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54)
- 2023(6443)
- 2022(5405)
- 2021(4826)
- 2020(3981)
- 2019(8828)
- 2018(8831)
- 2017(17820)
- 2016(9206)
- 2015(10186)
- 2014(10225)
- 2013(10500)
- 2012(10018)
- 2011(9290)
- 2010(9638)
- 2009(9252)
- 2008(8632)
- 2007(8035)
- 2006(7694)
- 2005(7045)
- 学科
- 济(68892)
- 经济(68853)
- 农(44090)
- 业(30498)
- 农业(29451)
- 管理(18896)
- 地方(18878)
- 方法(16902)
- 业经(15804)
- 数学(15644)
- 数学方法(15593)
- 中国(13508)
- 地方经济(11750)
- 发(10554)
- 学(10012)
- 制(9971)
- 农业经济(9918)
- 企(9810)
- 企业(9810)
- 村(8916)
- 农村(8909)
- 体(8334)
- 发展(8321)
- 展(8315)
- 及其(8241)
- 策(7906)
- 经济学(7760)
- 贸(7577)
- 贸易(7570)
- 问题(7445)
- 机构
- 学院(142768)
- 大学(137001)
- 济(78145)
- 经济(77016)
- 管理(53944)
- 研究(53525)
- 理学(46277)
- 理学院(45868)
- 管理学(45368)
- 管理学院(45120)
- 农(43791)
- 中国(42874)
- 农业(32938)
- 财(29564)
- 科学(29204)
- 京(27325)
- 所(27207)
- 业大(26000)
- 中心(24977)
- 经济学(24589)
- 研究所(24311)
- 财经(23236)
- 江(22443)
- 经济学院(21933)
- 经(21087)
- 农业大学(20039)
- 经济管理(19457)
- 科学院(18528)
- 省(18061)
- 发(17870)
- 基金
- 项目(88859)
- 科学(70457)
- 研究(68507)
- 基金(65419)
- 家(55983)
- 国家(55428)
- 社会(47653)
- 科学基金(47333)
- 社会科(44773)
- 社会科学(44763)
- 省(35112)
- 基金项目(34538)
- 编号(28763)
- 教育(27672)
- 划(27081)
- 农(26656)
- 自然(26553)
- 自然科(25896)
- 自然科学(25892)
- 资助(25664)
- 自然科学基金(25424)
- 成果(22742)
- 发(22462)
- 国家社会(20697)
- 部(20329)
- 发展(19263)
- 重点(19212)
- 展(19010)
- 课题(17874)
- 性(17772)
- 期刊
- 济(100940)
- 经济(100940)
- 农(50029)
- 研究(45650)
- 农业(33641)
- 中国(30095)
- 业经(20338)
- 财(20325)
- 学报(19938)
- 科学(19552)
- 融(17607)
- 金融(17607)
- 大学(16438)
- 管理(16150)
- 学学(16076)
- 经济研究(14953)
- 业(14946)
- 问题(14133)
- 农村(13580)
- 村(13580)
- 农业经济(13571)
- 世界(12173)
- 财经(12109)
- 技术(11916)
- 经济问题(10619)
- 经(10604)
- 技术经济(9659)
- 农村经济(8964)
- 版(7872)
- 统计(7560)
共检索到230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温兴祥
由于户籍的不同,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遭受歧视性的待遇,这严重阻碍了其与本地城市居民的经济同化过程。本文实证考察农民工获取本地城市户籍对其工资增长的影响,并将土地被征收从而取得城市户籍作为农转非户籍转换的工具变量。基于中国城乡流动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与持有农业户籍的农民工相比,本地城市户籍的获取显著增加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渠道分析表明,城市户籍的获取打破了职业进入壁垒,使得农民工能够进入较高收入的职业;城市户籍的获取减轻了户籍的工资歧视程度;城市户籍的获取降低了工作流动性,企业特定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温兴祥
由于户籍的不同,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遭受歧视性的待遇,这严重阻碍了其与本地城市居民的经济同化过程。本文实证考察农民工获取本地城市户籍对其工资增长的影响,并将土地被征收从而取得城市户籍作为农转非户籍转换的工具变量。基于中国城乡流动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与持有农业户籍的农民工相比,本地城市户籍的获取显著增加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渠道分析表明,城市户籍的获取打破了职业进入壁垒,使得农民工能够进入较高收入的职业;城市户籍的获取减轻了户籍的工资歧视程度;城市户籍的获取降低了工作流动性,企业特定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有利于农民工工资的增长。与本地原始城市居民的对比分析表明,城市户籍的获取几乎消除了之前因户籍差异造成的对工资的不利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景 陈永福 杨春华
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不断加大。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聚焦于收入增长和户口所在地的户籍属性对进城农民工家庭营养消费的影响,并探讨收入增长与营养消费关系的户籍地差异。结果表明:收入增长和户籍地差异对进城农民工家庭营养消费有显著影响;农民工家庭能量、蛋白质和脂肪需求的收入弹性为分别为0.593、0.610和0.533;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户籍地差异使本地农民工家庭的人均每天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消费比外地农民工家庭分别高19.24%、18.41%和15.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延芳 刘传江 胡铭
20世纪70年代滞涨后,大量无法解释应对的现实问题让人们意识到,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基本假设存在不足,在经济研究中结合人的心理的探讨是必要的。为解释现实中农民工不积极申请积分制入户,文章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武汉市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失望/后悔效应、牺牲陷阱、偏见与错觉理论解释了结果,提出作为户籍制度衍生的社会屏蔽,隐性户籍墙应囊括由二元户籍导致的对农民和市民在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歧视,其对农民工农转非选择的作用不仅在于这些客观歧视,还在于农民工面对歧视时的主观心理。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持续至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日趋活跃,尤以农民工的流动突出,凸显农民工市...
