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5)
2023(11122)
2022(9329)
2021(8641)
2020(7063)
2019(15762)
2018(15447)
2017(29504)
2016(15559)
2015(17138)
2014(16508)
2013(16212)
2012(15077)
2011(13494)
2010(13723)
2009(12438)
2008(12328)
2007(11490)
2006(9904)
2005(9043)
作者
(43778)
(36632)
(36371)
(34596)
(23655)
(17600)
(16255)
(13975)
(13654)
(13224)
(12379)
(12230)
(11967)
(11728)
(11389)
(11324)
(10854)
(10774)
(10463)
(10394)
(9005)
(8842)
(8702)
(8359)
(8347)
(8222)
(8112)
(7879)
(7316)
(7296)
学科
(68005)
经济(67957)
(54587)
管理(49737)
(45477)
企业(45477)
方法(27888)
数学(23666)
数学方法(23456)
技术(21211)
(18941)
中国(18912)
(17312)
贸易(17303)
(16936)
业经(16845)
(15993)
地方(13952)
技术管理(13674)
(13273)
农业(12981)
产业(12598)
(12304)
(11511)
(11390)
银行(11373)
(11039)
金融(11039)
(11009)
理论(10836)
机构
学院(222579)
大学(220227)
(100148)
经济(98333)
管理(89939)
理学(77346)
理学院(76607)
管理学(75588)
研究(75284)
管理学院(75150)
中国(57394)
(45544)
(44263)
科学(42247)
(36726)
财经(35512)
(34321)
中心(34091)
(33421)
研究所(32969)
(32325)
经济学(31303)
业大(29882)
北京(28437)
经济学院(28255)
(27489)
(26980)
(26675)
财经大学(26447)
师范(26390)
基金
项目(148034)
科学(119369)
研究(109612)
基金(109099)
(94862)
国家(94122)
科学基金(82159)
社会(72475)
社会科(69208)
社会科学(69194)
(58407)
基金项目(57085)
自然(52020)
自然科(50975)
自然科学(50965)
自然科学基金(50174)
教育(49968)
(48442)
资助(43953)
编号(42137)
(37228)
创新(33851)
(33278)
重点(33244)
(33095)
成果(32933)
国家社会(30639)
课题(30062)
教育部(28898)
人文(28383)
期刊
(109920)
经济(109920)
研究(67181)
中国(47355)
管理(38352)
(34147)
科学(31062)
学报(30430)
(30274)
教育(23969)
大学(23956)
(23317)
金融(23317)
技术(22764)
学学(22653)
农业(20718)
财经(18643)
经济研究(18557)
业经(18486)
(16294)
问题(14385)
(14163)
技术经济(14058)
科技(13316)
(12384)
国际(11813)
商业(11367)
(10849)
论坛(10849)
现代(10586)
共检索到339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保全  刘志彪  任优生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关键环节,而市场需求是其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表明:整体估计中,出口仅对技术创新强度高的企业有驱动力,而本土市场需求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并且随着企业技术创新强度的提升,前者的驱动力递增,后者的驱动力递减,但是本土市场需求的驱动力更强。分地区和分产权性质回归中,本土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都显著,而出口仅驱动东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本土市场需求的驱动力强于出口。上述研究为采用差别化的需求刺激政策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保全  刘志彪  王亮亮  
本文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的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增长呈下滑趋势,这分别由技术进步率和纯技术效率下滑以及规模效率的下降而导致。回归分析发现,出口降低了技术进步率,没有促进生产率增长,这与生产率增长下滑的原因一致;本土市场需求促进生产率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率和纯技术效率,使其成为遏制生产率增长下滑的有效途径。分地区回归表明,出口仅促进中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本土市场需求仅促进东部地区的生产率增长。分产权性质回归中,虽然出口对生产率的回归都不显著,但与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率的回归系数为负;本土市场需求促进了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任保全  董也琳  
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出口困境,使中国意识到仅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已难以维持其出口增长,如何培育其出口竞争新优势,是亟需破解的难题。文章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针对技术创新、本土市场效应与其出口的实证研究表明:整体估计中,技术创新和本土市场效应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而前者的驱动力更强。分地区回归中,在东部和高分位点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促进了出口,而在中西部和低分位点东部地区,存在本土市场效应;在东部,技术创新驱动力强于本土市场效应,而中西部却与之相反。分产权性质回归中,技术创新促进了国有和非国有的出口增长,而对后者的驱动力更大,但是仅在国有企业中存在本土市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周松兰  刘栋  
本文旨在研究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应用问题,通过中日韩LED专利和论文典型实证分析,并通过国际比较,透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厘清我国产业创新驱动力的差距与瓶颈,寻求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优化和问题对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冬梅  
区域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际截面数据,对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了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关统计调查,反映了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普遍偏低的问题,取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技术创新水平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通过区域相互交流,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丽艳  苗成林  
更新整合的目的在于将分散的能力凝聚成核心能力。文章围绕该问题,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排序。通过考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构造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技术创新能力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更新整合策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不仅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赋权的主观性影响,解决了样本数量要求过高和评价指标数据分布条件的限制,而且能够筛选出恰当的更新整合对象,使更新整合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美平  
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健  张威  赵宇虹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至关重要的支撑地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保证。但是,共性技术创新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不确定性和主体的"经济人"特性,引发了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供给低效的市场失灵问题,成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重大瓶颈和障碍。因此,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政府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认真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组织协调和信息支撑等工作安排,从而推动共性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并最终促进我国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鹏飞  吕铁  
本文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产业的演变历程为基础,利用历史友好模型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学习、市场需求增长与波动对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当市场需求保持线性增长时,决定主导性生产组织形式是否会从垂直一体化转向专业化的关键因素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2)当市场需求以周期性波动的方式增长时,处于追赶位置的专业化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推动主导性生产组织形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3)在市场需求增速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条件下,如果产业领先者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追赶者的技术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对差距保持不变,那么产业景气周期从谷底向平稳趋势位置恢复的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霏  鲁志国  高粼彤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1个省份104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DEA-BCC模型、Theil指数和ESDA法揭示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并结合SPLM模型剖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趋于均衡,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东弱西强”梯度分布,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或L-L型;政府创新资助显著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且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在中西部地区、高强度创新资助下,政府创新资助对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且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红玲  
从产业维度和地区维度出发,引入资源环境因素,运用SBM(Slack-based Measure)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2005—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增长值,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技术规模四个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维度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偏低,原因在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显著下降;在区域维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从东向西依次减弱,且空间集聚性显著,但不同地区的增长渠道各不相同;考虑环境因素的GML指数总体低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GML指数,其原因在于污染排放这一"坏"的产出拉低了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效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一鸣  廖芝  贺正楚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协同技术创新是基地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机理,采用德尔菲法发现基地在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链等方面不足,鉴此,应优化组织机构,推动产学研互动,健全知识产权交换制度,构建基地文化,拓展产品市场,组建创新平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卢文光  关晓琳  黄鲁成  
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并构建了两者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技术创新与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最后给出了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