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64)
- 2023(19333)
- 2022(16383)
- 2021(15357)
- 2020(12914)
- 2019(29347)
- 2018(29109)
- 2017(56447)
- 2016(30438)
- 2015(34014)
- 2014(34015)
- 2013(33113)
- 2012(30418)
- 2011(27038)
- 2010(26989)
- 2009(24910)
- 2008(24349)
- 2007(21559)
- 2006(18959)
- 2005(16698)
- 学科
- 济(123928)
- 经济(123783)
- 业(106809)
- 管理(101050)
- 企(94516)
- 企业(94516)
- 方法(55291)
- 数学(45254)
- 数学方法(44622)
- 财(38206)
- 农(37711)
- 业经(35253)
- 中国(30456)
- 务(26177)
- 财务(26087)
- 财务管理(26041)
- 制(25989)
- 农业(25910)
- 企业财务(24687)
- 理论(23339)
- 学(22603)
- 地方(22423)
- 技术(22386)
- 贸(21264)
- 贸易(21255)
- 和(21244)
- 策(20963)
- 易(20653)
- 体(19747)
- 划(19625)
- 机构
- 学院(429073)
- 大学(424239)
- 管理(173512)
- 济(171861)
- 经济(168166)
- 理学(149516)
- 理学院(147988)
- 管理学(145426)
- 管理学院(144643)
- 研究(137048)
- 中国(105476)
- 京(89476)
- 科学(83389)
- 财(82441)
- 农(70214)
- 所(67370)
- 财经(65145)
- 江(64418)
- 中心(63430)
- 业大(63360)
- 研究所(60965)
- 经(59382)
- 北京(55920)
- 农业(54946)
- 范(54003)
- 师范(53440)
- 州(51333)
- 经济学(50672)
- 院(50554)
- 财经大学(48354)
- 基金
- 项目(289683)
- 科学(229014)
- 研究(213891)
- 基金(210360)
- 家(182169)
- 国家(180559)
- 科学基金(157070)
- 社会(134158)
- 社会科(127177)
- 社会科学(127147)
- 省(113888)
- 基金项目(111047)
- 自然(102633)
- 自然科(100316)
- 自然科学(100290)
- 教育(98911)
- 自然科学基金(98495)
- 划(94811)
- 编号(87969)
- 资助(86863)
- 成果(70377)
- 重点(63977)
- 部(63666)
- 创(61547)
- 发(61217)
- 课题(60244)
- 创新(56939)
- 科研(55098)
- 教育部(54869)
- 国家社会(54854)
- 期刊
- 济(191417)
- 经济(191417)
- 研究(124666)
- 中国(80307)
- 管理(68655)
- 财(66489)
- 农(64584)
- 学报(64036)
- 科学(59528)
- 大学(49846)
- 学学(47185)
- 教育(47079)
- 农业(44593)
- 技术(41052)
- 融(38136)
- 金融(38136)
- 业经(33673)
- 财经(31872)
- 经济研究(29773)
- 经(27409)
- 问题(24687)
- 业(24466)
- 技术经济(21852)
- 现代(20399)
- 科技(20107)
- 图书(19909)
- 版(19857)
- 理论(19604)
- 商业(19396)
- 财会(19183)
共检索到631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胡宁 王雪方 孙莲珂 靳庆鲁
21世纪以来,中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超额回报使利润渐趋收窄的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偏离其主营业务,造成企业投资行为"脱实向虚",对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巨大挑战。本文以我国47个城市颁布的房产限购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7-2016年212个地级市及973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房产限购政策能否有效抑制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趋势。使用双重差分设计的研究结果表明,房产限购政策在抑制企业投资性房地产投资的同时,能够促使企业聚焦主业,增加对实体资产的投资,实现企业投资结构的"脱虚返实",上述政策效应在限购政策更加严格的地区更为显著。此外,房产限购政策的实施缓解了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创新投入的增长速度。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赤平 孔莉霞 苗龙
防范僵尸企业形成和处置现有僵尸企业对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7—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我国部分城市颁布的房产限购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房产限购政策有效地抑制了僵尸企业形成,在实施严格限购的城市这一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房产限购政策通过改善制造业企业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抑制了僵尸企业形成;房产限购政策加速了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有利于对现有僵尸企业的妥善处置。该结论为引导企业“脱虚入实”,抑制僵尸企业形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房地产 限购政策 僵尸企业 双重差分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钟凯 梁鹏 王秀丽 彭雯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金融投资回报率较高和影子银行规模较大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较强,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投资回报率和缩小影子银行规模的渠道缓解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以及非高科技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金融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领域,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梁若冰 张东荣 方心 林细细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议题,限购政策作为政府稳定和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手段,对房地产企业以及住房市场体系建设均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上市房地产企业2008—2013年以及2015—2019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轮限购对上市房地产企业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两轮限购政策均显著降低了上市房地产企业市场价值,当企业在限购城市销售占比越大时,价值下降幅度越大;第二,从企业经营绩效来看,两轮限购对其实际盈利和营运能力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第一轮提高了企业偿债的经营风险,而第二轮只是影响了企业的资产增长能力;第三,两轮限购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异质性影响,第一轮并未显著影响房价上涨,而第二轮则显著遏制了房价上涨;第四,从股票市场看,第一轮限购主要是通过企业经营风险影响投资者预期,而第二轮限购则是通过影响房价来改变投资者预期,这进一步凸显了"房住不炒"的政策作用。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制定与推进政策时应关注预期的作用,这对于当前"房住不炒"政策的长期实施及其政策效果的长期稳定都具有一定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罗长远 李铮 智艳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走出去”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基准估计发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与未参与的企业相比,金融化程度有所削弱,表现出“脱虚返实”的倾向。针对传导机制所作的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提升了实体获利能力,抑制了金融化动机。本文的结论为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企业金融化 双重差分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张敏敏
产能过剩企业往往在过度负债的同时还过度投资金融资产,从而带来实物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双重效率损失。以去产能政策的多次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造多期PSM-DID模型分析了化解过剩产能的抑制型产业政策是否间接地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从平均处理效应来看,去产能政策有效推动了产能过剩企业“脱虚返实”,抑制企业影子银行活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驱动企业创新和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这与政策针对过剩产能的治理途径是协调一致的。从动态处理效应来看,“16年政策”效应最显著,其次是“13年政策”,而“09年政策”没有明显效果,这说明保持政策压力持续乃至递进是此类抑制型政策产生效果的关键。异质性分析表明,去产能政策带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研究结论补充及深化了对抑制型产业政策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建设去产能长效机制及推行普惠性、功能性产业政策提供了学理支持。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钱爱民 吴春天 朱大鹏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等实体行业企业的金融化趋势日渐加剧,如何抑制实体经济的金融化倾向、引导微观企业“脱虚返实”,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视角,以2007-2018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对金融化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显著降低了民营企业金融化投资水平,且上述结果在国有股东为地方国有企业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强的时期和市场地位低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股权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扩大银行信贷融资以及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机制有效抑制了金融化投资水平。