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71)
- 2023(17090)
- 2022(14592)
- 2021(13701)
- 2020(11128)
- 2019(25361)
- 2018(25338)
- 2017(48146)
- 2016(26326)
- 2015(29149)
- 2014(29181)
- 2013(28320)
- 2012(26029)
- 2011(23324)
- 2010(23414)
- 2009(21286)
- 2008(20838)
- 2007(18701)
- 2006(16204)
- 2005(14105)
- 学科
- 济(100438)
- 经济(100330)
- 管理(78668)
- 业(75228)
- 企(64425)
- 企业(64425)
- 方法(42441)
- 数学(35527)
- 数学方法(35087)
- 中国(28030)
- 农(27557)
- 业经(25210)
- 财(24682)
- 地方(22937)
- 学(22858)
- 技术(21763)
- 制(20848)
- 理论(19118)
- 农业(18256)
- 贸(17082)
- 贸易(17072)
- 银(16940)
- 银行(16890)
- 和(16725)
- 易(16558)
- 行(16168)
- 融(15806)
- 金融(15798)
- 务(15546)
- 财务(15467)
- 机构
- 学院(364685)
- 大学(362359)
- 管理(143813)
- 济(139844)
- 经济(136635)
- 理学(124452)
- 理学院(123024)
- 研究(122024)
- 管理学(120961)
- 管理学院(120254)
- 中国(89235)
- 科学(77102)
- 京(77083)
- 财(64243)
- 所(60946)
- 农(59336)
- 研究所(55745)
- 业大(54846)
- 中心(54649)
- 江(54437)
- 财经(51340)
- 范(49021)
- 师范(48508)
- 北京(48335)
- 经(46573)
- 农业(46464)
- 院(45244)
- 州(44283)
- 技术(41751)
- 经济学(40723)
- 基金
- 项目(252109)
- 科学(198111)
- 研究(186332)
- 基金(180019)
- 家(157241)
- 国家(155879)
- 科学基金(133582)
- 社会(115694)
- 社会科(109521)
- 社会科学(109493)
- 省(101365)
- 基金项目(95440)
- 自然(86346)
- 教育(85885)
- 划(84759)
- 自然科(84334)
- 自然科学(84312)
- 自然科学基金(82806)
- 编号(76498)
- 资助(72632)
- 成果(62790)
- 重点(56504)
- 创(55758)
- 发(54701)
- 课题(54271)
- 部(54166)
- 创新(51390)
- 项目编号(47613)
- 科研(47518)
- 国家社会(46739)
- 期刊
- 济(154852)
- 经济(154852)
- 研究(105322)
- 中国(74158)
- 学报(58965)
- 管理(55047)
- 农(54509)
- 科学(54013)
- 财(48180)
- 教育(47820)
- 大学(44221)
- 学学(41552)
- 农业(37627)
- 技术(32927)
- 融(30013)
- 金融(30013)
- 业经(27528)
- 经济研究(24478)
- 财经(24324)
- 经(20904)
- 科技(19924)
- 问题(19920)
- 业(19881)
- 图书(19592)
- 技术经济(17376)
- 版(17154)
- 理论(16779)
- 商业(16542)
- 现代(16510)
- 坛(15894)
共检索到533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顾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大创造性、突破性、交融性、创新主体多元化等特征决定了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面对技术创新战略协同性不强、产业技术创新质量不高和创新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应推进科技创新制度顶层设计,增强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性;完善创新责任与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创新主体创新积极性;加强产学研合作公共服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模式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谢翔 陈建
在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水平已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组织间知识共享视角,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属性和技术创新特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分析模型,并运用PLS-SEM模型算法,对选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有效样本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间知识共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直接作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企业知识整合和知识吸收能力在组织间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提升区域协同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娜 李波
建立以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博弈主体的双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稳定策略分析可知,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各方保持协同治理的核心;同时加入一些奖励惩罚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对各主体具有激励作用,政府的监管,则进一步优化对企业间的协同治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长海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政府行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群落中"创新型"企业的比例与两类产业协同创新的程度紧密相关,政府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或法制因素十分重要,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奖励和对不创新企业的处罚行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静 李红艳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协同创新的特点,总结归纳相关指标,构建"创新环境—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评价体系,并形成网络结构。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旨在实现企业对备选对象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估,择优合作,并帮助备选对象依据指标权重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查遗补漏,从源头上提高协同创新合作关系的成功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越 封伟毅 李志欣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属性不同,如何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也是直接影响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双元创新的平衡性和互补性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创新性产业政策、行业FDI、产业集聚、研发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投入五个方面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FDI、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双元创新的协同性发展;科研人员投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呈负相关;产业政策、产业集聚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系未能证实。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与规模比及创新性产业政策具体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前期发展和积累暴露出创新性产业政策对双元创新具有异向性作用、不同类型创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急需优化等问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发展考虑,创新性产业政策侧重点应向培育长期探索性创新能力转变,协同引导产业集聚;积极吸引外资,适度扩大开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李一卿 陈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知识协同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知识协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网络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集群创新网络 战略性新兴产业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绍波
创新生态系统是核心创新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同行业竞争对手及产品服务的其他相关配套提供主体所构成的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组织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技术配套的专用性、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以及技术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等原因,很容易滋生机会主义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包括协商机制、声誉机制、信息披露和平台开放机制及信任机制等几个方面,通过几种治理机制的综合运用可以达到克服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知识共享意愿的治理目标。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生态系统 治理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敬文 李晓园 徐莉
协同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属性,在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集群协同创新复制动态模型,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体间协同创新发生机理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促进策略。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詹华
文章认为,供给(技术)、商业模式和需求三个要素中,只要有一个要素还不成熟的产业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此可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七种类型。目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化正在酝酿,生产方式正在进行快速转变,金融泡沫仍未根本消除。文章指出,需要着力从空间布局、技术线路图、载体功能、金融支持、人才基础、中介服务、行业监管和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的优化。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涵义 协同创新 策略选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晓静 王丹 张敬文
职业教育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职业院校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秀婷
在分析协同创新特点、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特性,基于系统视角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对协同创新网络模型中的四个基本构面以及协同创新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四种能力及其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动态演化方向与策略。该研究对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健 张威 吴均
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乏,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能够实现创新资源最大整合和优化的三重螺旋协同创新系统便成为理想的选择。在这一框架下,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探讨演化路径、稳定均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政府的激励和监督以及共性技术创新的超额收益、总成本和溢出效应等因素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概率,且存在最优的收益与成本分配比例使协同创新的概率最大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