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71)
- 2023(17066)
- 2022(14795)
- 2021(13845)
- 2020(11614)
- 2019(26190)
- 2018(26236)
- 2017(50153)
- 2016(27402)
- 2015(30573)
- 2014(30073)
- 2013(29540)
- 2012(27126)
- 2011(24556)
- 2010(24652)
- 2009(22720)
- 2008(22352)
- 2007(20059)
- 2006(17557)
- 2005(15703)
- 学科
- 济(107295)
- 经济(107157)
- 管理(86500)
- 业(83448)
- 企(72073)
- 企业(72073)
- 方法(46156)
- 数学(38777)
- 数学方法(38309)
- 财(29354)
- 中国(28846)
- 农(28369)
- 业经(26691)
- 制(24857)
- 技术(24062)
- 学(22708)
- 地方(21838)
- 理论(19425)
- 农业(18849)
- 务(18809)
- 财务(18729)
- 财务管理(18691)
- 贸(18353)
- 贸易(18341)
- 银(18183)
- 银行(18128)
- 易(17821)
- 企业财务(17779)
- 行(17292)
- 和(17168)
- 机构
- 大学(385330)
- 学院(384639)
- 济(153725)
- 管理(152853)
- 经济(150312)
- 理学(131942)
- 理学院(130483)
- 研究(129024)
- 管理学(128378)
- 管理学院(127647)
- 中国(94965)
- 京(82103)
- 科学(78599)
- 财(72317)
- 所(64371)
- 农(60346)
- 研究所(58329)
- 中心(57667)
- 江(57619)
- 财经(57251)
- 业大(56252)
- 经(51932)
- 北京(51868)
- 范(50114)
- 师范(49645)
- 农业(47106)
- 院(47023)
- 州(46307)
- 经济学(45995)
- 财经大学(42515)
- 基金
- 项目(260636)
- 科学(205717)
- 研究(192432)
- 基金(188561)
- 家(164011)
- 国家(162640)
- 科学基金(140124)
- 社会(121369)
- 社会科(115094)
- 社会科学(115067)
- 省(102672)
- 基金项目(99768)
- 自然(90393)
- 教育(88489)
- 自然科(88285)
- 自然科学(88266)
- 自然科学基金(86720)
- 划(85806)
- 编号(77894)
- 资助(76876)
- 成果(63826)
- 重点(58269)
- 创(57590)
- 部(57341)
- 发(55612)
- 课题(54484)
- 创新(53188)
- 制(50195)
- 国家社会(49705)
- 教育部(49359)
- 期刊
- 济(171155)
- 经济(171155)
- 研究(114779)
- 中国(78333)
- 学报(59836)
- 管理(59710)
- 财(56377)
- 科学(55875)
- 农(55065)
- 教育(46670)
- 大学(45736)
- 学学(42937)
- 农业(37912)
- 技术(35673)
- 融(33737)
- 金融(33737)
- 财经(28440)
- 业经(28260)
- 经济研究(27107)
- 经(24423)
- 问题(21756)
- 科技(20591)
- 业(20436)
- 技术经济(19842)
- 图书(19712)
- 理论(18297)
- 版(17792)
- 现代(17704)
- 商业(16829)
- 坛(16719)
共检索到570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陆菊春 段文璐 钟珍 韩璐
按照行为动机理论分析框架,提出驱动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三大内在需求因素:市场需求、获利能力和企业扩张,以2011~2016年1348家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内在需求与技术创新互动机制,并加入企业生命周期因素,研究互动机制存在的周期异质性。全样本结果表明:战略新兴产业中获利能力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循环成立,市场需求和企业扩张与技术创新虽存在互动关系,但由于需求瓶颈与替代效应的存在使其并未形成正向循环。周期样本结果表明: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循环机制仅在企业成熟期成立,初创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仅存在技术创新与获利能力之间的单向关系。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扩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机制由于企业扩张对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而未形成正向循环。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内在需求 互动机制 周期异质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叶锐 杨建飞
阐述了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动态的视角分析两者的依存关系,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抽象为非线性微分动力系统。研究表明:由平衡点的稳定性条件可知,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发展程度对系统平衡的贡献大于它们之间转化因素的作用。若当两者中任何一方面临困境时,都可以通过另一方平稳发展来保持系统稳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遵循技术发明、成果转化和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丽艳 苗成林
更新整合的目的在于将分散的能力凝聚成核心能力。文章围绕该问题,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排序。通过考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构造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技术创新能力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更新整合策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不仅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赋权的主观性影响,解决了样本数量要求过高和评价指标数据分布条件的限制,而且能够筛选出恰当的更新整合对象,使更新整合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王春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体现出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优势,但其"二重二轻"问题也日益凸显。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规律,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作用机制,测评其各细分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构建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哈肯模型,揭示其各细分产业间及各发展阶段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门、各发展阶段中创新与需求均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序参量因产业不同而异,与阶段无关;在协同强度、强化方向、协同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的产业差异性,而无明显阶段差异性规律。据此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王春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体现出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优势,但其"二重二轻"问题也日益凸显。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规律,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作用机制,测评其各细分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构建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哈肯模型,揭示其各细分产业间及各发展阶段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门、各发展阶段中创新与需求均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序参量因产业不同而异,与阶段无关;在协同强度、强化方向、协同机制方面,存在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冬梅
区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际截面数据,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统计调查,反映了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普遍偏低的问题,取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技术创新水平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通过区域相互交流,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转移 技术扩散 金融资本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美平
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彭文波 余翔 冯仁涛
探讨区域多样化模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利用发明专利授权数,分析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数量与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相关多样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数量发挥正向影响,无关多样化对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数量发挥负向影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不显著;(2)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对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相关多样化不利于高价值创新,半相关多样化则有利于高价值创新;(3)相关多样化对技术扩散期、成熟期创新数量的提升作用比技术萌芽期更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红玲
从产业维度和地区维度出发,引入资源环境因素,运用SBM(Slack-based Measure)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2005—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增长值,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技术规模四个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维度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偏低,原因在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显著下降;在区域维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从东向西依次减弱,且空间集聚性显著,但不同地区的增长渠道各不相同;考虑环境因素的GML指数总体低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GML指数,其原因在于污染排放这一"坏"的产出拉低了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效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一鸣 廖芝 贺正楚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协同技术创新是基地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机理,采用德尔菲法发现基地在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链等方面不足,鉴此,应优化组织机构,推动产学研互动,健全知识产权交换制度,构建基地文化,拓展产品市场,组建创新平台。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基地 协同技术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健 张威 赵宇虹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至关重要的支撑地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保证。但是,共性技术创新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不确定性和主体的"经济人"特性,引发了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供给低效的市场失灵问题,成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重大瓶颈和障碍。因此,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政府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认真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组织协调和信息支撑等工作安排,从而推动共性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并最终促进我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仝延增 赵冠华 刘灵会
在国家提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之后,各省市都在稳步推进相关工作。邯郸市作为河北省重要的传统工业城市,也在加快推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文章分析邯郸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邯郸市各区县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邯郸市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不高;邯郸市各区县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关键词:
邯郸 战略性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潘宇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流通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引领性的两类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我国2010-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并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变动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采用区位熵指数计算得到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得分,以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得到对应区域流通企业结构水平,并以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观测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除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熵持续上升外,其余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熵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向东部地区集中。其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并不利于流通产业的结构优化,系数间呈现明显负相关性。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流通企业结构优化的有效互动,需要大力发展非东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向东部集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扩散带动流通产业结构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