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97)
2023(4245)
2022(3358)
2021(3304)
2020(2341)
2019(5278)
2018(5077)
2017(9396)
2016(5114)
2015(5389)
2014(5197)
2013(4980)
2012(4576)
2011(4082)
2010(4013)
2009(3609)
2008(3368)
2007(2909)
2006(2564)
2005(2346)
作者
(15051)
(12658)
(12624)
(12167)
(7902)
(6256)
(5686)
(4941)
(4784)
(4454)
(4434)
(4295)
(4124)
(4067)
(4013)
(4013)
(3875)
(3765)
(3679)
(3571)
(3400)
(3172)
(3130)
(2887)
(2874)
(2799)
(2783)
(2636)
(2601)
(2596)
学科
(20021)
经济(20017)
管理(11217)
(10942)
(8428)
企业(8428)
方法(6716)
(6691)
中国(6302)
地方(6102)
数学(5966)
数学方法(5875)
(5537)
业经(5250)
结构(5049)
(5015)
产业(4907)
(4628)
农业(4538)
(3709)
地方经济(3274)
(3196)
贸易(3193)
体制(3110)
(3074)
(3009)
金融(3007)
(2960)
产业结构(2953)
银行(2951)
机构
学院(69331)
大学(67419)
研究(27494)
(26241)
经济(25703)
管理(22840)
理学(19682)
中国(19509)
理学院(19358)
科学(19007)
管理学(18831)
管理学院(18703)
(14775)
(14635)
研究所(13696)
(13028)
业大(11969)
(11886)
(11343)
中心(11304)
(10827)
(10429)
师范(10301)
农业(10077)
(9709)
北京(9440)
财经(9394)
研究院(9189)
(8608)
经济学(8387)
基金
项目(51376)
科学(40107)
基金(36469)
研究(35961)
(33550)
国家(33300)
科学基金(27531)
社会(22316)
社会科(21182)
社会科学(21175)
(20889)
基金项目(19333)
自然(18223)
自然科(17752)
自然科学(17747)
(17555)
自然科学基金(17444)
教育(16323)
资助(14301)
编号(13891)
重点(12606)
(12190)
成果(10934)
课题(10800)
(10592)
(10443)
计划(9989)
科研(9921)
创新(9854)
发展(9362)
期刊
(30825)
经济(30825)
研究(20015)
学报(14187)
科学(12934)
中国(12864)
(11985)
大学(10579)
学学(10237)
(8592)
管理(8172)
农业(8113)
教育(7626)
林业(5883)
业经(5772)
(5490)
金融(5490)
技术(5452)
经济研究(5278)
财经(4464)
问题(4363)
(4135)
(3969)
资源(3935)
业大(3873)
科技(3862)
(3766)
商业(3118)
现代(2957)
经济问题(2953)
共检索到101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蓝  何中声  刘金福  冯雪萍  刘艳会  陈文伟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是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重要造林和用材树种,具有较大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探讨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在戴云山海拔1 000~1 700 m的黄山松群落每间隔100 m布设3个固定样地(25 m×25 m),研究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山松种群平均胸径为11.54 cm.目前,黄山松种群主要为幼树和中树,种群处于增长型向稳定型过渡阶段.随着海拔的升高,黄山松大径级树逐渐减少,小径级树逐渐增多.黄山松幼树和中树比例变化与林分密度、群落平均胸径、群落平均树高、黄山松胸径、黄山松树高具有显著相关性,幼树与中树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种群存在自疏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苏松锦  刘金福  马瑞丰  詹银华  周姗姗  洪伟  
空间格局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物种共存与植被维持机制。基于戴云山1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O-ring统计分析黄山松不同生长阶段与不同林层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结果表明:戴云山黄山松幼苗和幼树储备丰富,中树次之,大树较少,种群径级结构大致呈倒J型,种群年龄属于增长型。戴云山黄山松聚集格局主要发生在0~26m尺度上,>26m尺度主要为随机或均匀分布。黄山松聚集程度随着龄级(幼苗→幼树→中树→大树)和树高(林冠层T→亚林层S→灌木层U)的增大而降低。黄山松的幼苗与幼树、幼苗与中树以正相关为主;而其幼苗与大树、幼树与中树、幼树与大树、中树与大树均以不相关为主。黄山松T层与S层关联性不明显,T层与U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祁丽霞  刘金福  黄嘉航  苏松锦  洪伟  唐蓉  周姗姗  
以戴云山常见的2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松属植物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对象,探讨这2种植物针叶的抗氧化酶活性沿海拔梯度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山松、马尾松针叶的丙二醛(mDa)含量差异显著,马尾松mDa含量高于同海拔黄山松.mDa含量沿海拔梯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海拔1 400~1 700m,北坡黄山松mDa含量均高于南坡,随着海拔的升高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马尾松、黄山松抗氧化酶活性随海拔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海拔的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增强的趋势;但超氧化物...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远丽  旷开金  尤添革  刘金福  路春燕  林芳芳  林柳璇  
采用敏感性分析,筛选出13个能反映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植被与土壤特征的主要因子,构建其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模型,采用等间距法将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总体近自然度属于近人工等级,其中上涌镇等级最高,其余依次为桂阳乡、大铭乡、赤水镇、雷锋镇、南埕镇.所有样地中,远天然占46.51%,半天然占2.33%,近人工占48.84%,人工占2.33%.坡度、林龄、乔木层Shannon-winener指数、速效钾、有效磷、全氮是影响戴云山黄山松群落近自然度的重要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苏松锦  刘金福  陈文伟  旷开金  唐蓉  洪伟  
土壤水分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空间异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高海拔植物幼苗更新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为此,采用地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陈板岭头1hm2黄山松林样地上100个10m×10m土壤水分实测数据的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在12.26%~43.79%之间,均为中等变异;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依次为0.15%、0.03%、0.18%和0;有效变程分别为19.40m、17.32m、17.32m和14.90m。4个指标各向异性明显,空间自相关范围总体...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林成来  
针对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的缺陷,本文应用广义的逻辑斯谛曲线研究了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种群数量动态,并指出了黄山松在不同林型下和同一林型不同密度下的断面积最大增长速度的径级范围。结果表明,广义的逻辑斯谛曲线能很好地拟合黄山松种群数量动态规律,从而为黄山松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陶晶  臧润国  余昌元  
