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66)
- 2023(19164)
- 2022(16707)
- 2021(15598)
- 2020(13419)
- 2019(30917)
- 2018(30747)
- 2017(59830)
- 2016(32863)
- 2015(36945)
- 2014(37043)
- 2013(36603)
- 2012(33898)
- 2011(30578)
- 2010(30804)
- 2009(28484)
- 2008(28405)
- 2007(25445)
- 2006(21969)
- 2005(19391)
- 学科
- 济(134604)
- 经济(134461)
- 管理(97727)
- 业(95537)
- 企(80550)
- 企业(80550)
- 方法(64628)
- 数学(56437)
- 数学方法(55602)
- 财(36332)
- 农(36214)
- 中国(32577)
- 业经(29692)
- 学(28589)
- 地方(27235)
- 制(25060)
- 务(24094)
- 财务(23997)
- 农业(23955)
- 财务管理(23946)
- 贸(23906)
- 贸易(23899)
- 易(23201)
- 企业财务(22763)
- 理论(22324)
- 技术(21171)
- 和(20772)
- 环境(19781)
- 银(19613)
- 银行(19557)
- 机构
- 学院(472727)
- 大学(471652)
- 济(187987)
- 管理(187367)
- 经济(183839)
- 理学(162596)
- 理学院(160809)
- 管理学(157684)
- 管理学院(156824)
- 研究(156280)
- 中国(115329)
- 京(99823)
- 科学(98345)
- 财(87167)
- 所(79509)
- 农(79060)
- 研究所(72489)
- 业大(71969)
- 中心(71332)
- 财经(69851)
- 江(69539)
- 经(63359)
- 北京(62863)
- 农业(62145)
- 范(61438)
- 师范(60838)
- 院(56784)
- 州(56478)
- 经济学(55579)
- 财经大学(51875)
- 基金
- 项目(319997)
- 科学(251039)
- 基金(231427)
- 研究(230626)
- 家(201984)
- 国家(200325)
- 科学基金(171931)
- 社会(143358)
- 社会科(135849)
- 社会科学(135810)
- 省(125936)
- 基金项目(122292)
- 自然(114262)
- 自然科(111606)
- 自然科学(111575)
- 自然科学基金(109561)
- 教育(107278)
- 划(105996)
- 资助(97241)
- 编号(94402)
- 成果(76532)
- 重点(71684)
- 部(70522)
- 发(67696)
- 创(65929)
- 课题(65354)
- 科研(61541)
- 创新(61455)
- 教育部(60092)
- 大学(59387)
- 期刊
- 济(201715)
- 经济(201715)
- 研究(133499)
- 中国(85049)
- 学报(75575)
- 农(70679)
- 科学(69032)
- 财(68358)
- 管理(67796)
- 大学(56967)
- 学学(53841)
- 教育(50238)
- 农业(48453)
- 技术(42447)
- 融(40081)
- 金融(40081)
- 业经(33894)
- 财经(33720)
- 经济研究(32300)
- 经(28816)
- 问题(26378)
- 业(25606)
- 统计(24405)
- 技术经济(24086)
- 图书(22763)
- 策(22444)
- 版(22410)
- 科技(22226)
- 理论(21666)
- 商业(21147)
共检索到680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延利 刘天善
为了完善引导基金的投后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引导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效率,着眼于参股基金微观个体,从引导基金对参股基金的政策目标实现诉求、经济效益诉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性支持诉求出发,构建参股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考虑判断主体犹豫度的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参股基金绩效评价。结果显示,政策目标实现情况对参股基金绩效的影响最大,所占权重超过50%;在具体政策指标上,"社会资本吸引比例"和"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企业资金规模比率"影响最大,启示参股基金在投资运作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延利 刘天善
为了完善引导基金的投后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引导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效率,着眼于参股基金微观个体,从引导基金对参股基金的政策目标实现诉求、经济效益诉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性支持诉求出发,构建参股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考虑判断主体犹豫度的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参股基金绩效评价。结果显示,政策目标实现情况对参股基金绩效的影响最大,所占权重超过50%;在具体政策指标上,"社会资本吸引比例"和"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企业资金规模比率"影响最大,启示参股基金在投资运作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会 刘金英
金融危机后,世界多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干预政策,我国也在国家、省、地市等层面制定和出台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措施。本文对省级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几年来的政策效果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梳理和分析经济学政府干预理论和政策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特点和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提出了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非政策失败理论"观点。进而,运用统计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措施,发现各地区政策密集度高,政策重叠性强;又进一步构建实证模型对投资、劳动力和政策优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政策优惠变量虽然没有表现出负向作用,但是...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鲁盛潭 彭景颂
一、引言自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同时把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领域,而我国更要把握和培育这一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选择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国家不断的加大投入力度及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支持和完善新兴产业。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对借鉴国外新兴产业的先进经验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姚威 胡顺顺 储昭卫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政策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自2009年以来颁布的311个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及专门政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总体完善度指数平均为76.3%,强度指数平均为37.3%,创新度指数的平均得分为5.4%;政策子工具的选择具有显著偏好,频率依次为环境类、供给类和需求类;政策总指数呈现东、中、西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差异特征。并提出加强地方政府需求类政策、优化政策子工具使用结构以及提高政策创新度等相应建议。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策工具 科技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诸竹君 宋学印 张胜利 陈丽芳
