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12)
- 2023(15715)
- 2022(13806)
- 2021(12782)
- 2020(10717)
- 2019(24704)
- 2018(24579)
- 2017(47740)
- 2016(25786)
- 2015(28940)
- 2014(28870)
- 2013(28528)
- 2012(26252)
- 2011(23798)
- 2010(23952)
- 2009(22106)
- 2008(21819)
- 2007(19354)
- 2006(17037)
- 2005(15330)
- 学科
- 济(103901)
- 经济(103763)
- 管理(77632)
- 业(74820)
- 企(63312)
- 企业(63312)
- 方法(45268)
- 数学(37894)
- 数学方法(37452)
- 农(27813)
- 财(27382)
- 中国(26659)
- 贸(26601)
- 贸易(26587)
- 易(25844)
- 业经(25239)
- 制(23670)
- 地方(21689)
- 学(21408)
- 农业(18292)
- 理论(18104)
- 务(17270)
- 技术(17200)
- 财务(17195)
- 财务管理(17159)
- 银(17097)
- 银行(17055)
- 融(17011)
- 金融(17007)
- 和(16762)
- 机构
- 大学(372113)
- 学院(370177)
- 济(151888)
- 经济(148659)
- 管理(146190)
- 理学(126323)
- 研究(125138)
- 理学院(124922)
- 管理学(122912)
- 管理学院(122223)
- 中国(91387)
- 京(78878)
- 科学(74987)
- 财(70517)
- 所(62147)
- 农(56484)
- 研究所(56378)
- 财经(56202)
- 中心(55517)
- 江(54172)
- 业大(52916)
- 经(50940)
- 北京(49664)
- 范(48353)
- 师范(47931)
- 院(45670)
- 经济学(45598)
- 农业(44169)
- 州(43964)
- 财经大学(41776)
- 基金
- 项目(249335)
- 科学(196629)
- 研究(184063)
- 基金(181446)
- 家(157299)
- 国家(156055)
- 科学基金(134258)
- 社会(116530)
- 社会科(110579)
- 社会科学(110554)
- 省(96571)
- 基金项目(96103)
- 自然(86612)
- 自然科(84567)
- 自然科学(84547)
- 教育(83881)
- 自然科学基金(83028)
- 划(81162)
- 编号(74885)
- 资助(74676)
- 成果(61628)
- 重点(55608)
- 部(55383)
- 发(53213)
- 创(52156)
- 课题(51681)
- 创新(48652)
- 制(47998)
- 教育部(47858)
- 国家社会(47727)
- 期刊
- 济(167829)
- 经济(167829)
- 研究(110923)
- 中国(69720)
- 学报(56697)
- 管理(55327)
- 财(53189)
- 科学(52409)
- 农(51737)
- 大学(43407)
- 学学(40776)
- 教育(40405)
- 农业(35757)
- 融(32480)
- 金融(32480)
- 技术(30779)
- 业经(27698)
- 财经(27438)
- 经济研究(26998)
- 经(23503)
- 问题(22778)
- 贸(21944)
- 国际(19865)
- 图书(19051)
- 业(18459)
- 理论(17876)
- 科技(17687)
- 技术经济(17425)
- 现代(16999)
- 商业(16998)
共检索到547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罗超亮 符正平 刘冰 王曦
本文基于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演化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体的GDP、贸易额比重同时存在发送效应和接收效应,研发支出、贸易自由度仅存在发送效应;趋同效应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关系更易在GDP和产权保护度接近的经济体间产生;接壤网络、殖民网络和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对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着正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在演化的进程中保持着整体相对稳定的演进趋势,出口产品的经济体呈现出一种分散的趋势,但存在日益明显的等级结构,互惠贸易关系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动态延迟特性。本文克服了传统方法仅关注外生因素和静态分析的局限,刻画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为我国深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消除潜在贸易摩擦,维持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优势地位提供了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志颖
文章构建了战略新兴产业管理多层次技术创新协同演化模式,揭示了战略新兴产业内创新主体、组织结构与外部环境诸要素对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演化的作用机理与路径。研究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资源约束动力对技术创新种群的形成负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创新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外部环境等三层级要素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战略新兴产业 管理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吴超
用CNKI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来源,借鉴NVIVO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演化的驱动力形成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集聚成功和失败的临界点,为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文锋 刘薇
文章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传统定性范式,遵循产业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构建了"发展阶段—特征—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框架,将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特征标志转化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市场动力因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完全处在同一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并且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对技术和市场的需求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沿用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性发展动力规律,并针对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出了"量体裁衣"的政策设计。
关键词:
技术 市场 产业生命周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吴超
用CNKI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来源,借鉴NVIVO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演化的驱动力形成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集聚成功和失败的临界点,为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燕 李应博
文章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有关研究,利用2012年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计算了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布局及集聚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东中西部差距明显;不同的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关产业集群。在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方面,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和吸收能力的不足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国内市场未有效打开,产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政策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许朝凯 刘宏曼
