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1)
- 2023(442)
- 2022(339)
- 2021(365)
- 2020(268)
- 2019(678)
- 2018(732)
- 2017(1029)
- 2016(518)
- 2015(575)
- 2014(545)
- 2013(551)
- 2012(557)
- 2011(494)
- 2010(495)
- 2009(488)
- 2008(497)
- 2007(403)
- 2006(368)
- 2005(332)
- 学科
- 济(2068)
- 经济(2066)
- 中国(1207)
- 管理(924)
- 业(806)
- 农(748)
- 学(709)
- 地方(655)
- 企(626)
- 企业(626)
- 方法(592)
- 业经(556)
- 农业(551)
- 理论(493)
- 教育(432)
- 建设(430)
- 数学(421)
- 数学方法(417)
- 和(398)
- 财(363)
- 发(362)
- 制(343)
- 经济学(333)
- 农业经济(327)
- 发展(310)
- 问题(307)
- 展(306)
- 学校(305)
- 融(282)
- 金融(282)
- 机构
- 大学(7578)
- 学院(7301)
- 研究(2868)
- 济(2851)
- 经济(2786)
- 管理(2036)
- 中国(2004)
- 理学(1761)
- 理学院(1735)
- 管理学(1690)
- 管理学院(1675)
- 科学(1568)
- 京(1535)
- 范(1339)
- 师范(1332)
- 财(1325)
- 江(1293)
- 所(1268)
- 研究所(1157)
- 中心(1138)
- 农(1107)
- 经济学(1088)
- 教育(1056)
- 师范大学(1055)
- 院(1053)
- 财经(1046)
- 州(1026)
- 北京(985)
- 经(929)
- 业大(919)
共检索到12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唐明贵
作为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溪在《石鼓论语答问》中,敢于直陈经文之失,敢于质疑已有注释,充分体现了"浙学"的批判精神。在对名物典制及字词的考证中,他注重考据的做法和借用历史事实来解释经典的方法,不仅弘扬了永嘉学派经史兼重的主张,而且也凸显了"浙学"求实的基本精神。他通过创造性解读,不仅阐发了内德思想,而且抉发了外业思想,尤其是其中的爱民、利民、齐民、劝民、用人等外业思想,无不体现出"浙学"重功利的色彩。
关键词:
戴溪 石鼓论语答问 诠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许宁
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中"新经学"的代表。马一浮将"四书"纳入"五经"系统,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观点,充分肯定《论语》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见性"是诠释的前提和根据,认为六艺统摄于一心,从心性层面以中判西,论证中西文化的义理融通和价值归致。"横说"与"竖说"则是他采取的两种诠释方法。"横说"即以佛解儒,运用佛学思想资源来深入阐发儒家六艺要旨;"竖说"即以经摄子,基于儒家道统源流以文本互证的方式揭示《论语》中蕴藏的六艺之道。马一浮的《论语》诠释彰显其现代"新经学"的思想性质和体系定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叔子
甘筱青教授等学者所著《的公理化诠释》一书,首次尝试以数学上的公理化方法对《论语》作系统的诠释,这一探索很有价值。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论语》思想伟大不朽,该书以"中庸"作为孔子讲的"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对《论语》进行了公理化的梳理,可谓得《论语》之要旨。《论语》属于人文文化,在功能、形态层面虽与科学文化不同,但与其又有相通的一面。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交融,即文理交融,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经典 《论语》 中庸 公理化 逻辑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祯
当为成长困惑时,不妨反思:生产效率、组织效率和人的效率,是否有待提高?未来中国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真正瓶颈或者挑战在哪里?笔者认为,着眼点应该放在效率上。如果我们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再加上我们原本的规模优势,突破更大的企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都不会是难题。效率影响着企业和经济的成长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能真正理解效率。到底效率是什么?这里以笔者和一位销售主管的对话展开对问题的思考。一位销售主管告诉笔者,他去年业绩完成得不错,今年公司给
关键词:
生产效率 组织效率 人的效率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峰
MBO(管理层收购)这一西方主流的收购方式在国外一直以明晰产权、强化激励、改善公司治理等优点享誉全球。然而由于我国国情、市场条件及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特色"性,MBO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迄今为止仍然饱受质疑,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我国特色并购的特点出发,结合MBO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大胆提出将MBO应用于我国特色并购中的创新思路,旨在提高MBO在我国的可适用性,促使并购后的企业经营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
