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44)
- 2023(11542)
- 2022(9433)
- 2021(8630)
- 2020(7393)
- 2019(16243)
- 2018(16036)
- 2017(30871)
- 2016(16756)
- 2015(18515)
- 2014(18349)
- 2013(18109)
- 2012(16480)
- 2011(14693)
- 2010(15201)
- 2009(14833)
- 2008(14946)
- 2007(13874)
- 2006(12535)
- 2005(11501)
- 学科
- 业(88276)
- 企(71337)
- 企业(71337)
- 济(70935)
- 经济(70798)
- 管理(65413)
- 农(45683)
- 农业(30404)
- 业经(29407)
- 财(27229)
- 方法(26274)
- 制(21179)
- 务(19474)
- 财务(19455)
- 财务管理(19426)
- 数学(18575)
- 数学方法(18427)
- 企业财务(18395)
- 中国(18148)
- 技术(16608)
- 体(16261)
- 策(15471)
- 划(14193)
- 体制(13047)
- 和(12811)
- 贸(12502)
- 贸易(12493)
- 理论(12297)
- 易(12202)
- 银(11579)
- 机构
- 学院(245565)
- 大学(237773)
- 济(106586)
- 经济(104638)
- 管理(100349)
- 理学(85924)
- 理学院(85146)
- 管理学(84163)
- 管理学院(83727)
- 研究(77226)
- 中国(63755)
- 农(54142)
- 财(52438)
- 京(48925)
- 科学(43503)
- 农业(41003)
- 财经(40309)
- 江(39683)
- 业大(38946)
- 所(38114)
- 中心(36825)
- 经(36421)
- 研究所(33672)
- 经济学(31058)
- 州(30138)
- 北京(30071)
- 经济管理(29330)
- 财经大学(29064)
- 经济学院(28009)
- 范(27705)
- 基金
- 项目(156658)
- 科学(125826)
- 研究(119262)
- 基金(115632)
- 家(99423)
- 国家(98143)
- 科学基金(85863)
- 社会(79047)
- 社会科(74544)
- 社会科学(74522)
- 省(62779)
- 基金项目(61585)
- 自然(53387)
- 教育(52414)
- 自然科(52139)
- 自然科学(52125)
- 自然科学基金(51274)
- 划(50223)
- 编号(48865)
- 资助(44957)
- 成果(38900)
- 业(37167)
- 制(36645)
- 创(35787)
- 部(35380)
- 重点(34385)
- 发(34339)
- 国家社会(32762)
- 创新(32611)
- 课题(32399)
- 期刊
- 济(132712)
- 经济(132712)
- 研究(72168)
- 农(57995)
- 中国(52923)
- 财(44316)
- 管理(39753)
- 农业(38756)
- 科学(34344)
- 学报(33549)
- 业经(28437)
- 大学(27636)
- 融(27098)
- 金融(27098)
- 学学(26646)
- 技术(21770)
- 财经(20463)
- 业(20088)
- 教育(19803)
- 经济研究(18229)
- 问题(17779)
- 经(17600)
- 农村(14664)
- 村(14664)
- 世界(14478)
- 农业经济(14005)
- 技术经济(13953)
- 版(13447)
- 财会(12644)
- 现代(12616)
共检索到380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光万 樊志民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业多功能制度化。秦汉时期举国重农体制和农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则标志着农业多功能凝入国家制度体系。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农业功能 国家定位 制度强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耕播
吕思勉先生说过:“汉世所谓商人,实兼苞农工业家,如煮盐、开矿、种树皆农业,冶铸实工业是也,以皆自行贩卖,当时通称为商人。”吕氏不恰当地把农业的含义延伸了,但战国以来从事工商业的货殖家多兼营农业,确系不争之事实。请以《史记·货殖传》所载货殖家之事例考之: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商人范蠡,在辅越灭吴后至齐,“耕于海隅,苦身戳为,父子治产”,“致产数十万”。后至陶,“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赀累巨万”(《史记·越世家》)。故《盐铁论·水旱》云;“陶朱为生,本末异径,一家数事,而治生之道乃备。”农商结合、多种经营是范蠡的致富之路。 战国的另一商业巨子,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战国至中唐是我国封建地主制的前期,其中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发展比较突出,且学术界歧见较多,以下作择要介绍。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闫爱民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大刘记印”玉印,对于印证刘贺身份以及探讨秦汉印玺制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宗族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涉及属籍谱牒、始封继嗣、宗庙祭祖和宗主尊号等内容。由此考察,“大刘”之“刘”与汉家“诸刘”属籍相联系;“大”读如“太”,与海昏侯国始封君称“太祖”有关,“大刘”之称也并非刘贺所独有。“大刘记印”与南越王赵眛“泰子”印构成西汉王侯等级完整的宗主印玺,彰显着宗法制度下族权的某些特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陆建伟
市籍制度起源于西周的户口登记 ,是商贾的户籍兼经商许可证 ;具有可脱离性和片面性 ,是秦汉时期执行抑商政策的辅助工具。
关键词:
