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68)
- 2023(10844)
- 2022(9059)
- 2021(8486)
- 2020(7032)
- 2019(15921)
- 2018(15389)
- 2017(29458)
- 2016(15669)
- 2015(17609)
- 2014(16990)
- 2013(17012)
- 2012(16038)
- 2011(14662)
- 2010(14738)
- 2009(13917)
- 2008(13814)
- 2007(12197)
- 2006(10684)
- 2005(9560)
- 学科
- 济(75773)
- 经济(75709)
- 业(53750)
- 农(46287)
- 管理(43352)
- 企(32051)
- 企业(32051)
- 方法(31293)
- 农业(30875)
- 数学(28870)
- 数学方法(28691)
- 中国(21843)
- 地方(19008)
- 业经(18954)
- 制(16810)
- 财(16092)
- 技术(15262)
- 银(14202)
- 银行(14191)
- 融(14058)
- 金融(14056)
- 行(13671)
- 贸(12465)
- 贸易(12459)
- 易(12075)
- 体(11608)
- 学(11440)
- 发(11335)
- 环境(10534)
- 农业经济(10330)
- 机构
- 学院(221276)
- 大学(219004)
- 济(102002)
- 经济(100285)
- 管理(88873)
- 研究(77246)
- 理学(77105)
- 理学院(76268)
- 管理学(75294)
- 管理学院(74837)
- 中国(63881)
- 农(52543)
- 京(44826)
- 财(44500)
- 科学(43358)
- 农业(39943)
- 中心(38364)
- 所(37985)
- 业大(36062)
- 财经(35159)
- 研究所(34039)
- 江(33537)
- 经(32392)
- 经济学(31698)
- 经济学院(28799)
- 范(28507)
- 师范(28323)
- 北京(27649)
- 院(26774)
- 州(26759)
- 基金
- 项目(151663)
- 科学(122492)
- 研究(114467)
- 基金(113080)
- 家(97541)
- 国家(96643)
- 科学基金(84152)
- 社会(77574)
- 社会科(73342)
- 社会科学(73328)
- 基金项目(60034)
- 省(59096)
- 自然(51077)
- 教育(50686)
- 自然科(49938)
- 自然科学(49930)
- 自然科学基金(49046)
- 划(48734)
- 编号(46130)
- 资助(44412)
- 成果(36898)
- 部(35206)
- 发(34496)
- 创(33818)
- 重点(33737)
- 国家社会(33461)
- 创新(31879)
- 课题(30748)
- 农(30665)
- 教育部(30329)
- 期刊
- 济(113368)
- 经济(113368)
- 研究(67767)
- 农(56044)
- 中国(49306)
- 农业(37832)
- 科学(32088)
- 学报(31954)
- 财(31568)
- 融(30468)
- 金融(30468)
- 管理(28564)
- 大学(25938)
- 学学(24531)
- 业经(23924)
- 教育(20190)
- 技术(18283)
- 业(18110)
- 财经(17343)
- 经济研究(16811)
- 问题(15805)
- 经(14855)
- 农村(14329)
- 村(14329)
- 农业经济(13811)
- 世界(13070)
- 技术经济(11983)
- 版(11570)
- 经济问题(11276)
- 统计(11160)
共检索到342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永明 张利国
为提升既有研究的样本可比性、降低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户口登记类型为农业户口和"农转非"居民户口的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有:(1)本地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籍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6.4%;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地双歧视"使得工资率减损9.3%,其中含2.9%的户籍捆绑性地域歧视。(2)流动农民工受到的地域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7.6%,流动"农转非"群体则未受到显著地域歧视。(3)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前者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制度性户籍改革,后者需要长期的文化思维转变和精神文明引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凤鸣 张世伟
本文提出基于自然实验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用于分析个体特征差异、进入市场前教育歧视和市场后户籍歧视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城镇工和农民工之间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工工资率是农民工工资率的1.79倍,两类劳动力工资差异的69.77%、14.01%和12.99%分别是由个体特征差异、农民工进入市场前受到的教育歧视和进入市场后受到的户籍歧视导致的。因此,政府在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的同时,大力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城镇工和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孟凡强 初帅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当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场主力时,歧视是否也发生了改变?文章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职业分割的视角考察了户籍歧视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户籍歧视在不同年龄群组间呈现U形特征,这主要缘于职业内同工不同酬的U形变化,职业进入歧视随年龄减小而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职业内同工不同酬的U形变化源自于城镇流动人口的工资优惠,70后—85后的中生代城镇流动人口获得的职业内工资优惠较小,年龄较大的70前和年龄较小的90后、95后群组获得的工资优惠较大,而城镇流动人口职业进入优惠的年龄趋势也是职业进入歧视随年龄减小而下降的主要原因,整体来看越年轻的城镇流动人口获得的职业进入优惠越小,这表明当前户籍歧视更多地表现为对城镇流动人口的就业优惠。据此,文章建议应注重户籍歧视的年龄差异和形式变化,更多采用竞争性的差异化措施吸引人才,以市场化的手段实现人才的充分流动和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户籍歧视 职业分割 年龄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天成 温思美
利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测度各省技术进步水平的宏观年鉴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t模型与Heckman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不同户籍类型下流动人口就业分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内部就业分化差异显著,城镇流动人口比城乡流动人口有更高概率进入高收入岗位;技术进步强化了这种户籍歧视,同时存在高技能偏向性,使得城镇流动人口的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比城乡流动人口更容易进入高收入岗位,但是在低技能群体中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户籍歧视 技能劳动力 就业分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婧芳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从就业进入、工资影响因素和工资歧视三个方面对2001年、2010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大幅提高,与相同学历的城市本地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相似。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与城市本地劳动力正在趋同。2010年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隔离比2001年大幅下降,而且在各部门内部小时工资的歧视也大幅下降。然而,当农民工进入公有单位时依然受到较强歧视,就业隔离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劳动力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婧芳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从就业进入、工资影响因素和工资歧视三个方面对2001年、2010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大幅提高,与相同学历的城市本地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相似。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与城市本地劳动力正在趋同。2010年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隔离比2001年大幅下降,而且在各部门内部小时工资的歧视也大幅下降。然而,当农民工进入公有单位时依然受到较强歧视,就业隔离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健全,仍需规范公有单位的用工和招聘制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章元 高汉
由于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程度高于一级市场,农民工在二级市场上所受到的工资歧视会低于一级市场上所受到的工资歧视。文章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上海市10 000个家庭样本进行了检验,并采用转换模型克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农民工在城市二级市场上所受到的地域歧视和户籍歧视分别比在一级市场上所受到的地域歧视和户籍歧视低18.5和27个百分点。上述结论表明,政府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分别应对不同市场中性质不同的歧视。
