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24)
- 2023(6657)
- 2022(5491)
- 2021(5400)
- 2020(4079)
- 2019(9438)
- 2018(9468)
- 2017(17943)
- 2016(9742)
- 2015(10435)
- 2014(10494)
- 2013(9832)
- 2012(8947)
- 2011(8126)
- 2010(8488)
- 2009(8085)
- 2008(8002)
- 2007(7052)
- 2006(6825)
- 2005(6283)
- 学科
- 济(33752)
- 经济(33711)
- 管理(27619)
- 业(27538)
- 企(20982)
- 企业(20982)
- 农(15919)
- 制(12230)
- 中国(11534)
- 财(10653)
- 农业(10569)
- 业经(9768)
- 方法(9668)
- 策(9022)
- 体(8347)
- 数学(8314)
- 银(8145)
- 银行(8145)
- 数学方法(8123)
- 行(7910)
- 地方(7692)
- 税(7228)
- 税收(7052)
- 收(6991)
- 融(6939)
- 金融(6938)
- 贸(6858)
- 贸易(6855)
- 体制(6795)
- 易(6718)
- 机构
- 学院(130808)
- 大学(127354)
- 济(56824)
- 经济(55583)
- 管理(51570)
- 研究(47096)
- 理学(43236)
- 理学院(42849)
- 管理学(42319)
- 管理学院(42037)
- 中国(37442)
- 财(30056)
- 京(26655)
- 科学(24993)
- 所(22790)
- 江(22037)
- 中心(21683)
- 财经(21628)
- 农(21310)
- 研究所(20079)
- 经(19562)
- 范(18302)
- 师范(18187)
- 院(17242)
- 北京(17229)
- 州(16950)
- 业大(16869)
- 经济学(16054)
- 农业(15839)
- 财经大学(15677)
- 基金
- 项目(80048)
- 研究(66091)
- 科学(63987)
- 基金(56566)
- 家(47867)
- 国家(47366)
- 社会(41188)
- 科学基金(40951)
- 社会科(38893)
- 社会科学(38886)
- 省(31274)
- 教育(30798)
- 编号(29664)
- 基金项目(28356)
- 划(26137)
- 成果(25840)
- 自然(24058)
- 自然科(23452)
- 自然科学(23448)
- 自然科学基金(23034)
- 资助(22906)
- 课题(20647)
- 发(18486)
- 部(18266)
- 性(18045)
- 重点(17794)
- 年(17560)
- 项目编号(17440)
- 制(17288)
- 创(16975)
共检索到215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邹一南
新一轮户籍改革采取差别化落户和居住证制度并行的二元路径,延续了户籍改革的利益扩散和利益剥离模式。利益扩散和利益剥离均着眼于单个城市,其成功的前提是户籍利益差异主要在城乡之间。在户籍利益的主要差异已转变为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情况下,两种改革路径都陷入了误区:作为利益扩散式改革的积分落户演变为大城市"抢人(才)"大战,而原本的改革受益对象农民工被排除在外,造成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失衡配置,加剧城市发展差距;作为利益剥离式改革的居住证制度,使城市非户籍利益和户籍利益差距缩小,客观上提高了大城市的吸引力,促使流动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非户籍迁移,增加了改革难度。户籍改革应走利益均等化的第三条道路,即通过缩小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非户籍利益与户籍利益差距,改变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态势,使中小城市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中坚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德魁
户籍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民工市民化问题,不能只从老市民或城市经营的角度来设计,而应该惠及全民;解决民工问题的根本,不是对户籍简单的放开,而是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渐进过程;同时要扭转下层市民民工化的倾向。
关键词:
户籍改革 市民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邹一南
户籍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表现为其人口迁移限制和城市福利分配歧视这两大特殊职能的相互对立运动,二者对立运动的形式又内生于工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起人口自由有序迁移与城市福利非歧视性分配的制度组合,以适应工业化进程发展到结构调整阶段时扩大内需的客观需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在于通过缩小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避免在自由迁移条件下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只有在农村转移人口有序迁移的条件下,城市内部基于户籍的福利分配歧视才有可能消除,进而才能实现农民市民化所带来的内需增长红利。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内生逻辑 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户籍制度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获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及保持和增强社会流动性的关键之举。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推进这个领域的改革,能够创造真金白银、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相应地,改革的延误也有着显著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损失。本文着眼于从供需两侧揭示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创造的巨大收益,同时警示改革的延迟可能导致不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逆刘易斯过程”,以及不利于生产率提高的“逆库兹涅茨过程”。在做出中国社会流动性趋于减弱的判断之后,本文阐释了户籍制度改革如何有效促进社会流动,进而提高人口的生育意愿。本文也探讨了推进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改革激励不相容问题,并就拆除这一激励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辜胜阻 李睿 曹誉波
农业转移人口是否实现了市民化,是度量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选择"二维路径":一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落户和积分制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二是推进人口管理创新,通过居住证制度,有序实现不能或不想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中国市民化进程正面临着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覆盖面窄、不同规模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大、转移人口就业不稳定、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少等问题。为此,需要夯实城市产业基础,加强职业培训,提供稳定的就业,推进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改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彭小辉 史清华
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历史上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不可避免地选择,户籍制度改革已成共识,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制度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结各地户籍制度改革实践经验,得到如下启示:以户为主的静态登记和以人为主的动态管理相结合,实行事后迁徙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口自由流动的前提,统一城乡户籍登记制度,配套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相结合。
关键词:
二元户籍制度 历史沿革 改革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袁媛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户籍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引起了理论界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渐进式的制度变迁过程,政府、农村居民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阻碍了改革向纵深进行。本文分析了这些特征以及由自我强化机制导致的制度锁定,探讨如何进行制度创新,超越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
