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2)
2023(9259)
2022(7912)
2021(7271)
2020(6017)
2019(13333)
2018(13153)
2017(25499)
2016(13286)
2015(14475)
2014(13833)
2013(13582)
2012(12624)
2011(11349)
2010(11552)
2009(10511)
2008(10524)
2007(9687)
2006(8381)
2005(7447)
作者
(36215)
(30396)
(30006)
(28448)
(19447)
(14528)
(13543)
(11666)
(11268)
(10966)
(10221)
(10009)
(9901)
(9640)
(9414)
(9246)
(9021)
(8845)
(8820)
(8475)
(7520)
(7388)
(7295)
(6896)
(6893)
(6833)
(6680)
(6667)
(6078)
(6020)
学科
(58181)
经济(58142)
(46889)
管理(43957)
(41052)
企业(41052)
方法(20306)
技术(17937)
数学(16600)
数学方法(16404)
业经(15335)
中国(15247)
(14838)
地方(14388)
技术管理(12492)
(12074)
(11987)
产业(11430)
农业(10059)
(9850)
银行(9837)
(9722)
贸易(9713)
(9513)
(9398)
(9307)
(9300)
理论(9269)
(9184)
金融(9184)
机构
学院(185871)
大学(182226)
(80466)
经济(78916)
管理(75725)
理学(65629)
理学院(64986)
管理学(64116)
管理学院(63731)
研究(62107)
中国(45581)
(36714)
科学(35688)
(35293)
(29898)
(28518)
财经(28289)
中心(27609)
(27488)
研究所(27069)
(25596)
业大(24991)
经济学(23823)
(23036)
(22887)
(22808)
北京(22798)
师范(22597)
经济学院(21311)
商学(21108)
基金
项目(125163)
科学(101310)
研究(93953)
基金(91133)
(78790)
国家(78140)
科学基金(68594)
社会(61840)
社会科(58930)
社会科学(58918)
(51359)
基金项目(48088)
自然(42963)
教育(42833)
自然科(42072)
自然科学(42063)
(42015)
自然科学基金(41415)
编号(36566)
资助(35706)
(32695)
创新(29518)
成果(29224)
(28893)
重点(28186)
(27269)
课题(26634)
国家社会(25548)
(24406)
(24349)
期刊
(90082)
经济(90082)
研究(54331)
中国(39692)
管理(32390)
(26481)
(25934)
科学(25680)
学报(24418)
教育(21845)
大学(19192)
学学(18123)
(17778)
金融(17778)
技术(17642)
农业(17458)
业经(16401)
经济研究(14553)
财经(13936)
(12234)
科技(11791)
问题(11596)
技术经济(10652)
(9967)
(9735)
商业(9704)
(9636)
论坛(9636)
现代(9090)
国际(8859)
共检索到278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静  李红艳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协同创新的特点,总结归纳相关指标,构建"创新环境—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评价体系,并形成网络结构。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旨在实现企业对备选对象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估,择优合作,并帮助备选对象依据指标权重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查遗补漏,从源头上提高协同创新合作关系的成功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长海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群落中"创新型"企业的比例与两类产业协同创新的程度紧密相关,政府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或法制因素十分重要,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奖励和对不创新企业的处罚行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娜  李波  
建立以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博弈主体的双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稳定策略分析可知,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各方保持协同治理的核心;同时加入一些奖励惩罚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对各主体具有激励作用,政府的监管,则进一步优化对企业间的协同治理。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越  封伟毅  李志欣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属性不同,如何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也是直接影响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双元创新的平衡性和互补性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创新性产业政策、行业FDI、产业集聚、研发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投入五个方面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FDI、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双元创新的协同性发展;科研人员投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呈负相关;产业政策、产业集聚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系未能证实。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与规模比及创新性产业政策具体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前期发展和积累暴露出创新性产业政策对双元创新具有异向性作用、不同类型创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急需优化等问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发展考虑,创新性产业政策侧重点应向培育长期探索性创新能力转变,协同引导产业集聚;积极吸引外资,适度扩大开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绍波  
创新生态系统是核心创新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同行业竞争对手及产品服务的其他相关配套提供主体所构成的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组织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技术配套的专用性、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以及技术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等原因,很容易滋生机会主义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包括协商机制、声誉机制、信息披露和平台开放机制及信任机制等几个方面,通过几种治理机制的综合运用可以达到克服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知识共享意愿的治理目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建华  马瑞俊迪  姜照华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动力—绩效"分析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的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进行分析;从新技术驱动力、政府支持力、中介和上游企业支撑力、金融提升力以及市场需求拉力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从专利占比、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最后,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动力—绩效"框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方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健  张威  吴均  
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乏,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能够实现创新资源最大整合和优化的三重螺旋协同创新系统便成为理想的选择。在这一框架下,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探讨演化路径、稳定均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政府的激励和监督以及共性技术创新的超额收益、总成本和溢出效应等因素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概率,且存在最优的收益与成本分配比例使协同创新的概率最大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健  张威  吴均  
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乏,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能够实现创新资源最大整合和优化的三重螺旋协同创新系统便成为理想的选择。在这一框架下,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探讨演化路径、稳定均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政府的激励和监督以及共性技术创新的超额收益、总成本和溢出效应等因素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概率,且存在最优的收益与成本分配比例使协同创新的概率最大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建立有效的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机制,以便有效地促进协同创新系统向帕累托最优方向演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一鸣  廖芝  贺正楚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协同技术创新是基地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机理,采用德尔菲法发现基地在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链等方面不足,鉴此,应优化组织机构,推动产学研互动,健全知识产权交换制度,构建基地文化,拓展产品市场,组建创新平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巍  郗永勤  
文章从创新链视角出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及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选取能反映产业创新过程的序变量,并收集2009—2013年数据,对福建省信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转让和计算机新产品出口是制约福建省信息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提升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巍  郗永勤  
文章从创新链视角出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及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选取能反映产业创新过程的序变量,并收集2009—2013年数据,对福建省信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转让和计算机新产品出口是制约福建省信息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提升的关键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李一卿  陈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知识协同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知识协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李晓园  徐莉  
协同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属性,在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集群协同创新复制动态模型,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体间协同创新发生机理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促进策略。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