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49)
2023(4946)
2022(4202)
2021(3998)
2020(3061)
2019(7190)
2018(6988)
2017(11406)
2016(7190)
2015(7954)
2014(7996)
2013(6864)
2012(6400)
2011(5834)
2010(6145)
2009(5176)
2008(4868)
2007(4571)
2006(4194)
2005(3953)
作者
(17255)
(14509)
(14285)
(13592)
(9279)
(7105)
(6512)
(5742)
(5309)
(5027)
(4991)
(4718)
(4633)
(4551)
(4525)
(4453)
(4358)
(4226)
(4145)
(4053)
(3781)
(3592)
(3466)
(3461)
(3368)
(3263)
(3237)
(3171)
(2884)
(2855)
学科
教育(18568)
(18419)
经济(18383)
(13445)
中国(12735)
管理(11632)
(8741)
(8487)
企业(8487)
方法(8050)
数学(7420)
数学方法(7305)
理论(6567)
农业(6246)
(5759)
教学(5688)
(5285)
发展(4590)
(4468)
(4270)
技术(4251)
业经(3982)
(3581)
研究(3519)
(3307)
(3290)
银行(3286)
改革(3194)
(3175)
思想(3144)
机构
大学(93278)
学院(86914)
研究(35810)
(31424)
经济(30682)
管理(28621)
教育(26802)
理学(24782)
理学院(24423)
管理学(23856)
管理学院(23670)
(22512)
师范(22420)
(21541)
中国(20339)
科学(19511)
师范大学(18840)
(17191)
研究所(15794)
中心(15432)
(14866)
(14645)
北京(14393)
(13891)
(12757)
技术(12715)
业大(12459)
职业(11937)
农业(11322)
财经(11190)
基金
项目(58208)
研究(50058)
科学(48265)
基金(40605)
(36106)
国家(35249)
教育(31076)
社会(30739)
科学基金(29219)
社会科(28805)
社会科学(28799)
(22745)
编号(22611)
(21694)
成果(20905)
基金项目(20108)
课题(18194)
自然(16663)
自然科(16288)
自然科学(16282)
资助(16026)
自然科学基金(16013)
(15470)
(15285)
重点(14595)
规划(14092)
教育部(13942)
(13772)
(13453)
项目编号(13116)
期刊
教育(45349)
研究(37490)
(31204)
经济(31204)
中国(28773)
(12788)
学报(12471)
技术(11559)
科学(11416)
大学(11147)
职业(10814)
(9449)
农业(8802)
学学(8726)
管理(8708)
技术教育(7133)
职业技术(7133)
职业技术教育(7133)
(6631)
金融(6631)
(6033)
论坛(6033)
财经(5408)
高等(5319)
(5285)
图书(4986)
(4951)
经济研究(4888)
(4786)
高等教育(4747)
共检索到142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易行健  陈仁静  来特  杨碧云  
本文利用2010年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的城市家庭数据,来验证户主受教育水平对家庭储蓄率是否存在正向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其机制是户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通过降低收入不确定性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永波  陈琦  
中国家庭高储蓄率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从农民工回流的角度对中国农村家庭高储蓄率现象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阐释农民工回流与其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民工回流对农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工回流显著促进家庭储蓄率的提高,即使采用不同的代理变量,该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入在农民工回流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机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以上结果为理解中国家庭高储蓄现象提供一个新视角,对未来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刘瑜  尹志超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亟须消费拉动,这使得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之谜进行全面、客观解释尤为迫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和相关历史资料,从儒家文化视角分析了家庭高储蓄率的原因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为克服内生性偏误,选取明清时期状元数量作为儒家文化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地区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越浓厚的地区,家庭“男孩偏好”的观念越强,储蓄率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居民的风险厌恶程度,抑制了家庭投资风险资产,进而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异质性结果显示,儒家文化对低教育水平、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家庭储蓄决策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居民储蓄和消费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完善养老金保障制度,消除生育偏好等对扩大内需带来的束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江涛  张懿  纪建悦  
文章就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教育年限的提高与储蓄率之间可能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1990—2013年的中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教育年限的增加都会提升储蓄率。但在不同的教育年限阶段,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提升作用的大小不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江涛  张懿  纪建悦  
文章就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教育年限的提高与储蓄率之间可能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1990—2013年的中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教育年限的增加都会提升储蓄率。但在不同的教育年限阶段,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提升作用的大小不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张诚  
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女性劳动参与的角度对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女性劳动参与和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同一社区、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作为家庭中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显著增加家庭储蓄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20岁到30岁女性家庭、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和有二孩意愿家庭的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促进家庭储蓄率增加的原因是,家庭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而家庭消费水平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同时,现阶段中国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储蓄率。本文为理解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蕾  吴斌珍  
