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79)
2023(14343)
2022(12495)
2021(11646)
2020(9570)
2019(22319)
2018(22076)
2017(41806)
2016(23275)
2015(25988)
2014(26397)
2013(25663)
2012(23538)
2011(21023)
2010(20874)
2009(18987)
2008(18125)
2007(15712)
2006(13775)
2005(11724)
作者
(66602)
(55266)
(54718)
(52244)
(35202)
(26695)
(25050)
(21863)
(21158)
(19598)
(19176)
(18431)
(17726)
(17230)
(17067)
(16739)
(16738)
(16320)
(15809)
(15809)
(13803)
(13563)
(13320)
(12745)
(12410)
(12319)
(12177)
(12100)
(11159)
(11059)
学科
(89767)
经济(89660)
管理(64632)
(58766)
(47282)
企业(47282)
方法(41073)
数学(35162)
数学方法(34725)
(25669)
中国(25445)
地方(22092)
(21178)
(20519)
业经(19912)
农业(17732)
理论(16497)
(16094)
环境(14787)
(14178)
(13952)
贸易(13940)
(13432)
技术(13420)
(13329)
财务(13252)
财务管理(13223)
(12559)
银行(12514)
教育(12462)
机构
大学(321188)
学院(320476)
管理(128638)
(119305)
经济(116303)
理学(111605)
理学院(110274)
管理学(108330)
管理学院(107745)
研究(107303)
中国(77844)
科学(69706)
(69541)
(54451)
(53690)
(53346)
业大(50574)
中心(49007)
研究所(48984)
(46773)
(45783)
师范(45338)
北京(43674)
财经(43457)
农业(42560)
(39902)
(39425)
(38348)
师范大学(36834)
技术(34909)
基金
项目(227584)
科学(178074)
研究(165325)
基金(163026)
(142593)
国家(141416)
科学基金(121481)
社会(102479)
社会科(96912)
社会科学(96886)
(89757)
基金项目(87831)
自然(80238)
自然科(78297)
自然科学(78279)
自然科学基金(76839)
教育(75606)
(75579)
编号(68617)
资助(66747)
成果(54757)
重点(50377)
(48840)
(48376)
课题(47119)
(46605)
创新(43441)
科研(43131)
大学(41553)
教育部(41374)
期刊
(129012)
经济(129012)
研究(91712)
中国(60955)
学报(52564)
(48458)
科学(48179)
管理(43636)
(39577)
教育(39358)
大学(39197)
学学(36620)
农业(33591)
技术(28204)
(23343)
金融(23343)
业经(22245)
经济研究(19551)
财经(19508)
图书(19191)
问题(18215)
(17217)
(16581)
资源(16223)
科技(15994)
(15417)
理论(15013)
技术经济(14798)
(14367)
实践(14004)
共检索到461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承照  马林志  詹立  
本文探讨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游憩者、游憩地之间的内在关系,初步构建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评价模型;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基础数据,探讨自行车活动核心游憩体验因子构成及核心影响因素,初步形成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量化评价的方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闫文萱   范晨璟   申世广   邱冰  
利用大量带有情绪标签的社交媒体数据,了解和把握居民在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游憩情绪感知体验,为城市公园的改造提升提供策略依据。文章基于城市公园使用者发布的新浪微博数据,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和BERT模型的支持下对微博文本进行分类、分析,运用IPA分析法构建了游憩区位、环境、设施和感知4个维度的情绪评价框架模型,并以位于南京市中心城区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居民在城市公园的游憩体验整体上积极正向,游客对于南京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的总体建设较为满意,其中白鹭洲公园表现最好。(2)从IPA分析来看,重要性高—满意度低象限内的,急需改善的因素分别是玄武湖公园和鼓楼公园的游憩区位,莫愁湖公园和古林公园的游憩环境,绣球公园、鼓楼公园和小桃园的游憩感知。使用文章的评价框架,能有效捕捉游憩人群在城市公园中的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这对城市公园的更新与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华  
运用缓冲区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对居民使用者主体的游憩行为特征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半径及其覆盖率反映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适宜度的区域差异,从而揭示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格局分异特征,发现服务覆盖率低和分布不均的空间格局影响了市民游憩的适宜度,从而导致上海整体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功能的较低水平。据此提出优化对策:市中心应注重空间整合的立体化与纵深化,近郊及中外圈区域的优化重点是空间布局的均匀性与渗透性,同时重视和加强多功能的生态游憩廊道系统的构建和生态游憩空间建设的近自然性与软质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朱里莹  王亚蕾  黄启堂  兰思仁  
场所依恋能够有效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者的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对环境的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环境心理学和游憩者感知的角度,以福州8个城市公园为例,测量了8个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环境恢复性知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游憩者场所依恋与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由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构成;(2)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89);(3)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90),场所依赖主要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对环境恢复性知觉产生间接影响。因而,城市公园的管理规划者应注重城市公园的服务功能,加强管理,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游憩者的场所依赖,同时,也要注意地域性景观营造和文化历史传承以提高游憩者的场所认同,最终提高城市公园的恢复性效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朱里莹  王亚蕾  黄启堂  兰思仁  
场所依恋能够有效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者的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对环境的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环境心理学和游憩者感知的角度,以福州8个城市公园为例,测量了8个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环境恢复性知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游憩者场所依恋与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由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构成;(2)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89);(3)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90),场所依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董楠楠  石鸿  张艺洋  
城市公园内的小型演出为公园带来了临时大人流。在演出期间,活动空间的场地设计和公园的管理应有对应的策略,以确保人群退场过程有序、安全。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为例,研究城市公园小型演出退场期间人流轨迹。首先,通过预研究观察人流退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退场过程的优化方案。其次,运用模拟软件AnyLogic模拟不同方案对退场过程的优化作用,从场地设计和管理措施的角度对人群安全高效退场提出建议。研究显示,增加出口数量可以提高退场效率,而拓宽出口对退场的优化作用不明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逢军  
