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30)
- 2023(18738)
- 2022(16132)
- 2021(15055)
- 2020(12416)
- 2019(28303)
- 2018(28165)
- 2017(53526)
- 2016(29079)
- 2015(32392)
- 2014(32568)
- 2013(32278)
- 2012(30207)
- 2011(27462)
- 2010(27807)
- 2009(25464)
- 2008(24881)
- 2007(22065)
- 2006(19627)
- 2005(17762)
- 学科
- 济(134365)
- 经济(134247)
- 管理(79830)
- 业(76633)
- 企(61868)
- 企业(61868)
- 方法(50160)
- 数学(42780)
- 数学方法(42283)
- 中国(35988)
- 地方(34952)
- 农(34706)
- 业经(29984)
- 学(28845)
- 财(26604)
- 农业(23693)
- 制(22943)
- 贸(21175)
- 贸易(21159)
- 易(20381)
- 理论(20053)
- 环境(19832)
- 和(19613)
- 银(19606)
- 银行(19558)
- 融(19511)
- 金融(19508)
- 地方经济(19143)
- 技术(18971)
- 行(18842)
- 机构
- 学院(414484)
- 大学(414223)
- 济(170461)
- 经济(166675)
- 管理(158687)
- 研究(149096)
- 理学(135901)
- 理学院(134244)
- 管理学(131956)
- 管理学院(131180)
- 中国(110752)
- 科学(92329)
- 京(89922)
- 所(76348)
- 财(75700)
- 农(69438)
- 研究所(69417)
- 中心(66265)
- 江(65025)
- 业大(61120)
- 财经(59786)
- 范(57790)
- 师范(57223)
- 北京(57093)
- 院(54312)
- 经(54095)
- 农业(53965)
- 州(51395)
- 经济学(50858)
- 师范大学(46223)
- 基金
- 项目(277930)
- 科学(217788)
- 研究(203778)
- 基金(198897)
- 家(173769)
- 国家(172274)
- 科学基金(146796)
- 社会(127736)
- 社会科(120935)
- 社会科学(120902)
- 省(110441)
- 基金项目(105476)
- 自然(94630)
- 教育(92922)
- 自然科(92365)
- 自然科学(92344)
- 划(92218)
- 自然科学基金(90669)
- 编号(83327)
- 资助(81599)
- 成果(67943)
- 发(63440)
- 重点(62883)
- 部(60336)
- 课题(58876)
- 创(57305)
- 创新(53489)
- 科研(52308)
- 国家社会(51948)
- 教育部(51240)
- 期刊
- 济(199920)
- 经济(199920)
- 研究(126973)
- 中国(86956)
- 学报(65466)
- 农(63590)
- 科学(61469)
- 管理(60862)
- 财(56172)
- 教育(49240)
- 大学(49060)
- 学学(45989)
- 农业(43813)
- 融(38441)
- 金融(38441)
- 技术(37581)
- 业经(32454)
- 经济研究(31607)
- 财经(29281)
- 问题(25734)
- 经(25258)
- 业(23114)
- 图书(22422)
- 技术经济(21242)
- 资源(20176)
- 科技(20089)
- 现代(19280)
- 贸(19080)
- 理论(19030)
- 商业(18724)
共检索到635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威 刘满凤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又被落后的区域经济所制约。如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机制,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局面,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江西省11个地市2011-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偏低,只有南昌进入初步协调阶段,大部分地市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江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凌霄 周敏
通过选取多项指标构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年度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水平,结果发现:1两者的协调度还处于中低水平,除个别发达省份以外,大多数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于区域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刺激;2从空间分布上看,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盛亚 郑书莉
流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商品流通和物资交换的功能,我国流通产业长期受被动成长路径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程度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浙江省为例,构建耦合度和耦合发展度指标,研究发现:(1)两系统耦合度呈现短期波动、长期平稳的状态,区域经济发展指数明显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滞后于流通产业发展指数;(2)耦合发展度在2005-2013年期间可划分为过渡阶段和协调发展阶段,随着产业集群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初现成效,流通业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3)预测期内两系统耦合度为优,耦合发展度快速提高,预计在新常态背景下表现更为稳定;(4)依然需要通过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国根 蒋诗泉 赵春艳
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多数地级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并未实现同步型发展,但两者发展的一致性程度在逐渐提升;就两者耦合协调度而言,总体偏低,大多数地级市仍处在中低度耦合阶段,但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渐提升的态势,总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一定程度上呈现以合肥、芜湖为中心逐渐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生霞 裴晶晶
文章以数字经济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探讨了数字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并采用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数字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表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虽然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并且表现出“先增后减”的非线性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特征。西部地区的线性带动效应较强,而东部地区的门槛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仪华 王园
文章以福建省内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地2016-2017年度区域经济数据和旅游全域化的指标数据,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域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属于中等水平,区域经济水平越高,地方产业越具延展性、可持续性,发展全域旅游的成效越明显,两个系统的协调也越趋于良性。
关键词:
全域旅游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地方产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曾光 张小青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心城市向心力不足等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制约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江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威 刘满凤
当前我国面临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之路。在分析两类产业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两类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4—2013年我国两类产业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升幅较小,地域分布保持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协调度最高,于2011年率先进入高度协调阶段;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协调度较低,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多数省份协调度低的原因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滞后于传统产业。未来我国需要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产业关联度等措施促进两类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海峰
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探究在要素禀赋结构作用下所形成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螺旋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机制。基于耦合协调理论,构筑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耦合协调作用,当两个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且趋于一致时,系统组合的协调等级提高。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度 协调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谢乾丰 朱艳琳
红色资源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资源性要素。对红色资源的利用,既要遵循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一般规律,也要根据红色资源的特有属性,有的放矢加以保护和利用。促进红色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要坚持走红色旅游之路,更要不断创新思路,念好“融”字诀,做好“融”字文章——把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领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建华 姚燕芬
江西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江西区域经济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内外部的协调上,内部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等;外部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性、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等。文章试从以上两个方面对江西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并据此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海强 黄嘉睿 黄佳慧 甘楠
文章通过收集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宏微观数据,采用改进后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碳环境治理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灰色预测类模型研究三系统的时空演进规律。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碳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数与子系统指数大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具有同向性;对于三系统的时空演化规律,从空间角度看,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从时间角度看,全国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15—2016年的增幅较大,2019—2020年处于震荡状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性增强;全国耦合协调水平在未来5年呈平稳增长趋势,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同全国保持一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丽萍 时玉霞 陈茜 许京花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较大发展,但也存着一些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素。如何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本文从风险投资的视角出发,对风险投资促进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利用风险投资推进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风险投资 战略性新兴产业 效应 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