文章构建了多国多部门贸易网络模型,并基于中国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网络演化对中国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伙伴国贸易网络地位提升对中国出口贸易韧性具有正外部性。机制检验表明,伙伴国贸易网络地位提升能够平抑需求波动、扩大进口规模,间接增强中国出口韧性;但受市场竞争效应影响,伙伴国贸易网络地位与中国出口韧性总体呈现出“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推动全球贸易网络复杂化、均衡化发展有利于重塑中国对外贸易格局,提升中国出口韧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非核心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参与国贸易网络地位提升更有助于增强中国出口韧性,伙伴国贸易网络地位提升对中间品、低技术产品和比较优势产品出口韧性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文章建议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球贸易网络深度发展,重点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网络的影响力,以此为中国外贸长期稳定增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
出口韧性 贸易网络 需求波动 市场竞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曼 菅利荣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面临着"高端产业,低端技术"的发展困境,如何突破产业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是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的核心环节,中国正在兴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航空高技术产业园等跨组织知识集成平台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本文依托跨组织知识集成平台探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构建了创新主体间的灰靶双边匹配模型,并采用平衡计分法建立了以创新能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曼 菅利荣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面临着"高端产业,低端技术"的发展困境,如何突破产业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是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的核心环节,中国正在兴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航空高技术产业园等跨组织知识集成平台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本文依托跨组织知识集成平台探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构建了创新主体间的灰靶双边匹配模型,并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艺 孟飞荣 朱桂龙
以典型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取社会网络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系统研究该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特征、演化历程和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变得愈加复杂,分派现象愈加普遍,且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不断增长,创新组织间联结难度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对创新组织科学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创新组织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群勇 王俊楠 汪青青
省际贸易的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有助于促进国内大循环、应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风险、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基于省际铁路货运量数据,通过分析贸易网络演化的理论基础并构建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了影响我国省际贸易动态网络的外生效应与内生效应,并考察了各个因素在省际贸易网络演化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互惠效应、入度效应、传递闭合效应、多连通效应等网络特征的内生结构效应对省际贸易网络演化起到重要作用;(2)省际贸易网络呈现出较强的时间稳定性,在演化阶段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内生结构效应和外生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几乎持平,其中内生结构效应以互惠性为主导,外生效应则以地理相邻性为主导,经济实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年提高,逐渐取代产业结构成为外生效应的第二主导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潘宇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流通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引领性的两类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我国2010-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并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变动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采用区位熵指数计算得到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得分,以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得到对应区域流通企业结构水平,并以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观测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除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熵持续上升外,其余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熵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向东部地区集中。其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并不利于流通产业的结构优化,系数间呈现明显负相关性。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流通企业结构优化的有效互动,需要大力发展非东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向东部集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扩散带动流通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曲永军 周晓斐
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动力是由政府推动力、需求拉动力、创新带动力和企业驱动力构成的,这四种动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动力系统。在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变革期,每一种动力的作用强度会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就要求动力主体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达到推动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目的。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周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形成期、成长期相对较短且成长速度更快,变革期的跳跃可能性更大。笔者以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了成长动力因子的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产业成长动力因子的权重以及在产业不同时期贡献率的动态变化,从而验证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后发地区 成长动力因子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黄纯辉
2018年以来,由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不仅影响了两国之间的传统贸易,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出口贸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中美贸易"摩擦"清单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美贸易"摩擦"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的威胁和机遇,并提出了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贸易“摩擦” 清单 战略性新兴产业 策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秀婷
在分析协同创新特点、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特性,基于系统视角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对协同创新网络模型中的四个基本构面以及协同创新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四种能力及其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动态演化方向与策略。该研究对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