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26)
2023(11118)
2022(9556)
2021(8938)
2020(7326)
2019(16337)
2018(16081)
2017(30415)
2016(16295)
2015(18039)
2014(17207)
2013(16929)
2012(15778)
2011(14123)
2010(14205)
2009(12780)
2008(12482)
2007(11375)
2006(9757)
2005(8658)
作者
(45410)
(38275)
(37695)
(35817)
(24438)
(18223)
(16981)
(14570)
(14257)
(13567)
(12917)
(12725)
(12353)
(12062)
(11728)
(11647)
(11297)
(11104)
(11066)
(10829)
(9434)
(9265)
(9120)
(8690)
(8668)
(8529)
(8435)
(8356)
(7673)
(7597)
学科
(67581)
经济(67524)
(54164)
管理(51654)
(45959)
企业(45959)
方法(26098)
技术(21533)
数学(21405)
数学方法(21166)
(19700)
业经(18217)
中国(17388)
地方(16668)
(13792)
农业(13779)
技术管理(13636)
(12977)
(12502)
产业(12424)
理论(11714)
(11164)
贸易(11152)
(10785)
(10555)
(10091)
银行(10064)
(9703)
(9673)
(9665)
机构
学院(226674)
大学(223503)
(94092)
经济(92159)
管理(90512)
理学(78282)
理学院(77406)
研究(76639)
管理学(76289)
管理学院(75828)
中国(56653)
(47423)
科学(46812)
(39839)
(37644)
(37374)
(35186)
中心(35022)
研究所(34315)
业大(33240)
财经(32092)
(30132)
师范(29816)
农业(29229)
北京(29164)
(29064)
(28283)
(28103)
经济学(27969)
技术(25729)
基金
项目(155480)
科学(124585)
研究(115048)
基金(112562)
(98499)
国家(97689)
科学基金(84808)
社会(74062)
社会科(70419)
社会科学(70405)
(62972)
基金项目(60032)
自然(54606)
自然科(53437)
自然科学(53427)
自然科学基金(52547)
教育(52336)
(52190)
编号(45503)
资助(44090)
(38550)
成果(35726)
(35251)
创新(35113)
重点(34963)
(33692)
课题(32345)
国家社会(30621)
(29521)
教育部(28887)
期刊
(105089)
经济(105089)
研究(65146)
中国(48481)
管理(37321)
(34087)
科学(33305)
学报(32404)
(30671)
教育(27032)
大学(24885)
农业(23667)
技术(23354)
学学(23255)
(18654)
金融(18654)
业经(18632)
经济研究(16608)
财经(15551)
科技(14254)
(14198)
技术经济(13747)
(13711)
问题(13692)
(11636)
论坛(11636)
现代(11387)
图书(10821)
商业(10595)
(10464)
共检索到337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鹏飞  吕铁  
本文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产业的演变历程为基础,利用历史友好模型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学习、市场需求增长与波动对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当市场需求保持线性增长时,决定主导性生产组织形式是否会从垂直一体化转向专业化的关键因素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2)当市场需求以周期性波动的方式增长时,处于追赶位置的专业化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推动主导性生产组织形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3)在市场需求增速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条件下,如果产业领先者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追赶者的技术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对差距保持不变,那么产业景气周期从谷底向平稳趋势位置恢复的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冬梅  
区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际截面数据,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统计调查,反映了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普遍偏低的问题,取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技术创新水平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通过区域相互交流,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美平  
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丽艳  苗成林  
更新整合的目的在于将分散的能力凝聚成核心能力。文章围绕该问题,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排序。通过考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构造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技术创新能力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更新整合策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不仅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赋权的主观性影响,解决了样本数量要求过高和评价指标数据分布条件的限制,而且能够筛选出恰当的更新整合对象,使更新整合的
[期刊] 改革  [作者] 段小华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新的创新周期,如能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形成主导设计,将构建起我国新的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创新模式、主导设计、产业规模、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表明,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处于孕育期或成长期。应根据不同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和产业关联度,制定综合规划,选择相应的科技投入方式、组织形式和政策手段。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天亮  朱斌  
本文对闽台TFT-LCD产业集聚中持续创新链的培育情况进行了研究,从创新供需链、创新企业链、创新空间链、创新技术链、创新价值链五个维度分析了TFT-LCD产业持续创新链的现状;剖析了闽台TFT-LCD产业各条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升级企业联盟、实践高端价值理念等促进闽台TFT-LCD产业持续创新链发展的策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保全  刘志彪  任优生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关键环节,而市场需求是其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表明:整体估计中,出口仅对技术创新强度高的企业有驱动力,而本土市场需求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并且随着企业技术创新强度的提升,前者的驱动力递增,后者的驱动力递减,但是本土市场需求的驱动力更强。分地区和分产权性质回归中,本土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都显著,而出口仅驱动东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本土市场需求的驱动力强于出口。上述研究为采用差别化的需求刺激政策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红玲  
从产业维度和地区维度出发,引入资源环境因素,运用SBM(Slack-based Measure)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2005—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增长值,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技术规模四个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维度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偏低,原因在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显著下降;在区域维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从东向西依次减弱,且空间集聚性显著,但不同地区的增长渠道各不相同;考虑环境因素的GML指数总体低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GML指数,其原因在于污染排放这一"坏"的产出拉低了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效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一鸣  廖芝  贺正楚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协同技术创新是基地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机理,采用德尔菲法发现基地在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链等方面不足,鉴此,应优化组织机构,推动产学研互动,健全知识产权交换制度,构建基地文化,拓展产品市场,组建创新平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卢文光  关晓琳  黄鲁成  
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并构建了两者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技术创新与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最后给出了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健  张威  赵宇虹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至关重要的支撑地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保证。但是,共性技术创新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不确定性和主体的"经济人"特性,引发了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供给低效的市场失灵问题,成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重大瓶颈和障碍。因此,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政府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认真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组织协调和信息支撑等工作安排,从而推动共性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并最终促进我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成  
文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征。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研发投入和产业创新集聚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而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和金融支持对产业创新的作用不显著,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补足的短板。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应支持产业发展国际领军企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新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财政税收支持模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仝延增  赵冠华  刘灵会  
在国家提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之后,各省市都在稳步推进相关工作。邯郸市作为河北省重要的传统工业城市,也在加快推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文章分析邯郸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邯郸市各区县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邯郸市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不高;邯郸市各区县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