户籍 改革 路径依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岳晓琴 艾勇军
为了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国家出台相关户籍改革意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特征分析,指出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并提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应建立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多元联动的制度体系;缩小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吸引力大小的差距;给予农业转移人口在土地和城市社会福利之间的自由选择权。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新型城镇化 有效途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邹一南
户籍制度改革具有"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两条路径。"体制内改革"是通过直接放开落户限制的方式推动户籍群体"体制内"福利的扩散;"体制外发展"是在保护"体制内"福利不扩散的同时,通过提高非户籍群体某一领域的"体制外"福利水平的方式逐渐消解户籍壁垒。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曾成功地在粮食供应、城镇就业、小城镇落户等领域实现了局部突破,而这些成功的取得均依赖"体制外发展"逻辑。当前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采取的是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的"体制内改革"逻辑,基于这种逻辑的户籍制度改革将造成大城市落户政策异化、福利载体层次化以及农民工落户意愿弱化等不利影响,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用有限。为推动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应从"体制内改革"逻辑回归"体制外发展"逻辑,先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使其居民福利水平与大城市的福利差距明显缩小,再放开放宽大城市的落户限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向晶 周灵灵
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对分城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数据进行模拟,评估了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贡献率从2016年的3.08%提高到2019年的4.33%;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率的估算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城乡人口分布和全国总人口变化都具有正向影响。假定2021—2035年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迁移率是2016—2020年平均水平的1.1倍,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7.21%;尽管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叠加效应会延缓中国人口总量拐点到来的时间,但也近在咫尺。"十五五"时期中国人口将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城镇化战略须顺应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总之,宏观政策对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累积的,关于城镇化率的预测须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向晶 周灵灵
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对分城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数据进行模拟,评估了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十三五”时期城镇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贡献率从2016年的0.47%提高到2020年的3.03%;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率的估算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城乡人口分布和全国总人口变化都具有正向影响。假定生育率保持2010—2020年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7.21%;尽管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叠加效应会延缓中国人口总量拐点到来的时间,但也近在咫尺。“十五五”时期中国人口将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城镇化战略须顺应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总之,宏观政策对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累积的,关于城镇化率的预测需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萧衡锺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管控人口规模最重要的手段便是配合传统户籍制度所施行的各种配套政策,如社会福利保障、粮食配给等制度。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后,通过确定了要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正式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目标,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并全面推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整个户籍管理改革累积经验,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作为基本落户条件,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志德
户籍制度成为城乡之间难以逾越的"墙"。为了实现民权平等,减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了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应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户籍制度的稳妥变迁。户籍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城市户籍的稀缺与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愿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因此,处理好城市户籍的供需关系成为户籍制度变迁的关键:一方面,需要通过增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人口的公共资源供给;另一方面,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关键词:
户籍制度 城市户籍 供给 需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琼 吴泽南 胡涛 张芯悦 叶静怡
农民工户籍选择关系个人福利和国家农地使用效率。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推拉框架置于非对称性户籍改革的历史和理论逻辑中,刻画了户籍与城市公共服务脱钩、农业户籍不与土地权益脱钩的制度改革,以及土地预期价值提升下农民工户籍和土地流转决策。实证研究支持了理论分析结论,证明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和土地预期价值提升是农民工保留农业户籍的两个经济动因。由此进一步分析表明,存在大量保留农业户籍和耕地承包权的农民工家庭无劳力耕种承包地。这种“人地分离”是导致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综上,本文建议,针对农民工家庭不愿转包导致的耕地撂荒,政府应制定更明确的惩治和管理规定,以提高撂荒耕地成本,从根源上降低撂荒意愿;针对农民工家庭因其耕地细碎、偏远、耕作条件差等原因无法自行转包导致的耕地撂荒,需地方政府扶持性协调,出资改善耕种条件,鼓励以耕地经营权入股组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与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合力推动撂荒地复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