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6)
- 2023(10644)
- 2022(8602)
- 2021(7897)
- 2020(6771)
- 2019(14887)
- 2018(14718)
- 2017(28758)
- 2016(15367)
- 2015(16704)
- 2014(16562)
- 2013(16722)
- 2012(15185)
- 2011(13380)
- 2010(13715)
- 2009(13062)
- 2008(13471)
- 2007(12411)
- 2006(11033)
- 2005(10169)
- 学科
- 业(86637)
- 企(69848)
- 企业(69848)
- 济(68096)
- 经济(67987)
- 管理(57772)
- 农(45028)
- 农业(30056)
- 方法(28772)
- 业经(28068)
- 财(24817)
- 数学(21164)
- 数学方法(21017)
- 务(19237)
- 财务(19228)
- 财务管理(19208)
- 企业财务(18288)
- 中国(17923)
- 制(17464)
- 技术(16230)
- 策(14970)
- 体(13398)
- 划(12503)
- 理论(11682)
- 和(11585)
- 贸(11353)
- 贸易(11346)
- 易(11076)
- 企业经济(10826)
- 经营(10706)
- 机构
- 学院(227849)
- 大学(219838)
- 济(101381)
- 经济(99634)
- 管理(96030)
- 理学(82962)
- 理学院(82220)
- 管理学(81264)
- 管理学院(80834)
- 研究(70784)
- 中国(59094)
- 农(53873)
- 财(46958)
- 京(44680)
- 农业(40864)
- 科学(40475)
- 业大(37500)
- 财经(37299)
- 江(35829)
- 所(35761)
- 经(33982)
- 中心(33826)
- 研究所(31777)
- 经济学(29902)
- 经济管理(28393)
- 州(27824)
- 北京(27237)
- 经济学院(27172)
- 财经大学(27155)
- 商学(26638)
- 基金
- 项目(147733)
- 科学(119343)
- 基金(110980)
- 研究(109774)
- 家(95363)
- 国家(94337)
- 科学基金(83617)
- 社会(74165)
- 社会科(70009)
- 社会科学(69992)
- 基金项目(59080)
- 省(58645)
- 自然(53034)
- 自然科(51936)
- 自然科学(51923)
- 自然科学基金(51134)
- 教育(47476)
- 划(46708)
- 编号(44351)
- 资助(43883)
- 业(36713)
- 成果(34046)
- 创(33780)
- 部(33463)
- 发(32021)
- 重点(31560)
- 国家社会(31261)
- 农(30846)
- 创新(30636)
- 制(30448)
- 期刊
- 济(121633)
- 经济(121633)
- 研究(65695)
- 农(57454)
- 中国(46202)
- 财(39319)
- 农业(38522)
- 管理(36527)
- 科学(33026)
- 学报(32007)
- 业经(27139)
- 大学(25823)
- 融(25565)
- 金融(25565)
- 学学(24969)
- 业(20213)
- 技术(19598)
- 财经(18902)
- 经济研究(16926)
- 经(16309)
- 问题(16097)
- 教育(14703)
- 农村(14237)
- 村(14237)
- 技术经济(14087)
- 农业经济(13694)
- 世界(13208)
- 版(12118)
- 现代(11653)
- 财会(11534)
共检索到345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谢勇 赵晓倩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2017),本文借助有序结果模型探究了户籍身份转换对农业流动人口健康权益可及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户籍因素确实导致了城乡居民健康权益可及性方面的差异,与农业流动人口相比,"农转非"居民的健康权益可及性显著较高。进一步的实证结果显示,户籍身份由农业转为"非农"使得农业流动人口获取健康权益的概率提高了8.6%,该结论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及工具变量法后依然稳定。此外,从户籍转换机制来看,"竞争型"的户籍转换对农业流动人口健康权益可及性的提升效应大于"非竞争型"的户籍转换。在收入水平方面,户籍身份转换对低收入水平农业流动人口健康权益可及性的提升效应最大,而对中、高收入水平的农业流动人口影响较小。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户口性质转变仅是农业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第一步,相关配套福利政策的调整才是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着力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小英 于海燕 俞林伟
社区环境是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本文利用温州201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提高社区安全感、降低社区社会失序状况和改善社区服务设施会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的健康指标上有不同的表现,社区环境的影响更多与个人主观的身体健康感知有关,与慢性病患病率等客观健康指标的关联较小;而社区环境对本地居民的影响则相对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上。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存在人群异质性,与本地居民相比,社区环境与流动人口的健康有更为密切的关联。这一结论将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改进流动人口社区环境和健康状况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
关键词:
社区环境 流动人口 健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以往有关迁移流动影响生育水平的研究仍存在一个盲点,即缺少流动人口孩子出生地的分析。在弥补这个盲点后,分别通过泊松回归与Heckman二阶段模型再次分析了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泊松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曾生子女数是农村本地人口的0.855倍,乡城流动人口的曾生子女数为农村本地人口的0.840倍,两类流动人口的累计生育率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Heckman二阶段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曾生子女数相比分别减少了0.237个与0.268个。因此,人口流动与生育水平降低确实有着因果影响关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以往有关迁移流动影响生育水平的研究仍存在一个盲点,即缺少流动人口孩子出生地的分析。在弥补这个盲点后,分别通过泊松回归与Heckman二阶段模型再次分析了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泊松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曾生子女数是农村本地人口的0.855倍,乡城流动人口的曾生子女数为农村本地人口的0.840倍,两类流动人口的累计生育率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Heckman二阶段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曾生子女数相比分别减少了0.237个与0.268个。