本文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专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有效实施空间。研究发现:(1)对生产率和研发水平较高的行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总体上显著增加了企业专利申请量,有效激发了创新主体活力。(2)由于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成本效应大于影响产品质量的价格效应,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加成率。(3)行业技术差距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加成率效应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随着行业技术水平接近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呈渐进式优化。(4)由于企业主体异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具有的"选择性"特征会引致"重数量轻质量"创新陷阱,这是造成企业加成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有助于更好理解产业政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进一步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产业政策 加成率 产业生命周期 创新行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华 吕铁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不确定性、正外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在技术经济范式进入新的转换期、知识和技术成为关键要素、全球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形成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与传统比较优势相结合、采取开放式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同时政府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活动、市场需求创造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模式 政策导向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立刚 肖志武
基于2012—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处理组,构建DID模型考察产业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政策促进了投资效率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以及逐年增强的趋势;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政策引发了"资金增加效应"和"媒体监督效应",即企业通过产业政策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和媒体关注提升了投资效率,而政府补贴无法有效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中西部地区企业投资效率受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更大,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受政策影响不显著;正、负面的媒体关注分别能够减少投资不足和抑制过度投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会新 白嘉
根据产业发展特征,文章运用DEA方法评价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建立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中国29个省区作为决策单元,以2012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发展绩效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不同区域间以及同一区域内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运用DEA投影分析探究绩效较低的地区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以陕西为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在产业政策方面应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投入利用效率和产出转化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霖 田丽
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运用产业政策扶植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管理法规和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进行了研究,提出现行政策的不足和改进建议,以确保产业政策全方位落地实施,促进产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
新兴产业 产业政策 产业发展 产业经济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盛朝迅
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发展规律和体制机制背景等要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急需转型。应按照"政策制定依据—政策作用对象—政策实施机制"三个维度,明确项目导向型产业政策向能力导向型产业政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推动政策制定依据由幼稚产业扶持论调整为市场失灵理论,政策作用对象由单一企业转变为产业发展平台,政策实施机制由项目为主的政府—市场线性关系转型为政府、市场和参与各方多元互动的新机制。在具体工作层面,要加快构建多方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实施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卢扬帆 邓紫晴
依托政策情境理论,公共政策绩效生产机制研究是政策科学分析的发展前沿。围绕“差异化的政策内容组态如何导向产业发展”问题,选择国内28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样本;通过其内容归纳并与理论、文献对照共同确定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提炼政策绩效生产的3条典型路径,即产业基础引导目标资源的“有限适配”路径(对应产业欠发达梯队中亮点鲜明的省域)、政策目标驱动任务资源的“行动衔接”路径(对应产业后发梯队中进步明显的省域),以及规划政策逐层推导的“系统完善”路径(对应产业发达的领先省域)。各省可对标同类获得启发,因地制宜优化政策设计,以提高产业培育绩效。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杨勋
基于中国内地28 197家企业和高校2006—2016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新材料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并探讨技术比较优势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总体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显著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产出,产业政策的创新效应在新材料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省份相对更大,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省份相对较小且存在滞后性。产生这一差异化影响的原因是政策的创新效应在后者的高校样本中相对较小,并且在其企业样本中不显著所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白景坤 刘畅
从企业生态层面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效果对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企业生态位理论,运用2007—2017年沪深A股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DID)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技术生态位重叠度的影响效果。实证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增加具有促进效应,这源于产业政策激发了企业的策略性创新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进入。研究还发现,融资约束和数字化转型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成长期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容易受到政策效应的影响。本文有助于厘清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对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守俊 蔡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举措,是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准自然实验,利用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受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受研发投入的影响,研发投入水平较高的企业受政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以上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第一,应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并逐步扩大政策覆盖产业,将政策惠及更多企业;第二,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时,可以考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展产品服务创新;第三,政府在实施产业扶持政策时,应尽量避免直接干预企业的行为,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