秦汉 市籍 户籍 抑商政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宏斌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对外往来交流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地域、文化、历史诸种因素之影响,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流明显具有不同的方式、内容及程度;与交往及控制方式相联系,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立体移殖型、辐射渗透型及远接互化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宏斌 苟仁军
秦汉时期的区域农业是一种典型的梯度转移模式,但具体到不同地区,则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分模式:对西北边郡的开发,主要着眼于政治军事目的,故具有跳跃开发模式的诸多特征;对江南部分地区的开发,则依凭较为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以郡县治所所在地为中心形成了点轴开发的模式;西域地区的屯田开发,则在"自然孤岛"、"民族孤岛"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据点农业开发模式。
关键词:
秦汉史 区域开发 开发模式 农业历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充
先秦时期我国处于一个战乱纷繁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战乱不堪的宽松政治时代,才造就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道学、礼学、墨学、法学和阴阳学等学派林立,古代第一个学术黄金时代出现了,为我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于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思想领域中的首要问题。由李锐撰写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一书,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教育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读者充分地认识这些学派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战国秦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信通
赋税收入是维持秦汉帝国运行的经济支柱,乡里赋税来源于国家最小基层行政单元里,征收的财物包括口赋、献费、户赋、田租、刍藁。口赋是按人口数量征收的人头税,分成人和儿童两类征收,口赋可以在一年内分批次上缴。献费每人每年上缴六十三钱。户赋每户每年上缴16钱。田租征收以里为单位,一次统一上缴乡部。刍藁不包括在田租之内,刍藁包括户刍、田刍、田藁三项内容,户刍每户每年上缴一石;田刍、田藁由县统一核算所需量,余刍藁数以顷刍律折钱上缴。赋税制度的落实主要靠基层的乡官里吏去完成。
关键词:
秦汉 赋税 口赋 献费 户赋 田租 刍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度先秦秦汉经济史论著数量逊于去年,但创获得仍丰,且有其显著特色,一是出现了一些从新的视角对本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作经济学的分析论著,二是利用出土实物和简牍文字资料进行研究的明显增多。此外,地区性的研究占相当大的比重。 商品经济、市场及其他带总体性研究 邵鸿的《商品经济与我国社会变迁》(江西人民出版社95.9)是本年度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在追溯了中国商品经济起源和中国古代早期文明时期的商品经济以后,着重论述了战国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了这一发展在战国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理论意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先秦秦汉史论著数量比去年略有增加。从年代看,有关原始时代和商代论著最多;从专业看,有关农业史和经济思想史论著最多;地区史论著中亦以农业史为多。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是迄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商代经济史。该书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实际上读者是1993年才见到此书的。全书52万字,分十一章,依次为:绪论(社会概况、疆域、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制度,农业,发达的畜牧业,狩猎活动,渔业经济,手工业(上):青铜冶铸业,手工业(中):建筑业,手工业(下):陶瓷、纺织等制造业,商业与交通,财政制度。它几乎涉及商代经济的所有方面,书中主要依据的材料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绍东
长城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不是封闭保守的象征。建造长城的战国秦汉时期,正是华夏民族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夏民族胸襟开阔,思想恢弘,充满自信和自豪,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不可能体现出保守、畏惧和退缩的精神内涵。修筑长城,是当时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最佳选择。长城从来没有束缚住农耕民族的手脚,反而成为农耕民族向北方边疆地区开拓的桥头堡。长城的修筑,既体现了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守护文明的民族特点,也体现了进取奋进、开拓有为的民族精神。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涛
国家运用政治权力分部建制、分官设职,确定财政和会计组织的分工、合作与制约机制,成为实现政治和经济集权的重要保障,并构成后世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重要参照。本文以秦汉时期财计组织制度考证为据,阐明经济环境和组织结构对财计组织制度绩效的影响:一方面经济环境是制约治理效率的首要因素,财计组织制度效用的发挥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另一方面,财计组织的分权机制和层级结构是影响制度绩效的重要指标。在历史环境一定的情况下,财计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财计组织制度绩效的发挥,从而提高或降低国家治理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