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06)
- 2023(19129)
- 2022(16533)
- 2021(15330)
- 2020(12806)
- 2019(29391)
- 2018(29191)
- 2017(56403)
- 2016(30821)
- 2015(34476)
- 2014(34279)
- 2013(33935)
- 2012(31419)
- 2011(28276)
- 2010(28492)
- 2009(26160)
- 2008(26040)
- 2007(23456)
- 2006(20175)
- 2005(17805)
- 学科
- 济(125848)
- 经济(125725)
- 管理(92745)
- 业(90586)
- 企(76433)
- 企业(76433)
- 方法(58314)
- 数学(50310)
- 数学方法(49785)
- 农(34103)
- 中国(32558)
- 财(32407)
- 业经(29271)
- 地方(26755)
- 学(26188)
- 制(23514)
- 技术(23406)
- 贸(23170)
- 贸易(23159)
- 农业(22806)
- 易(22457)
- 务(20996)
- 财务(20916)
- 理论(20914)
- 财务管理(20869)
- 企业财务(19803)
- 和(19519)
- 银(19510)
- 银行(19456)
- 环境(18651)
- 机构
- 学院(438134)
- 大学(437956)
- 济(175513)
- 管理(174087)
- 经济(171658)
- 理学(151255)
- 理学院(149584)
- 管理学(147163)
- 管理学院(146337)
- 研究(143902)
- 中国(106470)
- 京(92015)
- 科学(89553)
- 财(80380)
- 所(72077)
- 农(71437)
- 研究所(65717)
- 中心(65682)
- 业大(65594)
- 财经(64774)
- 江(64571)
- 经(58750)
- 北京(57809)
- 范(57509)
- 师范(56977)
- 农业(56112)
- 经济学(52664)
- 院(52387)
- 州(52348)
- 财经大学(48122)
- 基金
- 项目(298244)
- 科学(234784)
- 研究(218663)
- 基金(215481)
- 家(187390)
- 国家(185815)
- 科学基金(159755)
- 社会(137361)
- 社会科(130242)
- 社会科学(130209)
- 省(117947)
- 基金项目(114363)
- 自然(103749)
- 自然科(101318)
- 自然科学(101291)
- 教育(101047)
- 自然科学基金(99524)
- 划(98786)
- 编号(89475)
- 资助(88374)
- 成果(72661)
- 重点(66738)
- 部(65712)
- 创(64312)
- 发(64134)
- 课题(62055)
- 创新(59554)
- 科研(56844)
- 教育部(56370)
- 国家社会(55797)
- 期刊
- 济(188994)
- 经济(188994)
- 研究(125150)
- 中国(83207)
- 学报(68738)
- 农(64398)
- 科学(63343)
- 管理(63332)
- 财(61622)
- 大学(51813)
- 教育(50110)
- 学学(48801)
- 农业(44204)
- 技术(38444)
- 融(36807)
- 金融(36807)
- 业经(32429)
- 财经(31390)
- 经济研究(30356)
- 经(26881)
- 问题(24906)
- 业(23984)
- 技术经济(22273)
- 图书(21921)
- 科技(21783)
- 商业(20388)
- 版(20374)
- 理论(20365)
- 现代(19450)
- 贸(19291)
共检索到632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谢翔 陈建
在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水平已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组织间知识共享视角,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属性和技术创新特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分析模型,并运用PLS-SEM模型算法,对选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有效样本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间知识共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直接作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企业知识整合和知识吸收能力在组织间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提升区域协同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李一卿 陈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知识协同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知识协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集群创新网络 战略性新兴产业 协同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顾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大创造性、突破性、交融性、创新主体多元化等特征决定了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面对技术创新战略协同性不强、产业技术创新质量不高和创新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应推进科技创新制度顶层设计,增强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性;完善创新责任与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创新主体创新积极性;加强产学研合作公共服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模式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荣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和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制高点,而协同创新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适时的创新模式。文章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特征和协同创新的优越性,甄选了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探索了推进其发展的策略,并实证分析了一些成功典例。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李晓园 徐莉
协同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属性,在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集群协同创新复制动态模型,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体间协同创新发生机理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促进策略。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娜 李波
建立以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博弈主体的双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稳定策略分析可知,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各方保持协同治理的核心;同时加入一些奖励惩罚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对各主体具有激励作用,政府的监管,则进一步优化对企业间的协同治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长海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群落中"创新型"企业的比例与两类产业协同创新的程度紧密相关,政府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或法制因素十分重要,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奖励和对不创新企业的处罚行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俊周 齐念念
运用专家访谈和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及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系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主要由企业知识(技术)吸收能力和研发(人员、费用)投入强度两大子因素系统构成;市场需求强度和宏观经济状况作为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系统的起点,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政府和企业应全面系统地认识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同时集焦于关键影响因素的提升和管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福象 王新新
本文基于GVC模式下人力资本空间流动视角,对要素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行业的绝对集中度、规模差异度、劳动生产率变化率、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等变量存在着多重的复杂联系。为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根据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特点在产品无限细分的差别化基础上走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道路。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肖兴志 谢理
本文首先利用SFA模型测算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然后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和不同的创新方式对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路径,以及不同产权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水平整体上较低,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不同的产权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相同,国有产权与创新效率呈现负向关系,而非国有产权与创新效率呈正向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向永辉 曹旭华
文章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遴选出归属该产业的企业,利用微观企业层面的大样本数据,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综合性研究。文章基于面板Probit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企业的R&D投入、出口与否和企业知识积累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明显正向效应;企业规模、企业资本密集度等因素对创新产出的重要性因所有制不同而不同。政府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来诱导企业尽可能多地进行R&D投入,扩大出口以及增加企业本身知识积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建华 马瑞俊迪 姜照华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动力—绩效"分析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的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进行分析;从新技术驱动力、政府支持力、中介和上游企业支撑力、金融提升力以及市场需求拉力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从专利占比、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最后,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动力—绩效"框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方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静 李红艳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协同创新的特点,总结归纳相关指标,构建"创新环境—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评价体系,并形成网络结构。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旨在实现企业对备选对象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估,择优合作,并帮助备选对象依据指标权重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查遗补漏,从源头上提高协同创新合作关系的成功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