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U型关系,这与生命周期理论预测的倒U型不符,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年龄—储蓄率之谜"。本文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在生活成本高昂、养老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低储蓄率的年轻人(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的中年父母(子女)居住在一起,这不仅拉低了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还提高了其余独立居住的青年户主家庭和老年户主家庭的平均储蓄率,进而使得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出U型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以家庭为研究对象时户主年龄—家庭储蓄率呈现稳健的U型关系;以个人为研究对象时个人年龄—个人储蓄率则呈现倒U型,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符;居住成本越高,青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越高;养老体系越不完善,老年户主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飞  
"少子化"并没有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从而释放家庭消费,本文通过引入效用利他因子构建的扩展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理论解析,并运用2013、2015、2017年CHFS的家户面板跟踪数据对这种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有"挤入效应"。(2)"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的"挤入效应"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差异,在农村"少子化"的储蓄"挤入"弹性要高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会加剧这种差距;"少子化"使得性别为男性的户主和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户主更倾向于储蓄,女性户主和退休后的户主则表现得不明显。(3)"少子化"对低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挤入效应"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4)通过动态数值模拟发现,面对少儿抚养比的正向冲击,低少儿抚养比的家庭边际储蓄递减能力高于高少儿抚养比家庭。本文认为"少子化"提高了教育、医疗支出的储蓄替代效应,高储蓄率的发生不能忽视"少子化"的贡献,应继续优化、调整生育政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志远  张铭洪  
通过分析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寿命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探讨延迟退休对居民储蓄率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法定退休制度下,受教育年限提高缩短了工作期,预期寿命提高则延长了退休期,两者共同减少了工作期与退休期之比,从而提高了居民储蓄率;而延迟退休恰好可以对冲这一变化,从而影响居民储蓄率。利用系统GMM方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的结果表明,预期寿命每提高1年,居民储蓄率大约增加0.4个百分点;而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居民储蓄率增加约0.7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居民储蓄率的下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日前,教育部传出声音,未来3年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新增劳动力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到2010年,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者达10%左右。这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天驰  杨汭华  
降低农户家庭储蓄率对于“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和加速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山东、湖北、江西、四川以及云南五省2019—2020年两期入户调查数据,使用PSM-DID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保险对农户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结论:首先,参与农业保险可以显著降低农户储蓄率,且对于参保户来说,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储蓄率也具有抑制作用;其次,农业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户消费、降低农户面临的客观不确定性、缓解农户对不确定性的主观担心从而降低农户储蓄率。同时,农业保险还通过“结果的示范效应”影响农户储蓄率,当参保结果产生“负向示范效应”时,农业保险对农户储蓄率不存在显著影响;最后,农业保险对高储蓄率农户影响更明显,对高兼业水平农户、高社会网络水平农户影响则较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廖婧琳  周利  
基于2014年、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对此,文章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积极效应,主要包括覆盖广度和发展(使用)深度,且进一步考察户主受教育水平可能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促进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其中一级维度指标发展深度对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更加显著、稳定;但户主受教育水平的调节作用与预期并不完全一致,其仅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深度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中起着显著调节作用。相关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家庭金融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与实施路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从明  张培莹  
教育是家庭和个体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一国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伴随经济社会转型,重组家庭规模不断增加,而家庭结构变动对子女受教育影响的定量研究却付之阙如。文章首次采用CHARLS(2014)微观数据研究了家庭重组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完整家庭相比,重组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降低约12.18%–15.5%,父母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减缓但并不能消除这种差异。(2)家庭重组对男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女受教育水平分别下降约14.26%和7.44%。(3)文章进一步从重组家庭的组合类型研究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志超  刘泰星  张诚  
中国农村家庭低消费、高储蓄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因素依然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家庭收入,但由于收入波动、失业、医疗和健康等不确定性而未能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保险参与作为风险应对的重要方式,能有效降低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农村家庭的储蓄率差距,对中低收入群体和社会网络较低的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家庭的不确定性,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中国家庭的储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可为扩大消费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