并且,国有资本参股显著弱化了民营企业金融化投资对创新研发支出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探寻了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影响金融化投资的情境与机制,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微观经济后果,而且为促进实体经济“脱虚返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证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钱爱民 吴春天 朱大鹏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等实体行业企业的金融化趋势日渐加剧,如何抑制实体经济的金融化倾向、引导微观企业“脱虚返实”,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视角,以2007-2018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对金融化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显著降低了民营企业金融化投资水平,且上述结果在国有股东为地方国有企业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强的时期和市场地位低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股权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扩大银行信贷融资以及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机制有效抑制了金融化投资水平。并且,国有资本参股显著弱化了民营企业金融化投资对创新研发支出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探寻了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影响金融化投资的情境与机制,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微观经济后果,而且为促进实体经济“脱虚返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阳敏
在压力测试理论和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房地产企业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进行了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本文压力测试表明:在面对各类房地产调控政策冲击时,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都很弱,"限购令"政策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冲击形成的风险与危害最大,影响次之的是"房产税"政策,虽然"土地管理"政策冲击导致房地产企业风险排第三,但影响程度也较大;即使在相同风险压力下,民营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要相对优于国有的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在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有针对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冲击下,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或风...
关键词:
风险压力测试 因子分析 房地产企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津钰 周福萍 林楠
文章利用2008—2018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被动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促进实体企业“脱虚返实”。具体而言,被动型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并提高企业的长期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被动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信息透明度更高的企业中表现更强。渠道检验发现,被动型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优化公司治理(降低大股东掏空、提高高管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和降低企业短视(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高高管薪酬和业绩变更的敏感性、降低高管非正常变更和业绩的敏感性)两个渠道影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誉夫 谢建国 孟庆伟
基于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从深化企业分工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应用对中国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人工智能应用对中国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高研发投入、高机会主义风险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应用通过降低企业外购成本、扩大企业可及市场范围,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小红 潘成双 吕静
本文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金融对企业违规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降低了企业违规,数字金融通过发挥资源效应、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降低企业违规,具体而言,数字金融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以及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进而降低企业违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抑制企业违规;数字金融对企业违规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表现为互补作用,即传统金融发展好的地区,数字金融对企业违规的抑制作用更好。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数字金融和企业违规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也为推动数字化建设、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丰泽 陈晓莉
从汇率传递视角出发,我们主要使用2008—2013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检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出口企业应对汇率波动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汇率弹性,稳定产品以出口目的地货币表示的价格,有助于出口企业应对汇率波动。(2)这种作用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效应和进口中间品成本效应两种机制实现。(3)这种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在进口强度较低企业、小规模企业、位于垄断行业以及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企业中更明显,说明这些企业可以更多地从人民币国际化完善金融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等功能中受益。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小红 潘成双 吕静
本文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金融对企业违规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降低了企业违规,数字金融通过发挥资源效应、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降低企业违规,具体而言,数字金融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以及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进而降低企业违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抑制企业违规;数字金融对企业违规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表现为互补作用,即传统金融发展好的地区,数字金融对企业违规的抑制作用更好。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数字金融和企业违规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也为推动数字化建设、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芮 曹廷贵
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杠杆率。区分企业杠杆率的期限结构差异后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杠杆率还是长期杠杆率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杠杆率的负向影响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低盈利企业和高杠杆企业中较大。机制分析则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减少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和弱化经营风险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杠杆率。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降低信息产业税收水平、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及适当加强金融监管,有助于提升数字金融发展去杠杆的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