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43)
2023(14469)
2022(12339)
2021(11148)
2020(9456)
2019(21098)
2018(20782)
2017(39328)
2016(21535)
2015(23930)
2014(23205)
2013(22895)
2012(21354)
2011(19419)
2010(19402)
2009(17946)
2008(17948)
2007(16624)
2006(14398)
2005(12569)
作者
(65296)
(54873)
(54774)
(51542)
(34622)
(26343)
(24682)
(21430)
(20284)
(19521)
(18475)
(18159)
(17523)
(17215)
(17139)
(17038)
(16913)
(16312)
(15805)
(15701)
(13910)
(13395)
(13336)
(12417)
(12284)
(12235)
(12119)
(12061)
(11168)
(10983)
学科
(89474)
经济(89401)
(67039)
管理(65512)
(55834)
企业(55834)
方法(39202)
数学(33664)
数学方法(33353)
(25263)
中国(23148)
技术(22580)
业经(21920)
(20892)
地方(19021)
(18917)
(18103)
贸易(18097)
(17598)
农业(17147)
(15889)
产业(14638)
技术管理(14088)
环境(14071)
理论(14001)
(13663)
银行(13591)
(13439)
(13427)
(13198)
机构
学院(312460)
大学(309813)
(128430)
经济(125901)
管理(120441)
研究(106738)
理学(104571)
理学院(103410)
管理学(101693)
管理学院(101104)
中国(77376)
科学(68571)
(64822)
(61726)
(55295)
(54395)
业大(52545)
研究所(50836)
农业(49234)
中心(48643)
(47881)
财经(44088)
北京(40133)
(39915)
(39030)
经济学(38845)
师范(38492)
(38118)
(37688)
技术(36263)
基金
项目(213384)
科学(167063)
基金(153020)
研究(150004)
(136524)
国家(135358)
科学基金(114718)
社会(95309)
社会科(90598)
社会科学(90568)
(86793)
基金项目(81768)
自然(75704)
自然科(74019)
自然科学(73994)
(72770)
自然科学基金(72735)
教育(68784)
资助(60956)
编号(59019)
(49932)
重点(48807)
(47738)
成果(46087)
创新(45935)
(45800)
课题(41727)
计划(41613)
科研(41039)
(40793)
期刊
(137433)
经济(137433)
研究(83850)
中国(61248)
学报(55987)
(55463)
科学(50079)
管理(45084)
(42077)
大学(40912)
学学(38975)
农业(37627)
教育(32079)
技术(28873)
(24918)
金融(24918)
业经(24262)
经济研究(22564)
财经(21659)
(21569)
(18784)
科技(18438)
问题(18372)
技术经济(17970)
(16188)
商业(15644)
(15239)
业大(14651)
(14138)
统计(13793)
共检索到451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雯  徐嘉祺  
文章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仍然较低,且呈现出反"S"型的变动趋势,这与技术水平的变动密切相关,说明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仍然处于技术的引进和模仿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并且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研发费用支出的影响为负,研发从业人员的影响也不显著,所以随着新设备的引进以及"干中学"的持续,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效率会得以显著提升,从而明显优于其技术水平的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穆楠  李星  吴婷  
基于2011—2020年10年的序列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9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区域比较,得出了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四个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2)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幅度,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增长幅度排名靠前;(3)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能力、环保投入强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绿色技术能力这两组双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极强的解释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穆楠  李星  吴婷  
基于2011—2020年10年的序列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9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区域比较,得出了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四个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2)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幅度,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增长幅度排名靠前;(3)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能力、环保投入强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绿色技术能力这两组双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极强的解释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萍  徐之琦  
作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底座,数字新基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系统梳理数字新基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采用2013~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具体作用效果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结论在经内生性检验后仍成立。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新基建能通过促进知识共享与增加绿色金融扶持等途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因此,应构建集群式数字新基建格局、采取差别化数字新基建战略、探索数字新基建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维路径,不断拓展数字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技术创新融合的广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国伟  沙海江  狄桂英  周晨颖  吴成亮  
在探讨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将影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设定为:投资的市场化指数、环境保护教育水平、地方环保政策的严格程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运用Eviews5.0对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国伟  沙海江  狄桂英  周晨颖  吴成亮  
在探讨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将影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设定为:投资的市场化指数、环境保护教育水平、地方环保政策的严格程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运用Eviews5.0对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霏  鲁志国  高粼彤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1个省份104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DEA-BCC模型、Theil指数和ESDA法揭示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并结合SPLM模型剖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趋于均衡,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东弱西强”梯度分布,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或L-L型;政府创新资助显著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且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在中西部地区、高强度创新资助下,政府创新资助对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且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迎春  
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划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投入产出指标不同,体现不同的效率形态。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五大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方法,对该产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开发平均创新效率较高,规模报酬递减,整体呈现U型形态;技术成果产业化平均创新效率较低,规模报酬递增,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成  
文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征。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研发投入和产业创新集聚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而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和金融支持对产业创新的作用不显著,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补足的短板。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应支持产业发展国际领军企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新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财政税收支持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俊周  齐念念  
运用专家访谈和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及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系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主要由企业知识(技术)吸收能力和研发(人员、费用)投入强度两大子因素系统构成;市场需求强度和宏观经济状况作为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系统的起点,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政府和企业应全面系统地认识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同时集焦于关键影响因素的提升和管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东   曹建飞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双赢的核心驱动力,文章采用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22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三大地区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较期初下降,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财政分权、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冬梅  
区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际截面数据,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统计调查,反映了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普遍偏低的问题,取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技术创新水平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通过区域相互交流,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美平  
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