公园绿地是一类重要的城市游憩资源,城市游憩对公园绿地开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首先通过比较游憩和旅游在设施、目的地等方面选择上的差异,来说明城市游憩对于公园绿地功能开发的意义;其次通过分析政府导向型公园绿地开发存在的问题,引出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再次通过比较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开发与传统园林绿化的不同特点,构建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框架;第四,通过对城市游憩导向概念框架中深度开发的内涵解析,探讨公园绿地发展的新方向;最后,以上海市为例,从综合开发、整体开发、开发内容的深化以及管理模式的更新等4个方面对城市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昭华  刘垚  赵渺希  吴建秋  
以广州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与观察分析方法解剖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在游憩者的行为和社会特征方面,两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女性的公园游憩行为与其社会分工特别是家庭责任紧密联系;女性因对安全性的要求高而趋向视线开敞的集体区域活动,男性因要求独立性而趋向在有视线遮挡的区域活动,且男性同性恋活动区域对女性形成了一定的活动抑制;女性对出行距离较为敏感,而男性独自出行游憩的比例更高;女性对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趋于稳定、有规律,也凸显了公园对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基于公平性与人性化原则提出相应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对策,特别应对公共设施进行细致而灵活的设计,以适应使用者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沙润  王芳  刘佳雪  
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可以将单个公园绿地、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居住社区等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道路系统、文化线路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和城市游憩的整体框架中,形成网络化的绿色游憩开放空间系统;又可融景观、生态、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建设等于一体,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完善现代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与城市国际化等有重要作用。以上海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并对不同类型的游憩绿道分别进行了设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逢军  
大型公园绿地因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了大型公园绿地的功能及特点,结合上海大型公园绿地的建设现状,提出城市大型公园绿地游憩功能综合开发的原则,并从分类开发、复合开发和内容设计三个方面提出了开发举措。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魏芬  杨效忠  
文章通过对国外户外游憩拥挤感知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相关关系、测量方法、接触规范以及应对行为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在研究视角上,拥挤研究更加倾向于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以及游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拥挤与规范的结合,将更利于景区的实践管理;在研究区域上,已从荒野地区转向高密度使用地区;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最后结合国外研究进展,展望了国内拥挤研究的趋势。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洁  耿玉德  于庆霞  常华  夏凌云  
选择哈尔滨市4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抽样调查,探讨森林游憩者游憩行为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的差异。运用调查样本结构分析、信度效度分析、成对样本t检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对35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并运用IPA法建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矩阵分析表,以探讨游憩者游憩体验满意度水平并为森林游憩经营单位提升经营绩效提供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市场体验满意度均值为3.887,属于还好,行前期望与实际体验满意度差异明显;IPA分析证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特色在于自然环境资源,需要继续维护,缺点主要在于服务意识欠缺,未来需要加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陆敏  顾雪芝  姜辽  
以常州红梅公园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憩涉入的3个维度(吸引力、自我表现及中心性)与地方依恋的2个维度(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运用Mplus软件进行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运用Bootstrap法对地方依赖在游憩涉入与地方认同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测。研究表明,居民在城市公园游憩活动中,游憩涉入各维度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只有自我表现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游憩涉入各维度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中起着中介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峰  丁风芹  何杨  杜林华  颜廷凯  
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基于游客支付意愿(WTP)的调查,对南京市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游客(62.1%)对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有支付意愿,表明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和价值。2011年,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为4.73亿元,其中,存在价值为3.07亿元,遗产价值为0.88亿元,选择价值为0.79亿元。通过对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其保护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的支付意愿、支付意愿值的相关分析可知:游客受教育程度、年龄与支付意愿显著相关,而性别、客源地、月收入及游客对玄武湖公园的了解程度等对支付意愿影响较小;月收入与支付意愿值显著相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巧辉  刘晶岚  王小平  
森林保健游憩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游憩形式,是旅游业与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森林公园游憩者保健游憩因素与健康效益感知量表的构建,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410位游憩者样本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践理论模型验证,同时以健康状态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要素是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游憩机会,健康效益感知为生理健康恢复、心理情绪调节、社会适应力改善与环境道德品质导向;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与健康效益感知的其中四条路径感知显著,亚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其中七条路径感知显著;不同健康状态的游憩者对于森林公园保健游憩体验与健康效益感知存在差异性,健康状态的调节效应得到部分证实。该研究有助于为森林公园改善公众健康状况的社会效益提供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