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31)
- 2023(17338)
- 2022(14306)
- 2021(13192)
- 2020(11272)
- 2019(25692)
- 2018(25902)
- 2017(50109)
- 2016(27128)
- 2015(30309)
- 2014(30272)
- 2013(29805)
- 2012(27053)
- 2011(24190)
- 2010(24214)
- 2009(22433)
- 2008(22266)
- 2007(19850)
- 2006(17127)
- 2005(15517)
- 学科
- 济(106944)
- 经济(106795)
- 管理(79371)
- 业(75550)
- 企(59637)
- 企业(59637)
- 方法(47811)
- 数学(42198)
- 数学方法(41684)
- 中国(32372)
- 财(31553)
- 农(30812)
- 制(27685)
- 业经(24533)
- 学(21522)
- 地方(20999)
- 农业(20392)
- 银(20359)
- 银行(20322)
- 行(19387)
- 务(19052)
- 财务(18989)
- 财务管理(18933)
- 贸(18907)
- 贸易(18897)
- 融(18712)
- 金融(18707)
- 易(18363)
- 体(18310)
- 企业财务(17989)
- 机构
- 大学(379266)
- 学院(376085)
- 济(154315)
- 经济(150822)
- 管理(146719)
- 研究(126386)
- 理学(125857)
- 理学院(124486)
- 管理学(122249)
- 管理学院(121541)
- 中国(98078)
- 京(80192)
- 科学(76323)
- 财(75117)
- 所(62987)
- 农(62375)
- 中心(60742)
- 财经(58893)
- 江(57781)
- 研究所(56844)
- 业大(55187)
- 经(53534)
- 北京(49794)
- 农业(48724)
- 范(48557)
- 师范(48053)
- 经济学(47995)
- 院(46091)
- 州(45469)
- 财经大学(43846)
- 基金
- 项目(255830)
- 科学(202374)
- 基金(187742)
- 研究(186054)
- 家(164038)
- 国家(162728)
- 科学基金(140248)
- 社会(119784)
- 社会科(113525)
- 社会科学(113497)
- 基金项目(99395)
- 省(98388)
- 自然(90344)
- 自然科(88283)
- 自然科学(88262)
- 自然科学基金(86659)
- 教育(84918)
- 划(83666)
- 编号(75769)
- 资助(75680)
- 成果(62291)
- 重点(57686)
- 部(56865)
- 发(54321)
- 创(52830)
- 课题(51112)
- 国家社会(50757)
- 创新(49566)
- 科研(49509)
- 制(49493)
- 期刊
- 济(165541)
- 经济(165541)
- 研究(109889)
- 中国(74717)
- 财(59975)
- 学报(58280)
- 农(55919)
- 科学(53942)
- 管理(51859)
- 大学(44767)
- 学学(41946)
- 融(37821)
- 金融(37821)
- 农业(37204)
- 教育(35907)
- 技术(32421)
- 财经(29178)
- 业经(26568)
- 经济研究(26499)
- 经(25024)
- 问题(23500)
- 图书(23009)
- 业(20074)
- 理论(18491)
- 版(18204)
- 统计(18061)
- 技术经济(17506)
- 贸(16996)
- 现代(16791)
- 实践(16757)
共检索到560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欢
本文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城市化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240个城市特征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是城市选择性吸纳高禀赋人口的重要制度工具。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自身稳定与家庭完整迁移,但基本公共服务的正向作用不足以抵消户籍管制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流动人口迁移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户籍管制制约了新生代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有利于新生代流动人口与高禀赋人口的稳定与完整迁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欢 席鹏辉
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对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低技能、流动时间较短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家庭完整迁移,这种负向影响在跨省迁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搭载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则是其抑制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实证发现,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隐性"社会福利供给,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增加城市劳动力的供给规模;而破除户籍制度约束的关键举措仍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即建立"以人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与社会福利供给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东虹
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老年流动群体出发,考察了不同户籍以及流动原因老年群体的长期居留意愿。分析结果显示,养老型、务工型、保姆型以及其他型老年人的长期居留意愿依次降低;与城—城流动的老年人相比,乡—城流动的老年人长期居留意愿较低;两者的交互作用显示,相较于流动原因,户籍对于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分样本估计则进一步发现,户籍以及流动原因对于老年人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在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老年流动人口内部的异质性及其所带来的需求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数据(CMDS),研究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结果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机制分析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增加个体稳定就业概率和同乡集聚效应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流动人口中存在差异,相比于中等技能流动人口,低技能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锟澎 刘雪晴
利用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和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数,研究数字经济是否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能力是数字经济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在城市层面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提高了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并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流动时间更久、流动范围更大、高学历、从事技术型岗位以及从事高技术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梓桢 宋健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阻碍作用愈发明显。而且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行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流动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中山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构建一套新的量化标准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入户的依据,为打破户籍坚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务实的路径选择。基于对积分制申请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对申请人员访谈的基础,对积分制实施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积分制管理 户籍改革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谭静 余静文 李小龙
