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91)
2023(20282)
2022(17028)
2021(15548)
2020(13003)
2019(29618)
2018(29157)
2017(56008)
2016(30472)
2015(34328)
2014(34505)
2013(33538)
2012(30951)
2011(27911)
2010(27856)
2009(25830)
2008(24902)
2007(21867)
2006(19556)
2005(17316)
作者
(89701)
(74731)
(74205)
(70824)
(47743)
(35773)
(33646)
(29358)
(28636)
(26507)
(25450)
(25267)
(24020)
(23522)
(23199)
(23195)
(22288)
(21854)
(21552)
(21544)
(18559)
(18459)
(18324)
(17317)
(16844)
(16539)
(16475)
(16302)
(15214)
(14753)
学科
(137834)
经济(137672)
管理(87930)
(80145)
(66038)
企业(66038)
方法(58178)
数学(50197)
数学方法(49585)
中国(35831)
(34141)
(30979)
(30701)
业经(29253)
地方(29139)
(23752)
农业(23166)
理论(22673)
(20532)
贸易(20520)
(19833)
(19779)
环境(19518)
(19203)
银行(19134)
(19098)
金融(19090)
(18862)
财务(18775)
财务管理(18728)
机构
大学(442073)
学院(438118)
(179778)
经济(175917)
管理(168905)
研究(151586)
理学(146323)
理学院(144662)
管理学(141867)
管理学院(141095)
中国(111175)
(94265)
科学(94161)
(81202)
(76170)
(74316)
研究所(69575)
中心(67970)
业大(67013)
财经(65442)
(64681)
(59572)
北京(59116)
(58518)
农业(58283)
师范(57850)
经济学(55592)
(55450)
(51882)
经济学院(49768)
基金
项目(300925)
科学(236366)
基金(218729)
研究(216530)
(192248)
国家(190685)
科学基金(163362)
社会(137638)
社会科(130317)
社会科学(130283)
(116806)
基金项目(114968)
自然(106644)
自然科(104187)
自然科学(104156)
自然科学基金(102286)
教育(100016)
(98853)
资助(90531)
编号(87050)
成果(70857)
重点(67733)
(66067)
(64104)
(61596)
课题(60672)
科研(57612)
创新(57602)
国家社会(57283)
教育部(56694)
期刊
(198573)
经济(198573)
研究(131191)
中国(82761)
学报(74012)
(67069)
科学(66403)
管理(62932)
(61582)
大学(56146)
学学(52921)
教育(48875)
农业(45492)
技术(38662)
(36795)
金融(36795)
财经(32978)
经济研究(32691)
业经(30894)
(28385)
问题(26810)
(23061)
图书(22071)
技术经济(21529)
(21214)
统计(20418)
科技(20237)
理论(19847)
现代(19322)
商业(18927)
共检索到645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谭策天  何文  
本文在经典模型中纳入户籍歧视因素,构建具有连续经济空间、包含城乡区域的两部门、两要素的新经济地理学城市体系理论模型,对户籍歧视影响城市体系演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行理论分析和动态模拟。研究认为,户籍歧视直接降低了城市化率,并通过相同人口规模下更多城市的形成间接降低了城市化率;城市的原住民具有妨碍当地户籍开放的经济动力;居民对工业品的偏好程度上升或工业品的交易成本增加会提高城市化率;如果居民的工业品偏好程度较高,则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增加会提高城市化率;除非居民的工业品偏好程度足够低,否则人口规模扩大或者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会提高城市化率。研究最后用1992—2017年我国的实际数据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何文  
基于以连续、线性空间为特征的NEG城市体系模型,探讨对称双城市的城乡结构下,随着交易成本的变化,城乡空间经济受到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认为,扩大人口总量会同时增加城乡人口,但城市人口增速更快,从而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上升。通常情况下,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越高则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增加速度越快,而农村人口则正好相反。在交易成本较高时,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降低,交易成本越高则降低得越快;而当交易成本较低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先提升后降低,此时存在最优的总人口和城市人口规模,最优规模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而扩大。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人口的属性由“负担”转变为“资源”,这为城市的人口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交易成本的持续降低不仅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还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永祥  
文章使用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均对城市化发展存在显著影响,而早期城市规模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玮玮  
文章将异质劳动力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探讨了户籍改革和农地转让权对农村劳动力和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能提高大中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大中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地可转让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尤其是对大中城市周围的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更有利,但会推高大中城市房价,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发现如果城市层级相差过大,也不利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文章最后针对户籍改革和农地产权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玮玮  
文章将异质劳动力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探讨了户籍改革和农地转让权对农村劳动力和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能提高大中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大中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地可转让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尤其是对大中城市周围的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更有利,但会推高大中城市房价,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发现如果城市层级相差过大,也不利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文章最后针对户籍改革和农地产权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覃一冬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军辉  张古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枭吟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局限性是过分依赖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等假设条件,大量运用抽象数学模型,缺乏实证检验。随着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汤学兵  
保罗·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其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标志着区位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近年来,新经济学不仅在理论上深入发展,而且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在回顾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最后在分析新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困难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马睿娟  王美艳  杨开忠  
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框架内用技术创新、递增报酬、运输成本以及这些因素的消长解释区域发展差异。我们针对2014年中国270个地级城市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规模报酬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1)城市劳动产出弹性与城市技术水平或创新能力正向关联;(2)资本产出弹性与人口密度正向关联,与运输成本负向关联;(3)270个地级城市中有267个城市的规模弹性值大于1,表明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具有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4)中国城市和区域非农产业经济活动的规模报酬依东、中、东北和西部顺序梯度递减,这为杨开忠(2001)解释中国四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西...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旭  陶小马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庄晋财  敖晓红  
新经济地理理论关于空间非均衡性对区域经济聚集影响的观点,为创业活动空间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212个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创业者实施创业活动的空间选择,受到区域产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前者包括市场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等因素,后者包括区域政策法规等正式制度和社会风俗、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因此,地方政府制定吸引创业的支持政策,只有考虑了区域空间的非均衡性,才能实现吸引创业聚集的目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