了房价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渠道。本研究发现:(1)房价对生育孩子的概率有显著负影响,房价每上涨1000元,生育一孩的概率将降低1.8%~2.9%,生育二孩的概率将降低2.4%~8.8%;(2)房价推迟了女性的初次生育年龄,房价每上涨1000元,初次生育年龄将提高0.14~0.26年;(3)房价上涨对生育决策的影响理论上存在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两种机制,但现实中挤出效应的影响更大。文章的结论意味着,我国生育率下降与房价上涨有一定关系,政府应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段忠东  朱孟楠  
本文以家庭收入为依据区分三类不同家庭,考察房价对不同家庭消费和总消费的不对称影响。结果显示:房价变动对高收入有房家庭的消费行为影响不显著,却通过缓解信用约束促进了受约束有房家庭消费;房价上涨对租房家庭消费表现为挤出效应,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购房首付比和住房租售比的提高而加强;房价对总消费的影响在不同的房价与收入增长机制中表现出结构变迁,住房市场状况导致结构变迁出现异质性。运用门限模型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与消费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房价和收入的不同增长机制中,房价波动对消费产生微弱的挤出作用,房价低增长机制中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高房价、高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也  补琴  张安全  
本文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预期房价变动对不同类型城镇家庭的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预期房价上涨会促进持有住房家庭的消费支出和抑制尚无住房家庭的消费支出,但是预期房价变动对于家庭消费支出的总体影响并不显著。这意味着,调控房价无助于提升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支出。本文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也  补琴  张安全  
本文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预期房价变动对不同类型城镇家庭的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预期房价上涨会促进持有住房家庭的消费支出和抑制尚无住房家庭的消费支出,但是预期房价变动对于家庭消费支出的总体影响并不显著。这意味着,调控房价无助于提升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支出。本文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