关键词:
行为经济学 农民工市民化 户籍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婧芳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从就业进入、工资影响因素和工资歧视三个方面对2001年、2010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大幅提高,与相同学历的城市本地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相似。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与城市本地劳动力正在趋同。2010年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隔离比2001年大幅下降,而且在各部门内部小时工资的歧视也大幅下降。然而,当农民工进入公有单位时依然受到较强歧视,就业隔离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劳动力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钱文荣 卢海阳
本文在对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其工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7个地级市在城农民工的调查资料,并对比CHIP数据,探讨了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工资关系的性别差异及户籍地差异。结论表明: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工资水平有显著影响,但教育收益率仅达到了2.4%,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农民工工资水平与其年龄及工龄呈"倒U型"曲线关系,达到最大工资水平的平均年龄和平均工龄分别为41.4岁和17.3年;只有在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上农民工才会呈现出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但教育收益率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户籍地差异;农民工工作时间与其工资水平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最后,家庭规模、城市环境等因素也对农民工工资水平有显...
关键词:
农民工 人力资本 工资 性别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婧芳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从就业进入、工资影响因素和工资歧视三个方面对2001年、2010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大幅提高,与相同学历的城市本地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相似。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与城市本地劳动力正在趋同。2010年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隔离比2001年大幅下降,而且在各部门内部小时工资的歧视也大幅下降。然而,当农民工进入公有单位时依然受到较强歧视,就业隔离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健全,仍需规范公有单位的用工和招聘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凤鸣 张世伟
本文提出基于自然实验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用于分析个体特征差异、进入市场前教育歧视和市场后户籍歧视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城镇工和农民工之间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工工资率是农民工工资率的1.79倍,两类劳动力工资差异的69.77%、14.01%和12.99%分别是由个体特征差异、农民工进入市场前受到的教育歧视和进入市场后受到的户籍歧视导致的。因此,政府在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的同时,大力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城镇工和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浩 陈功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作为重要劳动力来源,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户籍地和居住地之间存在较大经济差距,农民工消费水平往往受到影响。此外,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对其消费行为也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实证分析户籍地与居住地经济差距对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影响,并探究身份认同的中介效应,旨在为各地方政府优化农民工保障政策、刺激农民工消费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地与居住地经济差距对农民工消费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与高消费水平农民工相比,户籍地与居住地经济差距对低消费水平农民工的负向影响更大。在户籍地与居住地经济差距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机制中,身份认同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秀红 沈世玲
[目的/意义]研究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健康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以为农民工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提供依据,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健康意识、信息获取能力和精准服务的效用。[方法/过程]基于扎根理论,对36名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就其健康状况、健康意识和健康信息获取状况进行抽样访谈,将所得音频数据文本化,对文本内容进行实质性编码,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并验证理论饱和度。[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工健康信息获取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组织因素、社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构建了农民工健康信息获取影响因素理论结构图,明确各因素的影响作用机制,可更好地为农民工健康信息精准服务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宗樾 宋旭光
本文以CFPS家庭数据为样本,借鉴A-F多维贫困测算框架,重新估计了中国25个省份在教育、健康、医保、就业和收入等五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户籍制度变量来解释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原因。研究发现:户籍制度本身隐含着对流入人口的制度性歧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群体的自由流动和迁移,降低了个体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进而加剧了农民工群体的多维贫困和不平等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户籍制度影响个体多维贫困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第一,户籍身份隐含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均等,导致教育回报率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农民工的教育选择与教育投入。第二,劳动者户籍身份的差异导致农民工获取就业机会不均等,但是就业机会不均等的影响深度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将会逐步被削弱。第三,劳动力市场对非城镇户籍劳动者的收入歧视依然存在,导致农民工落入多维贫困的概率更高。这也意味着,现阶段户籍制度所隐含的社会分割在改革进程中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因而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回报差距,是改善就业与收入机会不均等的关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桂宏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户籍制度多年来一直被学者认为是影响农民工问题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通过社会调查和研究发现:户籍制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工问题的影响并不相同。在农民工问题形成之初,户籍制度起着身份歧视和限制就业等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化机制完善,户籍制度对农民工问题影响作用弱化。因此,针对这种变化,改善农民工问题也要通过多种手段逐步解决。
关键词:
户籍制度 农民工问题 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传江 程建林
由于户籍制度以及粘贴在户籍制度上的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农民工的地域迁徙及其农民身份的彻底变更并没有实现,致使普遍出现了"人-居"分离、"职业身份—户籍身份"错位的格局。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于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目前,虽然"农民→农民工"已经成功穿越了"显性户籍墙",而"农民工→市民"需穿越的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后者构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农民工实现向市民转变,必须具有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然而双重户籍墙增大了市民化成本,弱化了市民化预期,阻碍了市民化进程。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隐形户籍墙"。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胡放之 鲁方凯
在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及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好农民工群体的工资增长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民工工资增长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当前农民工工资增长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对保障农民工工资增长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
新常态 农民工 工资增长 收入分配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余小琴 马梦挺
本文从劳动力再生产所内嵌的制度结构出发,讨论了1993年以来我国农民工工资增长三阶段性变化的原因。农民工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和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劳动过程在空间上的城乡分离,是农民工工资相对低廉的制度性原因。2004—2015年农民工工资的高速增长,直接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的耗尽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但工资上涨反过来又加速了农民工向城市的家庭化迁移,因而在整体上抬高了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然而工资增长的趋势在2015年之后并没有延续,这表明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与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相适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