采用数量化群落分类法分析哈巴雪山植物群落类型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采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方法可将云南哈巴雪山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划分为6个植被亚型;哈巴雪山的植物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格局受"中间地带效应"影响较为明显,而与Rapoport海拔法则不甚相符;物种丰富度总体上符合单峰格局,但在中海拔地段物种丰富度谷、峰值连续出现;α多样性指数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曲线符合单峰格局,β多样性指数基本上也符合单峰分布,但中海拔地段起伏较大;哈巴雪山物种丰富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规律,反映出山地小环境多样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群落类型间沿海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炜丽  张洪江  陈奇伯  吴霖  栗宏林  
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本研究以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函数分析了样地中杉木林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四面山杉木林共调查到乔木65种、灌木31种、草本20种。杉木种群径级结构呈衰退型,表现为以大树为主,中树次之,无小树;腺萼马银花、元江栲、细枝柃等种群径级结构呈增长型,表现为以小树、中树为主,大树次之。(2)在0~25 m尺度内,杉木种群呈随机分布,栲和元江栲呈聚集分布,而腺萼马银花、细枝柃、光叶山矾和长蕊杜鹃等4个种群则在小尺度下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呈现出随机分布的趋势。(3)生物学特性以及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华靖  刘鹏  陈子林  廖承川  李成惠  陈卫新  雷祖培  
应用"相邻格子法"对不同生境下的香果树种群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香果树的径级结构和分布格局,以及应用泊松方差/均值比、负二项式分布、Lloyd平均拥挤度指数和聚块指数4个指标分析其种群格局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的香果树径级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均缺乏幼苗和幼树,种群呈衰退趋势;不同生境下的香果树种群聚块规模为8~32m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为集群分布;格局动态明显呈现由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的扩散趋势。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母树,尤其是20年生以上的母树;还应加强对种子及幼苗生长动态变化的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尔查  王晓江  刘永宏  海龙  张胜利  张雷  
针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种群的分布特点,设置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Ripley’sK-Function)方法对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处在不同发育阶段,这主要是由油松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以及人为干扰共同导致的结果。整体上,该种群年龄结构呈现稳定型,且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乌拉山天然油松种群在不同年龄结构和生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类型,在生长环境适宜(海拔1 400 1 800 m的阴坡、半阴坡)且种群以幼树和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德祥  廖晓丽  
运用扩散系数(C)、丛生指数(I)、扩散指数(Iδ)、Cassie指标(Ca)、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的比值(M*/x),Iwao回归和Taylor法则对小叶青冈幼苗的分布格局和动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小叶青冈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并且随着演替的进展,小叶青冈幼苗的聚集强度逐渐加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毕晓丽  洪伟  吴承祯  闫淑君  蓝斌  
根据 3个地区的黄山松种群的调查材料 ,利用生存分析理论 ,编制静态生命表 ,绘制各个地区的生存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及危险率函数曲线 ,同时应用谱分析方法分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黄山松种群的存活曲线整体上趋于DeeveyⅡ~Ⅲ型之间 ;死亡率曲线有两个高峰 ;不同地区的种群其死亡强度和死亡高峰出现的时间格局有明显的差异 ;谱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的黄山松种群生长周期不同。以上结果与各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不同有关。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童再康  范义荣  
利用黄山松种源试验两个试验点的材料,运用多元分析方法所定义的估算拓广遗传参数方法,分别从协方阵和相关阵出发估算了黄山松种群的拓广表型方差、拓广遗传方差、拓广遗传力和拓广遗传通径系数。结果表明使用全部特征根估算拓广遗传参数是不合适的,95%左右的累计贡献率最为适宜。此时所估算的拓广遗传力以协方阵为基础的是0.32~0.48,以相关阵为基础的是0.66~0.87,且从关阵出发所估算的拓广遗传参数可比性强。依据初步分析结果,对估算方法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松林  毛夷仙  胡尔夷  雷平  袁荣斌  邹思成  
【目的】掌握黄腹角雉模式产地种群的个体参数、性别比、年龄结构和海拔分布等生物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积极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区海拔、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分别采用3种调查方法:1)样线观察法。2004年4月—2014年12月,在研究区布设总长度约80 km的调查样线7条。2)繁殖季节前期套脚捕捉法。于2006年2月、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捕捉标记黄腹角雉个体26只。3)红外相机照相法。2010年4月—2014年8月,选择82个地点安装红外线触发照相机,每个位点监测时间不少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中声  谷新光  江蓝  徐道炜  刘金福  李文周  陈文伟  
【目的】探讨土壤细菌群落在戴云山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900~1 500 m)分布特征,为理解海拔影响森林土壤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过程。【结果】(1)随海拔升高,土壤全磷含量总体呈逐渐递减;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单峰模式;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呈双峰变化趋势。(2)不同海拔中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10%)。(3)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如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ACE指数沿海拔梯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1 100 m处达到峰值,且达到显著水平(P <0.05)。(4)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表明戴云山不同海拔土壤优势细菌群落具有明显模块化结构,关键类群包括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的部分属,其中变形菌门的细菌关键类群最多。【结论】海拔、坡度、pH值、土壤全氮、水解氮和土壤有效磷是驱动不同海拔森林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