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29)
2023(4770)
2022(3992)
2021(3979)
2020(3177)
2019(7385)
2018(7470)
2017(12630)
2016(8181)
2015(9229)
2014(9374)
2013(8465)
2012(7962)
2011(7627)
2010(8188)
2009(7068)
2008(7170)
2007(6520)
2006(5872)
2005(5407)
作者
(21264)
(17426)
(17389)
(16731)
(11340)
(8335)
(8095)
(6896)
(6693)
(6489)
(6116)
(6098)
(5686)
(5667)
(5646)
(5481)
(5400)
(5295)
(5172)
(5088)
(4695)
(4567)
(4220)
(4166)
(4130)
(4092)
(3998)
(3853)
(3663)
(3515)
学科
(20300)
经济(20267)
教育(19729)
管理(15752)
(14177)
中国(12157)
(11872)
企业(11872)
(9281)
理论(8756)
方法(7679)
(6650)
教学(6096)
数学(5979)
(5970)
数学方法(5818)
(5222)
业经(4735)
政治(4633)
发展(4549)
(4470)
(4427)
思想(4121)
技术(4116)
(3965)
农业(3950)
财务(3950)
财务管理(3945)
研究(3881)
(3866)
机构
大学(112989)
学院(106601)
研究(43322)
(32949)
经济(31937)
管理(31161)
教育(29740)
(26781)
师范(26651)
理学(26645)
(26233)
理学院(26107)
科学(26077)
中国(25713)
管理学(25380)
管理学院(25128)
(22569)
师范大学(22263)
研究所(20664)
(18304)
北京(17522)
中心(17405)
(17161)
(16535)
(15415)
技术(15256)
业大(13979)
(13940)
职业(13563)
财经(13357)
基金
项目(65613)
研究(54847)
科学(52724)
基金(44232)
(38383)
国家(37914)
教育(34099)
社会(31656)
科学基金(30658)
社会科(29429)
社会科学(29420)
(25946)
(25125)
编号(24771)
成果(24358)
基金项目(22137)
课题(20891)
自然(18419)
自然科(17960)
自然科学(17951)
(17916)
自然科学基金(17650)
资助(17648)
重点(16853)
(16782)
规划(15497)
(15251)
(15115)
教育部(14906)
项目编号(14805)
期刊
教育(49104)
研究(42511)
(37764)
经济(37764)
中国(31301)
学报(16952)
科学(15031)
(14920)
大学(13770)
(13611)
职业(11732)
技术(11580)
学学(11122)
管理(10858)
农业(10412)
技术教育(7594)
职业技术(7594)
职业技术教育(7594)
(7553)
金融(7553)
(7292)
论坛(7292)
财经(6726)
(6120)
(5927)
(5811)
高等(5776)
图书(5718)
经济研究(5558)
(5439)
共检索到1731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阮一帆  
政治教育在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由"臣服型"向"参与型"转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政治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表现为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三次重要转换:从"种族纯洁与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到"捍卫联邦德国宪法的途径",再到"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最终转向"巩固政治认同与追求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统一"。战后德国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东方  傅安洲  
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实现了从传统的纳粹权威政治到现代民主政治的巨大变迁,其中德国政治教育的重构与发展在改变、创造、维系政治文化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政治教育目标的更新、政治教育内容和主题的转换、政治教育体系的重建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研究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刘洋  阮一帆  
二战结束后,政治教育在德国的经济恢复、政治重建以及肃清纳粹思想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不同时期所涌现出的政治教育思想理论,一方面反映出德国议会、政府和学术界对不同时期政治教育的认识历程,另一方面也指导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教育实践。本文期望通过对战后联邦德国不同时期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发现其变迁的规律和特征,为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阮一帆  傅安洲  彭涛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臣服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变迁和转型,实现了政治的西方民主化与现代化。这一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代表和推动的国家政治教育工作,充当了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中介角色,在"二战"后德国社会形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志军  牛玉萍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主要包括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坚持自我修养与榜样引领相结合、坚持传统方式与现代载体相结合、坚持严肃教育与生动说理相结合四个维度。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于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应引导青年在理论学习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增强知识储备,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既要引导青年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又要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发挥传统的理论灌输以及学校教育的优势和基础性作用,又要与时俱进提高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党性原则,又要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工作实效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阮一帆  傅安洲  彭涛  
政治社会化理论是当代德国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是在对美国政治社会化理论吸纳与创新基础上产生的。它既强调公民学习和社会传播政治文化,又注重发挥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藉此构建德国政治教育的国家资源体系,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曦  
本文试图从分析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缺失入手,结合儒家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从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论述儒家人本思想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完善指出具体方向和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无数思想瑰宝,直至今天依旧影响着当代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同样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作用力的发挥产生影响。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相结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和实效性。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值得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白宁  
为了改变现在意识形态及政治教育的一些不足,有必要确认受教育者的教育立场,从接受理论中学习,进行关于意识形态政治教育接受的详细研究。文章在接受理论概述的基础上,认为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有:要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需要,区分接受主体的层次性,重视研究主体的接受障碍。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思嘉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延安时期,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即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发挥劳动育人功能,重视典型示范教育。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这对当代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颖  刘兴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手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从大数据的影响及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设想和展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阮一帆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是德国学者对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政治文化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本文从政治属性、时代属性、本土属性、学科属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属性。其政治属性,体现为服务于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宪法保护方式"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即在本质上服从服务于从公民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维护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时代属性表现为政治教育实践现实语境的产物,生成于对战后不同时期政治文化及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的思想回应的基础上;本土属性体现为"德国向度"的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显著的国别特征;学科属性体现为其隶属于教育学,是理论教育学在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特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彭涛  阮一帆  
德国政治教育有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其政治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与德语“政治”(Politik)的语源及德国古典人文主义“Bildung”教育观有深刻的渊源。当代德国政治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注重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彭涛  阮一帆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由基本理论、管理理论和学校教育理论组成。基本理论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管理理论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学校教育理论则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它们反映了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结构,从不同的层面指导着德国政治教育的实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范林芳  傅安洲  
政治课在德国学校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政治职能。政治课特殊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程设计对政治课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至关重要。本文试对德国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的一般阶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政治课教学有所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