因此,人口流动与生育水平降低确实有着因果影响关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金龙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系统考察了非农户籍身份转换对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户籍身份转换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经济收入。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非农户籍转换带来的收入优势并非均衡分布在所有经历了"农转非"群体之中,通过竞争机制完成"农转非"的人,其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仅优于农业户籍群体,甚至高于非农户籍出身的城镇居民,而非竞争性"农转非"群体则不具备这种相对优势。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的结果再次表明,户籍身份转换可能仅是有利于潜在个体能力和资源禀赋较高的群体。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如果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经济融合,取消农业户籍仅是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配套的福利制度改革将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钦 刘国恩
本文利用大型微观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广义线性模型(GLm)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估计中国本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医保受益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医保受益水平存在显著的户籍差异,流动人口的医保报销水平显著低于本地户籍人口。流动人口较低的医保受益水平抑制了其对正规医疗的选择,同时医保制度对流动人口医疗负担的降低作用显著小于本地户籍人口。究其原因,户籍制度挂钩的医保"属地"管理制度与流动人口"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使其医保不适用可能性显著高于本地户籍人口,从而导致医保受益水平偏低。因此,突破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弊端,建立适应流动人口需求的医保制度是切实提高流动人口实际医疗保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邓睿
务工地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不仅可保障这一群体在务工过程中的身体健康与生存安全,更有利于帮助其通过补齐健康"短板"以提升劳动供给能力。本文在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2017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重点运用熵均衡匹配等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农民工城市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对这一群体的城市劳动供给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劳动供给强度上,参与务工地医疗保险可显著缩短农民工的周工作小时数并减轻其劳动压力;在劳动供给效率上,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小时工资率均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尤其是医疗保险对其单位时间收益率的提升效应非常明显。此外,农民工健康权益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一定的个体特征差异和分布异质性。
关键词:
农民工 健康权益 劳动供给 熵均衡匹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鸿雁,汝小美,丁峰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 0 0 4年 3月开展了“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 ,未婚人群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低、有效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弱 ;未婚人群避孕知识多 ,但获得相关服务少 ,其避孕失败率高 ;流动人口获得避孕节育方法的途径少 ,很难被纳入免费服务体系。为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生殖健康 流动人口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宁光杰 段乐乐
本文运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广东和浙江两省数据,探讨户籍对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论文发现非农户籍、本省或本市户籍、地区进行户籍改革和户籍隐含的公共服务政策都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选择自我雇佣的概率。尽管非农户籍和本地户籍者愿意选择进入国有部门,但户籍对从事自我雇佣的影响更大。非农户籍、本省或本市户籍以及公共服务变量都能够提高自我雇佣流动人口的收入。用2014年数据和RUMIC2008—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和影响机制检验支持了以上结论。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自我雇佣 收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翠迎 汪润泉
该文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例,实证考察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对流动就业人口城市消费的影响。基于国家卫计委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检测调查数据,该文比较了有无职工养老保险的流动就业人员在消费行为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消费弹性大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者,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提升作用;对于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消费弹性低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者,且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受到其自身收入水平的制约,当收入较低时,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促进作用,当收入较高时,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 流动人口 消费水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孟凡强 初帅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当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场主力时,歧视是否也发生了改变?文章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职业分割的视角考察了户籍歧视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户籍歧视在不同年龄群组间呈现U形特征,这主要缘于职业内同工不同酬的U形变化,职业进入歧视随年龄减小而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职业内同工不同酬的U形变化源自于城镇流动人口的工资优惠,70后—85后的中生代城镇流动人口获得的职业内工资优惠较小,年龄较大的70前和年龄较小的90后、95后群组获得的工资优惠较大,而城镇流动人口职业进入优惠的年龄趋势也是职业进入歧视随年龄减小而下降的主要原因,整体来看越年轻的城镇流动人口获得的职业进入优惠越小,这表明当前户籍歧视更多地表现为对城镇流动人口的就业优惠。据此,文章建议应注重户籍歧视的年龄差异和形式变化,更多采用竞争性的差异化措施吸引人才,以市场化的手段实现人才的充分流动和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户籍歧视 职业分割 年龄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天成 温思美
