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87)
2023(1764)
2022(1568)
2021(1507)
2020(1216)
2019(2711)
2018(2643)
2017(5040)
2016(2794)
2015(3234)
2014(3092)
2013(3165)
2012(2822)
2011(2721)
2010(2878)
2009(2376)
2008(2410)
2007(2021)
2006(1888)
2005(1692)
作者
(8311)
(7191)
(7109)
(6689)
(4529)
(3511)
(3087)
(2710)
(2697)
(2545)
(2489)
(2341)
(2279)
(2263)
(2261)
(2256)
(2122)
(2088)
(2000)
(1925)
(1743)
(1693)
(1680)
(1656)
(1623)
(1622)
(1584)
(1502)
(1447)
(1416)
学科
(12309)
经济(12296)
(9339)
管理(7279)
人口(5783)
(5550)
方法(5426)
中国(5082)
数学(4984)
数学方法(4952)
(4888)
企业(4888)
农业(4340)
(2855)
(2538)
地方(2535)
(2469)
业经(2467)
(2456)
劳动(2453)
国人(2024)
农业劳动(1980)
(1976)
贸易(1975)
中国人(1964)
动力(1961)
(1920)
问题(1902)
劳动力(1901)
农业人口(1845)
机构
大学(43604)
学院(42307)
(20296)
经济(19967)
研究(17165)
管理(15944)
理学(13992)
理学院(13804)
管理学(13612)
管理学院(13523)
中国(12104)
科学(9493)
(9354)
(9311)
(8949)
研究所(8445)
(8125)
中心(7308)
农业(7004)
经济学(6994)
业大(6985)
财经(6666)
经济学院(6324)
(6136)
(6100)
北京(5723)
(5574)
师范(5531)
(5519)
科学院(5344)
基金
项目(29228)
科学(23487)
基金(22395)
研究(20870)
(20122)
国家(19958)
科学基金(16792)
社会(14678)
社会科(13908)
社会科学(13905)
基金项目(11440)
自然(10463)
(10385)
自然科(10240)
自然科学(10239)
自然科学基金(10088)
(9181)
教育(9173)
资助(9160)
编号(7909)
(6869)
国家社会(6655)
(6559)
重点(6486)
成果(6397)
教育部(5972)
(5803)
人文(5700)
中国(5624)
创新(5541)
期刊
(20655)
经济(20655)
研究(14011)
中国(9332)
(8518)
科学(7748)
学报(7121)
农业(5869)
(5735)
大学(5679)
管理(5589)
学学(5361)
人口(3506)
经济研究(3472)
财经(3406)
技术(3353)
(3311)
教育(3268)
(3069)
问题(2963)
业经(2919)
(2885)
金融(2885)
世界(2533)
(2379)
技术经济(2369)
资源(2361)
业大(2176)
现代(2110)
统计(2084)
共检索到63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允彬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面积255,804平方公里,人口2,216万(1979年),平均每平方公里近87人。南斯拉夫联邦由六个共和国组成:塞尔维亚(包括本部和代伊伏丁那、科索沃两个自治省)、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又译门的内哥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学忠  
本文是南斯拉夫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写的一份研究报告的摘要,曾提交给1974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世界人口会议,作为介绍南斯拉夫人口状况的材料。文章从若干方面介绍和分析了南斯拉夫人口在过去五十年来的变化发展、目前状况及未来趋势的预测,值得我们参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秋骅  
一、人口变动状况 近三十年来南斯拉夫人口变动的特点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50年出生率为30.3‰,1980年则降至16.9%。;同期,死亡率从13‰降至8.8‰,自然增长率则从17.3‰。降至8.1‰。各年变动情况见下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学董  
美国建国之初,领土面积为9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大约只有250万人。1790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392.9万人。此后,国土面积几经扩大,人口不断增加。1980年第20次人口普查结果,总人口为22,650万人。1982年中估计数为23,200万人。从1776年建国到1982年的206年,土地面积扩大近10倍,人口增长近92倍。 在美国的人口增长中,移民是一个重要因素。179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移民中四分之三以上来自英国,此外还有爱尔兰人、德国人、丹麦人、法国人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此后,移民日增。1861—1914年间,涌人美国的移民达2,710多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金星,贾秀嵩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某种消费水平下,保证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高人口数。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区差异性极大,各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实际人口数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对我国的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对了解我国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及人口迁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俊鸿  
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不同的地理空间迁徙流动的总称。人口迁移对于人口的分布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摸清某一区域人口迁移的来龙去脉,对于制定当地的经济文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辉  
清代中期的一个多世纪里,由于越来越严重的人口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旷日持久、以自发性为主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种类主要有农垦型、商贩型和工匠及佣工型,各类迁移的方向、规模和社会影响,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城镇化、促进了人口的合理分布和文化传播,同时还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人口迁移活动也导致了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发生土著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冲突等负面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家强  车茂娟  唐青  
汶川地震灾区大多位于地理位置特殊,地质结构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人居环境较差地区。5.12汶川地震不仅导致人员的巨大伤亡和经济的重大损失,更严重破坏了资源的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使灾区人口的生存基础进一步恶化。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制定适当的人口迁移政策,引导和促进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流动,有效降低该区域的人口密度,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余建华  
20世纪末,南斯拉夫在苏东剧变大潮的冲击中发生着深刻的体制变迁,联邦最终在民族分离主义危机中彻底解体。地处欧洲火药桶中心的南斯拉夫国家分裂引起的战乱自然引起外部国际力量的各种反应。同时,世界各大国和国际集团也从各自利益和战略意图出发,进行纵横捭阖的干预,甚至从调停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导者。由此90年代南斯拉夫民族问题明显呈现国际化的特征,成为错综复杂的冷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发展的多棱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筱  
秦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对秦汉人口问题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秦汉社会特有的本质,审视中国历史人口发展的基本线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秦汉人口分布与迁徙作一初步讨论。 一 中国自西汉始,才有具体户口统计数字。《汉书·地理志》载:“迄至孝平”,“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这是第一次史籍明载的全国户口统计数字。秦统一以前全国户口统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沈续雷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人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友苏  
人口迁移研究和人口生育率、死亡率的研究,构成人口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活动与城市化过程更是有关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迁移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及个人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迁移活动可以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经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抄军  罗能生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中国2000年以来城市化及人口迁移的特征。从全国整体上看: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但有减缓的趋势;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且净迁入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从城市层面上看: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净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就越大;东、西部城市的净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都大于中部城市。进一步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伟同  张玲  谢佳松  
制度环境是影响个体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国有环境作为重要的地区环境特征,其如何影响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是有待检验的重要命题。文章通过匹配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出生户籍和家庭背景定义体制身份,实证分析发现:国企比重对不同体制身份个体迁移行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市国企环境会吸聚本地具有体制身份的高学历人群,而对低学历人群和没有体制身份的高学历人群则缺乏这种吸聚效应。从迁移行为的发生年龄看,20—30岁初次就业阶段群体的迁移行为,更易受国企环境和体制身份的影响。体制身份的这种影响在1998年国企改革之前更加明显,改革之后尽管还存在影响但影响程度显著下降,表明国企改革降低了国有环境对个体迁移行为的影响。为了克服内生性并阐释国企环境的长期影响,文章使用建国初期苏联援建中国项目作为国企指标的工具变量,两阶段估计结果显示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文章研究结论表明,传统国企环境导致了不同体制身份个体的差异化迁移行为,影响了人力资本市场化流动,而国企改革有助于改善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