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21)
2023(15555)
2022(13463)
2021(12712)
2020(10578)
2019(24552)
2018(24639)
2017(47616)
2016(25890)
2015(29168)
2014(29160)
2013(28567)
2012(25948)
2011(23358)
2010(23484)
2009(21250)
2008(20704)
2007(18226)
2006(15749)
2005(13792)
作者
(74792)
(62001)
(61671)
(58868)
(39562)
(29892)
(28127)
(24246)
(23435)
(22294)
(21270)
(20860)
(19883)
(19636)
(19299)
(19118)
(18497)
(18442)
(17768)
(17633)
(15430)
(15221)
(15103)
(14139)
(13855)
(13794)
(13790)
(13698)
(12582)
(12308)
学科
(104565)
经济(104469)
管理(73980)
(70246)
(59214)
企业(59214)
方法(48750)
数学(42119)
数学方法(41342)
(27755)
中国(25365)
业经(24333)
(23349)
地方(23132)
(22967)
理论(19018)
农业(18538)
环境(17805)
(17768)
(17084)
(17015)
贸易(17004)
技术(16874)
(16469)
(15575)
(15131)
财务(15043)
财务管理(15014)
(14403)
银行(14360)
机构
学院(364270)
大学(362879)
管理(144795)
(138124)
经济(134884)
理学(126166)
理学院(124706)
管理学(122140)
管理学院(121474)
研究(119486)
中国(86972)
(78004)
科学(77705)
(61080)
(59764)
(59401)
业大(56472)
研究所(55002)
中心(54279)
(52805)
财经(49786)
(49086)
北京(49042)
师范(48588)
农业(46628)
(45089)
(44101)
(43735)
技术(40548)
经济学(40166)
基金
项目(254367)
科学(199205)
研究(183578)
基金(182533)
(159734)
国家(158436)
科学基金(136143)
社会(113125)
社会科(107207)
社会科学(107177)
(101096)
基金项目(97090)
自然(90670)
自然科(88514)
自然科学(88494)
自然科学基金(86871)
(84990)
教育(84945)
资助(76186)
编号(75301)
成果(60001)
重点(57036)
(54584)
(54473)
(52687)
课题(52519)
创新(49031)
科研(48465)
大学(46816)
教育部(46398)
期刊
(149375)
经济(149375)
研究(100863)
中国(66333)
学报(59068)
科学(54571)
管理(53515)
(53310)
(45500)
大学(44489)
教育(41968)
学学(41851)
农业(37499)
技术(34096)
(26765)
金融(26765)
业经(26289)
经济研究(23486)
财经(23014)
(19885)
图书(19852)
(19705)
问题(19522)
科技(18512)
技术经济(17802)
(17351)
资源(17350)
统计(16837)
理论(16477)
现代(16453)
共检索到517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国民  
耦合模式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将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中,构建基于特定生态系统的产业耦合模式,并详细阐释产业与要素、产业与城市及空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耦合。最后,以产业与城市为例进行耦合模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诸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间的耦合度处于濒临失调区间的上位部分,尚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规模和科技含量、提高区域熵指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屠羽  彭本红  鲁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屠羽  彭本红  鲁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探究其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协同耦合问题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文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非耦合"的现状及原因,以问卷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商业模式创新、网络治理与协同耦合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对网络治理与协同耦合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正式网络治理机制与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对协同耦合绩效均有正向影响,特别地,正式网络治理机制对协同耦合绩效的正向影响有限。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关注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政府等管理者制定具体政策,引导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有序开展;市场提供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所需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提高二者实施的成功率;企业主动树立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开展与网络内其他组织的交流交互。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冬梅  
区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际截面数据,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统计调查,反映了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普遍偏低的问题,取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技术创新水平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通过区域相互交流,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凌霄  周敏  
通过选取多项指标构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年度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水平,结果发现:1两者的协调度还处于中低水平,除个别发达省份以外,大多数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于区域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刺激;2从空间分布上看,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趋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苏命峰  宁和南  
从企业单位数、产业总产值、利润额等方面调研湖南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运用灰色模型等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人需求;从专业、招生、师资等维度分析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人才供给。基于物理学的"耦合度"理论,构建一个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二元系统耦合模型,有机融合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系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构成要素,得到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对接本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度,量化分析2012—2018年间专业与产业的耦合协调与发展态势,为推动湖南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参考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熊勇清  李世才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具体包括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耦合关联度模型和持续发展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环保产业和橡胶制造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保产业和橡胶制造产业处于中度耦合、轻度衰退发展型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嘉杰   李天逸   孙建军   吴洁   刘鑫慧  
[目的/意义]识别和量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知识耦合,是理解其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业融合与升级的关键任务。[方法/过程]基于知识互补性与替代性,提出一种在知识网络层面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知识耦合的方法,并通过隐马尔可夫模型发现两种知识耦合模式:融合式知识耦合与替代式知识耦合。选取2000—2020年间的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融合式知识耦合同时具有较高的产业间知识互补和知识替代,而替代式知识耦合表现为低知识互补和高知识替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之间的替代式知识耦合模式呈现出从减弱到稳定,再从稳定到加强的演化趋势。[局限]产业创新知识网络使用专利分类号的共现数据进行构建,缺少对耦合知识的语义层面的深入解读。未来可以进一步融合专利的语义信息,以更全面地反映产业间知识耦合模式以及具体内容。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晓华  刘峰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等既有理论,本文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学家或环境学家将产业生态系统看做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体系不同,本文将产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与应用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以及要素供给、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政策体系等辅助因素。产业生态系统具有相互依赖、复杂连接、自我修复、共同演化等特征。产业的发展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那些能够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国家将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运生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由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个子战略构成,其中专利许可子战略包括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单边许可、后发制人许可、免费许可四种基本模式,协作R&D子战略包括配套型、平台型、经济型协作R&D 3种基本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合作子战略包括行政型、市场型、联盟型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种基本模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威  刘满凤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又被落后的区域经济所制约。如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机制,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局面,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江西省11个地市2011-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偏低,只有南昌进入初步协调阶段,大部分地市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威  刘满凤  
当前我国面临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之路。在分析两类产业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两类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4—2013年我国两类产业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升幅较小,地域分布保持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协调度最高,于2011年率先进入高度协调阶段;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协调度较低,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多数省份协调度低的原因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滞后于传统产业。未来我国需要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产业关联度等措施促进两类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月英  邸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基于现有优势、国际形势而选择的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技术创新是一种成长与竞争实力的体现,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探讨如何促进、加速我国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区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文献研究入手,探讨了耦合系统的特征、耦合内容、耦合过程,构建了耦合系统耦合模型,最后以28个区域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国根  蒋诗泉  赵春艳  
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多数地级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并未实现同步型发展,但两者发展的一致性程度在逐渐提升;就两者耦合协调度而言,总体偏低,大多数地级市仍处在中低度耦合阶段,但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渐提升的态势,总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一定程度上呈现以合肥、芜湖为中心逐渐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汤露  彭耿  
借鉴自然生态构建金融生态系统,采用耦合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实证检验了2006~2019年中国31个省市金融生态系统内部耦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1)中国金融生态系统内部耦合水平整体较低,多处于磨合耦合阶段,这说明金融生态内部协调发展能力较弱,金融运行质量不高。(2)中国金融生态系统内部耦合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区域间的差距是其内部耦合差距的主要来源,且呈扩大趋势;但整体、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基尼系数较小,这说明区域间金融生态系统内部耦合质量与区域金融风险的关联度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