关键词:
歧视 农民工 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尧
如何让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并且安居乐业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议题。本文测算地方教育资源综合指数并将之与流动人口微观数据匹配,考察了城市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能够吸引流动人口定居,但针对流动人口施加的额外限制性条件又会削弱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一步检验发现,教育公共服务的户籍歧视增加了流动人口子女留守故土的可能,而由此导致的父辈与子辈的分离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谢嗣胜 姚先国
本文利用最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工资歧视问题。本文认为,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44.8%的工资差异是由个人特征不同形成的,55.2%的工资差异要归结于歧视性因素。歧视性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工的直接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36.2%;二是对城市工的制度性保护,即对农民工产生的反向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19.0%。
关键词:
工资差异 工资歧视 反向歧视 劳动力市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金典 程名望
基于2016—2018年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夏普利分解法、因果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户籍歧视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替换变量法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户籍歧视对农民工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籍歧视对农民工幸福感的贡献率仅次于收入和健康;户籍歧视阻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降低其城市生活适应性,进而导致农民工幸福感的恶化。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城市融入意愿在户籍歧视与农民工幸福感中间发挥显著的因果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户籍歧视对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影响不存在代际异质性。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户籍歧视,加快农民工的城市化融入和市民化步伐,是提升农民工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智勇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户籍制度却使这一进程受阻。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中遭遇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歧视之根源,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必须加大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流动服务体系等,让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在就业求职、就业待遇、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歧视 户籍制度 权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章元 王昊
本文基于一个城市劳动力样本首次将他们区分为本地工人、本地农民、外地工人和外地农民,并研究了对于外来工人和外来农民的地域歧视及户籍歧视,结果发现:首先,相对于本地工人而言,外地农民受到了56.5%的歧视,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个比例分解为26%的地域歧视与30.5%的户籍歧视;其次,如果直接利用劳动力的可支配月工资进行研究,而不考虑工作小时数、缴纳"三金"和个人所得税,则会在相当程度上低估对外来农民的歧视;第三,虽然外地农民受到了明显的地域歧视,但是外地工人却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域歧视。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并为制订降低歧视的政策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户籍歧视 地域歧视 城市劳动力市场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谭静 余静文 李小龙
中国目前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教育回报率的结构性差异会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分析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发现该差异在特大城市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的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城城迁移人口3.1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分化;迁移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并将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缩小了0.9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户籍差异产生的机制包括农民工教育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质量差、农民工非农就业经验缺乏、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户籍制度对特大城市乃至中国中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传波 阎竣
运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Brown分解方法研究了城城和乡城两类跨县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结果发现:教育等人力资本因素可以解释两者之间大部分就业机会和收入差异;户籍歧视可能是由户口所在地(即本地与外地)的差异,而非城乡户口性质差异导致的。仅靠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难以提高乡城流动人口的收入,也难以让他们沉淀下来。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流动人口 户籍 Brown分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仲坤
住房是农民工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建设保障性住房(简称"保障房")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结合最新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居住在保障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仍然偏低,意味着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第二,相比于租房,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结论保持一致。考虑到模型中潜在的选择性偏误,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加以纠正,并通过逆向概率加权法、逆向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调整变量衡量方式等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第三,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相比于90后农民工,保障房对80后农民工的影响更明显。由此,提出要发挥保障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应当突出保障房建设的多样性与差异化、优先考虑就业居住超五年和80后农民工等方面实施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制度改革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异:扩大还是缩小——来自中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CMDS)的经验证据
子女随迁与农民工父母的就业质量——来自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经验证据
最低工资提升对农民工收入影响的再考察——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与农民工的可行能力——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健康权益可及性与农民工城市劳动供给——来自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流动人口创业——来自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证据
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性别收入差异——基于动态博弈模型和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研究
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自雇佣是否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合——基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