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06)
2023(17553)
2022(14834)
2021(13632)
2020(11432)
2019(26209)
2018(25708)
2017(49702)
2016(26524)
2015(29775)
2014(29684)
2013(29467)
2012(27508)
2011(24911)
2010(25132)
2009(23533)
2008(22596)
2007(20357)
2006(17556)
2005(16125)
作者
(77459)
(64879)
(64299)
(61257)
(41174)
(31222)
(29555)
(25274)
(24673)
(23222)
(21930)
(21858)
(20575)
(20508)
(20243)
(20131)
(19418)
(19214)
(18782)
(18454)
(16132)
(15973)
(15819)
(14822)
(14729)
(14537)
(14452)
(14320)
(13214)
(12886)
学科
(116915)
经济(116808)
(76493)
管理(74298)
(62223)
企业(62223)
方法(48841)
数学(42655)
数学方法(42120)
中国(35645)
(31999)
地方(29780)
(29262)
金融(29259)
(28987)
(28248)
银行(28208)
(27222)
业经(26934)
(23622)
(22702)
农业(21797)
(21548)
贸易(21533)
(20884)
(19113)
财务(19044)
财务管理(19001)
企业财务(18126)
技术(17790)
机构
学院(379820)
大学(376431)
(158876)
经济(155537)
管理(144457)
研究(130900)
理学(123863)
理学院(122476)
管理学(120296)
管理学院(119589)
中国(103168)
科学(79968)
(79391)
(72602)
(66693)
(66541)
中心(61801)
研究所(60566)
(57924)
财经(57710)
业大(56685)
(52247)
农业(52231)
北京(49855)
(49259)
经济学(48867)
师范(48685)
(47131)
(46941)
经济学院(44098)
基金
项目(252201)
科学(198355)
研究(182524)
基金(182217)
(159274)
国家(157918)
科学基金(135264)
社会(115708)
社会科(109963)
社会科学(109932)
(100312)
基金项目(95928)
自然(87621)
自然科(85619)
自然科学(85592)
自然科学基金(84078)
(83947)
教育(83881)
资助(75061)
编号(73723)
成果(59290)
(58683)
重点(57441)
(55202)
(53106)
课题(51620)
创新(49655)
科研(48565)
国家社会(47731)
教育部(47134)
期刊
(175153)
经济(175153)
研究(109475)
中国(76020)
(61291)
学报(59635)
(56669)
科学(55064)
管理(54012)
(47588)
金融(47588)
大学(45314)
学学(42967)
农业(41100)
教育(38811)
技术(34177)
业经(29931)
财经(28589)
经济研究(28172)
(24679)
问题(23183)
(22114)
技术经济(19056)
(18748)
统计(18149)
商业(17910)
(17761)
理论(17714)
科技(17156)
国际(16777)
共检索到571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丫丫  赵玉林  
本文依据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7894项专利及609家企业信息及183项并购数据,运用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结果表明:产业融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生物芯片产业的形成与扩张,实质上是融合型价值链构建的过程;来自不同产业的生物芯片企业在融合型价值链中实现了融合扩张;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包括技术融合模式、产品融合模式以及市场融合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印小川  张天维  
新兴产业在我国又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业同新兴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都具有战略意义、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是政府承担的发展责任。我国应借助国家有利的宏观政策,将特色农业与新兴产业在市场、成本、技术、保障等方面相融合,克服偏重单项技术突破,缺乏综合推进方案等问题。如何使二者融合发展,本文认为应与国际发展趋势、已有的发展战略、优势资源、政府扶持等因素结合起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代明  
产业融合是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作为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章认为,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应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共识,破除产业融合发展障碍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探索科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来实现两者的高效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立枢  
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并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应与科技服务业同步推进并联动发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服务共享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增强科技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功能与带动力;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菅青  吴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既是由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现实基础的务实选择。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它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数据缺乏,导致对相关产业的评价与选择困难。文章以合肥市家电产业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给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以文  郑江淮  
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提供的创新设计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即是处于领先市场地位还是滞后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该国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本文将从领先市场的视角,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征与机理,阐述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角色的定位,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凤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使传统产业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新的生机。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基于此,本文以产业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小明  
传统优势产业是当前区域经济的产业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未来的产业支柱,两者如何协同融合已成为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动态分析,综合应用协同学等理论探讨其协同融合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叶生新  李绍华  
金融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具有核心支持作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融资需求具有差异性,亟须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文章认为,金融机构应提高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认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完善金融服务链,增强金融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功能与合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丽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的必要路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境下,融合发展表现为产业融合、产业与创新融合、创新与需求融合等多重内涵。创新链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三重理论逻辑,即多元协同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逻辑、产业演化升级的发展逻辑、面向内需为主的双循环构建的应用逻辑。要从异质主体价值共创的动力机制、领军企业协同整合的治理机制、公平竞争政策导向的环境机制三方面共同着力,更好发挥创新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霞  朱克实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发国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以技术追赶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以技术标准战略为核心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话语权,以国际化为导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在具体的政策选择上,要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整合行业研发资源;加强组织协调与合理规划,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强化知识产权助推战略,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佳刚  袁宇心  
利用内容分析法搜集从2004年到2013年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利用文献法在政府统计报告中收集各区域的环境数据,采用灰色理论和熵权法测算分析各环境因素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从宏观上看,科技因素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这表明科技力量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开放水平对新兴产业发展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新兴产业更多的是内向型发展模式。从产业上看,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大,这说明区域经济要具有一定规模才能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从空间分布看,西南、西北、华南和东北的新兴产业发展受人才供给水平的影响较大。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利政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的共识。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我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从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看,技术约束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内部约束。本文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优势的视角,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适宜的模式,指出选择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靳晓东  谭运嘉  李静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有待加强,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在保持和延续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是我国当前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产业关联度分析显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部门的关联度较高,但目前增长动力不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潘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支撑,因此,应构建合理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加强政府、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多方面的协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着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