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47)
2023(16958)
2022(14625)
2021(13574)
2020(11396)
2019(25572)
2018(25429)
2017(48758)
2016(26669)
2015(29371)
2014(28508)
2013(28084)
2012(25737)
2011(23199)
2010(23048)
2009(20955)
2008(20584)
2007(18128)
2006(15610)
2005(13439)
作者
(77101)
(64097)
(63711)
(60505)
(40838)
(31034)
(28711)
(25034)
(24175)
(22815)
(21697)
(21674)
(20569)
(20183)
(19809)
(19722)
(19439)
(19141)
(18335)
(18321)
(16164)
(15622)
(15561)
(14627)
(14396)
(14323)
(14223)
(14122)
(12864)
(12791)
学科
(103117)
经济(103015)
管理(77682)
(76872)
(65003)
企业(65003)
方法(45901)
数学(39118)
数学方法(38686)
(27746)
中国(27121)
业经(25084)
(24995)
(23119)
地方(22519)
技术(21718)
(19413)
贸易(19403)
(18846)
(18796)
农业(18707)
理论(17489)
(16177)
(16171)
财务(16105)
财务管理(16080)
(16012)
银行(15941)
环境(15886)
(15407)
机构
学院(369524)
大学(369483)
管理(146843)
(145158)
经济(142128)
理学(128278)
理学院(126834)
研究(125153)
管理学(124649)
管理学院(123977)
中国(90155)
科学(80586)
(78023)
(66281)
(63621)
(63126)
业大(60074)
研究所(58222)
中心(55596)
(53452)
农业(52469)
财经(51851)
北京(48634)
(47636)
(47228)
师范(47057)
(45602)
(43332)
经济学(42967)
技术(40091)
基金
项目(260961)
科学(204464)
基金(188595)
研究(185408)
(167190)
国家(165817)
科学基金(141443)
社会(116929)
社会科(110924)
社会科学(110896)
(103705)
基金项目(100740)
自然(93905)
自然科(91741)
自然科学(91713)
自然科学基金(90101)
(87372)
教育(84326)
资助(76535)
编号(73834)
重点(58697)
成果(58559)
(57810)
(56317)
(56004)
创新(53407)
课题(51527)
科研(50001)
计划(49081)
国家社会(47916)
期刊
(153874)
经济(153874)
研究(103295)
中国(69818)
学报(65365)
(59566)
科学(58343)
管理(54457)
大学(48303)
(46886)
学学(45865)
农业(41088)
教育(40093)
技术(30605)
(29062)
金融(29062)
业经(27012)
经济研究(25261)
财经(24705)
(22203)
(21228)
科技(20855)
问题(20127)
(18332)
图书(18130)
技术经济(18017)
商业(17310)
业大(17302)
理论(16568)
现代(16455)
共检索到526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越  封伟毅  李志欣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属性不同,如何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也是直接影响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双元创新的平衡性和互补性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创新性产业政策、行业FDI、产业集聚、研发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投入五个方面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FDI、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双元创新的协同性发展;科研人员投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呈负相关;产业政策、产业集聚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系未能证实。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与规模比及创新性产业政策具体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前期发展和积累暴露出创新性产业政策对双元创新具有异向性作用、不同类型创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急需优化等问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发展考虑,创新性产业政策侧重点应向培育长期探索性创新能力转变,协同引导产业集聚;积极吸引外资,适度扩大开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一鸣  廖芝  贺正楚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协同技术创新是基地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机理,采用德尔菲法发现基地在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链等方面不足,鉴此,应优化组织机构,推动产学研互动,健全知识产权交换制度,构建基地文化,拓展产品市场,组建创新平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娜  李波  
建立以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博弈主体的双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稳定策略分析可知,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各方保持协同治理的核心;同时加入一些奖励惩罚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对各主体具有激励作用,政府的监管,则进一步优化对企业间的协同治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长海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群落中"创新型"企业的比例与两类产业协同创新的程度紧密相关,政府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或法制因素十分重要,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奖励和对不创新企业的处罚行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静  李红艳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协同创新的特点,总结归纳相关指标,构建"创新环境—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评价体系,并形成网络结构。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旨在实现企业对备选对象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估,择优合作,并帮助备选对象依据指标权重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查遗补漏,从源头上提高协同创新合作关系的成功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巍  郗永勤  
文章从创新链视角出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及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选取能反映产业创新过程的序变量,并收集2009—2013年数据,对福建省信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转让和计算机新产品出口是制约福建省信息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提升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巍  郗永勤  
文章从创新链视角出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及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选取能反映产业创新过程的序变量,并收集2009—2013年数据,对福建省信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转让和计算机新产品出口是制约福建省信息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提升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绍波  
创新生态系统是核心创新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同行业竞争对手及产品服务的其他相关配套提供主体所构成的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组织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技术配套的专用性、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以及技术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等原因,很容易滋生机会主义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包括协商机制、声誉机制、信息披露和平台开放机制及信任机制等几个方面,通过几种治理机制的综合运用可以达到克服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知识共享意愿的治理目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虹剑  张建英  刘丹  
模块化在深化分工的同时提升了组织间协同效应,促进了企业融合与产业融合。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用熵值法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生产程度,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以及模块化分工与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生产程度较高,其中,新能源产业模块化程度最高,新能源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模块化程度较高,生物医药产业与新材料产业模块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分工与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大,企业组织模块化的影响次之,产品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而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之间以及模块化分工与协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健  张威  吴均  
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乏,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能够实现创新资源最大整合和优化的三重螺旋协同创新系统便成为理想的选择。在这一框架下,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探讨演化路径、稳定均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政府的激励和监督以及共性技术创新的超额收益、总成本和溢出效应等因素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概率,且存在最优的收益与成本分配比例使协同创新的概率最大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屠羽  彭本红  鲁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屠羽  彭本红  鲁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探究其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协同耦合问题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文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非耦合"的现状及原因,以问卷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商业模式创新、网络治理与协同耦合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对网络治理与协同耦合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正式网络治理机制与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对协同耦合绩效均有正向影响,特别地,正式网络治理机制对协同耦合绩效的正向影响有限。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关注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政府等管理者制定具体政策,引导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有序开展;市场提供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治理所需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提高二者实施的成功率;企业主动树立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开展与网络内其他组织的交流交互。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健  张威  吴均  
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乏,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能够实现创新资源最大整合和优化的三重螺旋协同创新系统便成为理想的选择。在这一框架下,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探讨演化路径、稳定均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政府的激励和监督以及共性技术创新的超额收益、总成本和溢出效应等因素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概率,且存在最优的收益与成本分配比例使协同创新的概率最大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建立有效的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机制,以便有效地促进协同创新系统向帕累托最优方向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