中国目前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教育回报率的结构性差异会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分析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发现该差异在特大城市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的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城城迁移人口3.1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分化;迁移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并将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缩小了0.9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户籍差异产生的机制包括农民工教育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质量差、农民工非农就业经验缺乏、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户籍制度对特大城市乃至中国中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润泉 周德水
利用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民工在城市间的流动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流动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总效应为负,这一效应对不同性别、代际的农民工均成立。分维度分析表明,城市流动存在双重效应,既能够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单位福利对就业质量发挥正向作用,又能通过提高超时工作的概率以及降低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会与社会保险、成为白领的概率,对就业质量产生负面效用。农民工"用脚投票"并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但对工资、单位福利等现期回报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是农民工依然保持高流动性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在冉 杨俊青
本文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m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城市居住条件与子女本地就学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10,与没有确定是否要长期留在本地的参照组农民工相比,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7.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2)农民工子女本地就学条件改善使其定居意愿的概率提高0.016,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显著增加11.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3)农民工在城市的平均月收入增加1%,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63,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52.8%,两者均在5%水平显著,农民工前往其他城市意愿下降12.9%,在10%水平上显著。此外,本文使用两层嵌套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进城农民工流动的区域异质性,发现居住条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微小的区域差异性,子女就学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房价与城市级别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良健 陈坤秋 王奔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自冶州)的6053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较强,湖南省对流动人口吸引力较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参保类型、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周工作时间、家庭月净收入、亲生子女数对湖南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样本点类型具有反向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吴波 陈霄 李标
文章运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是否存在,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研究表明,在控制可观测的能力特征、城市所处的区域差异后,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存在,进一步控制选择偏差后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仍然显著。但根据生活成本对名义工资进行调整后,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出现工资劣势。反事实估计表明,流入中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如果进入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其工资将有小幅提高,但其提高幅度不足以激励流动人口离开中小城市。溢价产生机制分析表明,稠密市场效应和学习效应,是城市规模工资溢价的原因。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工资溢价 流动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丁 郭志刚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列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与六普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一孩总和生育率偏高。文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样本中妇女的生育事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且样本的生育率存在越接近调查时点其水平越高的特征。作者综合研判认为,监测样本过多收集近期生育案例是导致监测生育率偏高并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年龄组中各种偏差效应在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被叠加放大,文章汇总了该样本流动妇女按出生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并与六普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样本1970年以前各出生队列所拥有的子女数与六普结果几乎一样,而且流动妇女各队列的终身子女数与全国情况一样不断减少。1970年后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已降到1.6个,更年轻流动妇女队列的子女数也处于减少趋势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利用状况研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个体特征、经济发展与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教育公共服务、户籍歧视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方言技能对进城农民落户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医疗保险参保、居住证制度与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医保受益性的户籍差异——基于本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研究
城市社会保障对城乡户籍流动人口消费的影响
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与农民工工资减损——来自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新证据
户籍制度改革的财政压力研究——基于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空间分布视角
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