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07)
- 2023(15870)
- 2022(13675)
- 2021(12474)
- 2020(10464)
- 2019(23876)
- 2018(23533)
- 2017(44781)
- 2016(24422)
- 2015(27524)
- 2014(27394)
- 2013(27079)
- 2012(25952)
- 2011(23691)
- 2010(24230)
- 2009(22468)
- 2008(22729)
- 2007(21072)
- 2006(18458)
- 2005(17018)
- 学科
- 济(108489)
- 经济(108389)
- 业(73781)
- 管理(72724)
- 企(60702)
- 企业(60702)
- 方法(42293)
- 数学(35809)
- 数学方法(35355)
- 中国(31737)
- 农(30397)
- 地方(28074)
- 业经(25915)
- 财(24471)
- 技术(22352)
- 学(21877)
- 制(21161)
- 农业(20369)
- 贸(20019)
- 贸易(20004)
- 易(19336)
- 银(19075)
- 银行(19036)
- 行(18350)
- 融(18185)
- 金融(18183)
- 理论(17171)
- 和(16277)
- 地方经济(15582)
- 环境(15225)
- 机构
- 学院(356463)
- 大学(354563)
- 济(147188)
- 经济(143937)
- 管理(134410)
- 研究(125400)
- 理学(114267)
- 理学院(112910)
- 管理学(110912)
- 管理学院(110213)
- 中国(95548)
- 科学(76802)
- 京(76164)
- 财(67547)
- 所(64901)
- 农(62170)
- 研究所(58464)
- 中心(57193)
- 江(57043)
- 财经(52733)
- 业大(52011)
- 农业(48663)
- 范(48637)
- 北京(48517)
- 师范(48124)
- 经(47519)
- 州(45796)
- 院(44847)
- 经济学(44281)
- 经济学院(39727)
- 基金
- 项目(228114)
- 科学(179420)
- 研究(167538)
- 基金(162651)
- 家(141799)
- 国家(140539)
- 科学基金(119935)
- 社会(105644)
- 社会科(100149)
- 社会科学(100121)
- 省(92013)
- 基金项目(85484)
- 教育(77152)
- 划(76703)
- 自然(76460)
- 自然科(74742)
- 自然科学(74720)
- 自然科学基金(73428)
- 编号(67975)
- 资助(66429)
- 成果(56277)
- 发(54007)
- 重点(51804)
- 创(51471)
- 部(49493)
- 课题(48767)
- 创新(47419)
- 发展(43365)
- 科研(42936)
- 国家社会(42902)
- 期刊
- 济(171923)
- 经济(171923)
- 研究(107353)
- 中国(80006)
- 农(58173)
- 学报(55709)
- 管理(53430)
- 财(52704)
- 科学(52264)
- 教育(44556)
- 大学(42013)
- 农业(39253)
- 学学(39242)
- 融(36255)
- 金融(36255)
- 技术(33250)
- 业经(29467)
- 经济研究(27077)
- 财经(26373)
- 经(22884)
- 问题(22454)
- 业(22062)
- 技术经济(19515)
- 贸(18496)
- 科技(18300)
- 图书(18044)
- 商业(17440)
- 版(17148)
- 统计(16574)
- 坛(16515)
共检索到554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王春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体现出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优势,但其"二重二轻"问题也日益凸显。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规律,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作用机制,测评其各细分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构建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哈肯模型,揭示其各细分产业间及各发展阶段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门、各发展阶段中创新与需求均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序参量因产业不同而异,与阶段无关;在协同强度、强化方向、协同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的产业差异性,而无明显阶段差异性规律。据此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王春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体现出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优势,但其"二重二轻"问题也日益凸显。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规律,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作用机制,测评其各细分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构建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哈肯模型,揭示其各细分产业间及各发展阶段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门、各发展阶段中创新与需求均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序参量因产业不同而异,与阶段无关;在协同强度、强化方向、协同机制方面,存在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一鸣 廖芝 贺正楚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协同技术创新是基地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机理,采用德尔菲法发现基地在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链等方面不足,鉴此,应优化组织机构,推动产学研互动,健全知识产权交换制度,构建基地文化,拓展产品市场,组建创新平台。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基地 协同技术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闫俊周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国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促进经济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互联网+"工程,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实施集群式发展战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创新管理,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驱动 新常态 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盛祥
制度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最大蕴含的动力性、最大限度的激励性和最大成功的保障性等功能,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由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等缺陷引起的我国战略新兴产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业同构、产业配套不完善及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推进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进金融政策创新,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瓶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
制度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体制机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越 封伟毅 李志欣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属性不同,如何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也是直接影响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双元创新的平衡性和互补性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创新性产业政策、行业FDI、产业集聚、研发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投入五个方面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FDI、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双元创新的协同性发展;科研人员投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呈负相关;产业政策、产业集聚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系未能证实。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与规模比及创新性产业政策具体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前期发展和积累暴露出创新性产业政策对双元创新具有异向性作用、不同类型创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急需优化等问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发展考虑,创新性产业政策侧重点应向培育长期探索性创新能力转变,协同引导产业集聚;积极吸引外资,适度扩大开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志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密不可分。本文厘清了商业模式相关概念,构建了分析框架,详细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的相互关系。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会推动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其中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成本,政府政策应从宏观(系统)政策和微观政策两个方面着手促进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商业模式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卢文光 关晓琳 黄鲁成
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并构建了两者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技术创新与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最后给出了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险峰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全球产业战略优势的重要内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重视针对技术、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激励政策的应用,而且要重视需求激励政策的应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奕信
产业协同是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机制体制分割、资源要素流通不畅、非科学竞争、产业依托载体分布失衡和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失衡的重要根源。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建立政策协同机制、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和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志 刘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关键作用。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进行"顺"、"逆"两类调节,加速资源和要素流向新兴产业以应对竞争,但是市场必须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顺市场力度过大、逆市场缺位或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亟须下一阶段对产业政策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以做到顺市场张弛有度,逆市场及时有效,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生发展能力。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政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虹剑 张建英 刘丹
模块化在深化分工的同时提升了组织间协同效应,促进了企业融合与产业融合。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用熵值法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生产程度,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以及模块化分工与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生产程度较高,其中,新能源产业模块化程度最高,新能源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模块化程度较高,生物医药产业与新材料产业模块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分工与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大,企业组织模块化的影响次之,产品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而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之间以及模块化分工与协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屠羽 彭本红 鲁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探究其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协同耦合问题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文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非耦合"的现状及原因,以问卷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商业模式创新、网络治理与协同耦合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对网络治理与协同耦合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正式网络治理机制与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对协同耦合绩效均有正向影响,特别地,正式网络治理机制对协同耦合绩效的正向影响有限。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关注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政府等管理者制定具体政策,引导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有序开展;市场提供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所需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提高二者实施的成功率;企业主动树立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开展与网络内其他组织的交流交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尊厚 杨伟静
河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河北省近几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情况,发现河北省高校的科技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关联系数最低,而北京、天津的这一系数都高于河北省企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关联系数。因此,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才水平,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支持,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利用国际间的交往加强与国外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特别要加强河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从而提升河北省科技创新的水平。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 灰色关联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