并购 MBO 中国特色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萬寿點墨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期间,有国际媒体这样报道:"世界经济或许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仍然保持着独特的自信。"这份自信来自哪里?从今年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不难找到答案:扩大减税降费规模、出台外商投资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这才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正能量!"在这积极主动的改革姿态下,会计行业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亦在创新变革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
会计行业 业财融合 博鳌亚洲论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浩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行为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消费行为之外,就业也是人的重要经济行为,由此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理论假设——可持续就业。初步诠释了可持续就业的形成机制、内涵体系以及实现机制等理论涵义,有助于丰富人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的经济学内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袁卫 邱东 任若恩 李善同 许召元 何新华
世界银行于2007年12月17日和2008年2月26日分别发布了2005年国际比较项目(ICP)初步报告和最终结果报告,内容包括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GDP及其主要支出构成指标的购买力平价(PPP)、基于PPP的GDP、主要支出构成指标及其人均水平等比较数据。报告中有关对中国PPP的测算及国际地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分别请国内知名专家发表对世界银行发布的2005年ICP结果报告的看法,以期更好地理解购买力平价方法、正确使用ICP数据结果。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沙凯逊
什么是建筑业?如何准确理解建筑业概念的基本内涵、涉及的对象及与其它经济部门的关系?这关系到行业的定位问题。《诠释建筑业》一文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产业分类、中心产品分类、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建筑服务贸易分类的研究,分析了“狭义建筑业”和“广义建筑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综合考虑了建筑产品、建筑市场和建筑交易制度等多种因素,对产业分类进行了界定,这对构筑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平台,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军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在中国存在过度诠释的嫌疑,科学合理的诠释需要实现作者意图、文本意图、读者意图三重视界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作出全新的诠释,并更加真切地把握该文本之于中国的意义。我们既要走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对布鲁贝克学说的路径依赖,又要借鉴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智慧,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寻求新的生发空间。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金玉国
First,this article raised a hypothesis:the laborage level in different sectors has been determined by the degree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ing;Then,this hypothesis was verified statisticall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Finally,its mechanism was analysed.
关键词:
所有制垄断 工资水平 统计检验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刘国民
本性观是郭象哲学思想的基石:逍遥观、齐物观、自生独化说等皆基于其上。郭象之本性观的基本特征:一是突出本性的分别性、差异性;二是突出本性的分域性;三是突出本性内容的驳杂性;四是突出本性的平等性;五是突出本性的命定性、法则性。郭象之本性是气性,"用气为性,性成命定"。郭象否定本原说,又否定圣人的教化作用,故不能在气性上逆显一理而寓于心,以转化和提升气性,即否定心之"化性起伪"作用。郭象之本性观没有本体论的特征。性,即命,即理,有规定、法则的意义,不是某种存在者或某种力量,即本性不是事物生成和变化的内在原因和根据。气之结聚或血气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支配着事物的生成变化,必须遵循性、命、理的规定和要求;性、命、理之规定的内容,随着事物的生成变化,而逐渐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
郭象 性分 气性 命 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梁学平
作为公共财政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公共物品"概念广为人知,业已成为政策话语体系中的常识性用语。尽管如此,对公共物品内涵的理解始终存在着很大分歧。总的来看,对公共物品内涵的诠释,无非是仅从消费特征,或者供给特征,或者外部性特征角度来进行的。然而,基于不同角度的诠释,公共物品的内涵会有所不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问题。因此,公共物品内涵的诠释一定要从多角度进行审视,并要与公共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以及公共经济活动的目标相关联。
关键词:
公共物品 消费 供给 外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