利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测度各省技术进步水平的宏观年鉴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t模型与Heckman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不同户籍类型下流动人口就业分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内部就业分化差异显著,城镇流动人口比城乡流动人口有更高概率进入高收入岗位;技术进步强化了这种户籍歧视,同时存在高技能偏向性,使得城镇流动人口的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比城乡流动人口更容易进入高收入岗位,但是在低技能群体中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户籍歧视 技能劳动力 就业分化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娟 赵心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剧增,其内部的收入差距现象也逐渐出现。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Oaxaca-Blinder分解和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探究了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发现相对于性别、年龄等其他变量而言,教育对流动人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表现为教育的价格效应与结构效应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前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体现在第90分位点,暗含着城乡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主要由教育的高回报率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按照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地区进行划分后的结果各异,但是教育价格效应依然较大。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发生扭曲的结果只是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获得更多了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了更多教育。城镇常住人口具有更强的社会网络和城乡教育资源是发生扭曲的并列原因。基于此结果,政府应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扶持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农村流动人口也应通过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卓 王延涛 罗雅楠
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快递外卖骑手从业者规模越来越大,其精神健康状况对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和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针对北京地区非京籍快递外卖骑手的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精神健康调查,运用二分类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劳动权益侵害、职业身份歧视两个方面,分析影响骑手精神健康风险的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骑手普遍面临较高的精神健康风险,而劳动权益侵害、职业身份歧视是损害骑手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劳动权益侵害、职业身份歧视不仅直接损害骑手精神健康,而且通过降低社区融入水平、加剧孤独感间接损害骑手精神健康,其中社区融入是关键,职业身份歧视对孤独感的影响要通过社区融入实现;骑手劳动过程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社会生活中职业身份歧视对骑手精神健康的损害,比职业场域中劳动权益侵害的损害更严重。为进一步降低骑手精神健康风险,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组织支持,确立和保障骑手劳动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正向引导宣传,优化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设计,消除社会公众的偏见和歧视,为骑手工作和生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帮助骑手形成职业认同,产生自我认同,获得社会认同。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邓睿
流入地卫生服务可及性不仅关乎农民工健康状况,还可能对其主观福利产生潜在影响。本文利用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评估了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潜在内生性后,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了强弱不一的作用。可获得性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农民工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并对其社会反馈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空间可达性和适切性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社会反馈行为的积极性。机制检验证实,卫生服务可及性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农民工卫生习惯趋同于城市居民,帮助农民工养成健康就诊行为,提高这一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代际和性别异质性。此外,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并非完全来自患病农民工样本的“正向溢出效应”,但患病经历是卫生服务可及性正向影响农民工社会反馈行为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