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5)
2023(14780)
2022(12429)
2021(11407)
2020(9160)
2019(20778)
2018(20272)
2017(38561)
2016(20894)
2015(22783)
2014(22443)
2013(21941)
2012(20585)
2011(18639)
2010(18730)
2009(16847)
2008(16666)
2007(14702)
2006(13008)
2005(11812)
作者
(61477)
(51381)
(50997)
(48086)
(32635)
(24935)
(22958)
(19997)
(19514)
(18302)
(17578)
(17005)
(16615)
(16143)
(15939)
(15648)
(15553)
(15212)
(14675)
(14614)
(12978)
(12627)
(12370)
(11776)
(11655)
(11407)
(11403)
(11351)
(10326)
(10137)
学科
(90050)
经济(89963)
(56966)
管理(55897)
(44049)
企业(44049)
方法(31450)
中国(27941)
(27034)
数学(26874)
地方(26859)
数学方法(26613)
业经(22394)
农业(18703)
(18580)
(17680)
(17389)
贸易(17376)
(16786)
(16466)
(14957)
银行(14912)
技术(14898)
地方经济(14705)
(14596)
金融(14593)
环境(14460)
(14396)
产业(14240)
(13702)
机构
学院(292021)
大学(289168)
(120551)
经济(118101)
管理(108849)
研究(106777)
理学(93630)
理学院(92436)
管理学(90927)
管理学院(90369)
中国(79452)
科学(66707)
(64013)
(56661)
(55140)
(52665)
研究所(50204)
中心(47714)
业大(46991)
(44745)
农业(44617)
财经(41740)
北京(40688)
(39883)
师范(39378)
(38612)
(37855)
经济学(36311)
(36026)
(33405)
基金
项目(199159)
科学(156315)
基金(143247)
研究(141907)
(127393)
国家(126260)
科学基金(106964)
社会(91429)
社会科(86744)
社会科学(86721)
(79348)
基金项目(76370)
自然(69413)
自然科(67817)
自然科学(67798)
(67259)
自然科学基金(66596)
教育(63402)
资助(56925)
编号(55855)
(48729)
重点(45415)
成果(44043)
(42279)
(42270)
课题(40084)
创新(39523)
发展(38399)
国家社会(37857)
(37805)
期刊
(137138)
经济(137138)
研究(86471)
中国(63330)
(52421)
学报(50018)
科学(46833)
管理(40673)
(38721)
大学(37091)
农业(35678)
学学(34996)
教育(31183)
(28337)
金融(28337)
业经(25081)
技术(23742)
经济研究(22265)
财经(19942)
(19379)
问题(18775)
(17306)
科技(14953)
商业(14644)
(14545)
(14516)
资源(14048)
技术经济(13732)
现代(13533)
国际(13128)
共检索到443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莉  战炤磊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世界各国均将其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从规模、质量和结构等层面对于人口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认为,当前南京人口发展现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有支撑作用,又有制约作用。因此,必须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南京人口发展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海生  战炤磊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影响。人口结构既可能通过劳动力供给增加、优化产业集群环境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正向影响,也可能通过增加决策难度和风险强度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对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空间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要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优化人口干预引导机制,促进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一是走出数据指标陷阱,从新生人口和流动人口两个角度优化性别结构;二是扬弃劳动力优势陷阱,审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三是抛开就业歧见,合理优化人口就业结构。另一方面,优化产业扶持升级机制,促进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卢文光  关晓琳  黄鲁成  
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并构建了两者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技术创新与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最后给出了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杜传伟  王霄琼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发展有助于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不协调经济现象,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协调发展:第一,协调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环境问题。第二,协调中间产品和最终该产品的比例。第三,协调不同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第四,协调不同区域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为了更好的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协调推进作用,需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还要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同时制定灵活多变的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威  刘满凤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又被落后的区域经济所制约。如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机制,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局面,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江西省11个地市2011-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偏低,只有南昌进入初步协调阶段,大部分地市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威  刘满凤  
当前我国面临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之路。在分析两类产业耦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两类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4—2013年我国两类产业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升幅较小,地域分布保持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协调度最高,于2011年率先进入高度协调阶段;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协调度较低,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多数省份协调度低的原因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滞后于传统产业。未来我国需要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产业关联度等措施促进两类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生霞  裴晶晶  
文章以数字经济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探讨了数字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并采用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数字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表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虽然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并且表现出“先增后减”的非线性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特征。西部地区的线性带动效应较强,而东部地区的门槛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钟清流  
发展思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和成败影响深远,它应当是充分论证和统筹兼顾基础上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同时又是针对现实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策略应坚持研发优先、创新驱动而非投资驱动。政府工作应当正确定位于机制设计以激活创新动力,并以政策调控改善发展环境,而让市场主导微观项目的具体实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姝  
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发展困境,如技术水平不高、资金匮乏、市场需求不旺等,迫切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因此,为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从产业政策、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培育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主导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培育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海江  景元书  刘杰  
城市化、城市气候及城市人居环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近年来由城市化引起的城市增温效应使城市的人居环境状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在热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该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的方法进行加权求和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在给出各指标标准值的前提下对该市1998~2006年的协调发展度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6年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度均为中度协调;但从协调发展亚型来看,2001年以前一直维持城市化滞后型,但从2001年开始转为人居环境滞后型,说明人居环境建设面临很大考验。为促进南京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其春  郗永勤  
"四链"高级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表现形式和基本路径,但"四链"各自升级过程中的相互割裂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四链"协同升级才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实践表明:把握终端市场需求、技术专利化和主导技术标准、垂直一体化运作和发展循环经济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链、技术链、价值链和生态链升级的重要手段;以"四链"为纽带组建四大战略联盟对"四链"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四链"的匹配对接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关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凤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使传统产业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新的生机。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基于此,本文以产业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奕信  
产业协同是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机制体制分割、资源要素流通不畅、非科学竞争、产业依托载体分布失衡和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失衡的重要根源。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建立政策协同机制、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和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模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董树功  
当前的产业升级是传统产业主导逐步转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残酷的淘汰和替代,而是两种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两者的高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存在协同共赢和资源互补的可能性。通过资源转移和市场共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者将最终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兴志  姜莱  
利用DEA-Tobit两步法测算2000~2010年中国各省能源效率,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指标纳入模型,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按区域特征差异将29个省分组,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指标的增长提高了能源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丰度的区域差异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能源效率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制定能源政策时须因地制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