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2)
2023(312)
2022(232)
2021(260)
2020(234)
2019(512)
2018(600)
2017(1084)
2016(557)
2015(586)
2014(521)
2013(591)
2012(536)
2011(491)
2010(444)
2009(390)
2008(359)
2007(333)
2006(310)
2005(275)
作者
(1432)
(1117)
(1088)
(1073)
(732)
(570)
(537)
(449)
(434)
(417)
(383)
(381)
(344)
(342)
(338)
(333)
(332)
(327)
(322)
(320)
(299)
(281)
(274)
(273)
(264)
(264)
(244)
(240)
(227)
(217)
学科
(1232)
经济(1232)
(791)
图书(678)
(575)
(570)
阅读(570)
(535)
工作(535)
(535)
辅导(535)
(533)
阅读辅导(530)
管理(487)
(429)
企业(429)
教育(398)
(394)
(383)
宣传(383)
读者(382)
书馆(379)
图书馆(379)
中国(373)
理论(345)
(322)
银行(322)
(320)
金融(320)
方法(317)
机构
大学(6804)
学院(5781)
研究(2481)
图书(1811)
中国(1782)
书馆(1765)
图书馆(1765)
科学(1698)
(1694)
管理(1666)
经济(1633)
(1606)
(1561)
师范(1551)
(1366)
理学(1351)
师范大学(1305)
理学院(1304)
管理学(1253)
管理学院(1231)
研究所(1229)
(1053)
北京(1021)
中心(953)
(950)
教育(940)
(927)
(891)
(888)
农业(858)
基金
项目(3759)
研究(2844)
科学(2631)
基金(2506)
(2268)
国家(2239)
科学基金(1697)
成果(1615)
社会(1560)
编号(1508)
社会科(1447)
社会科学(1444)
基金项目(1300)
(1226)
(1210)
教育(1201)
项目编号(1127)
(1118)
研究成果(998)
自然(996)
自然科(973)
自然科学(972)
自然科学基金(949)
重点(918)
资助(882)
之一(843)
课题(827)
(813)
大学(806)
(766)
期刊
图书(2608)
书馆(2200)
图书馆(2200)
(2088)
经济(2088)
研究(1953)
中国(1452)
学报(1414)
教育(1385)
大学(1017)
(962)
科学(918)
学学(756)
(751)
农业(712)
管理(694)
(635)
论坛(635)
情报(614)
(589)
(587)
(587)
杂志(587)
(546)
金融(546)
国际(495)
世界(434)
(379)
建设(374)
工作(369)
共检索到11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华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作者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赫尔巴特文集》的阅读,归纳评析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文章认为,只有对历史投入足够的重视与反思,才能对现实拥有敏锐准确的关注;高度自觉的学科意识、良好的理论素养、强烈的现实及本土意识是做好各项教育工作乃至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派的基本前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斌贤  陈露茜  
美国赫尔巴特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旨在通过宣传、研究和实践赫尔巴特和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说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的教育运动。它以德·加谟和麦克默雷兄弟为主要领导人,以伊利诺师范学院为依托,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从教育理论到学校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多重影响。尽管这场运动昙花一现,但对美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采  
赫尔巴特主张以伦理学来说明其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文集》为依据,试图进一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思想,包括其研究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以及教育性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的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元涛  
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小丽  荀渊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教育不仅关注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始终关注通过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康德与赫尔巴特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以及实践性教育。实践哲学的不同理念决定了实践性教育的不同类型。康德为实践性教育制定的“理想方案”与赫尔巴特对教育进行的“科学设计”被认为是相互背离的两条逻辑,产生了“理想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的对立。如果对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与实践性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会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对立,其实在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的路径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二人教育思想中对自由、个性的关注对当下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韬  林凌  
本文尝试诠释和重构赫尔巴特在《1802年教育学讲座》中提出的"教育机智"的概念,考察该词作为教育学概念的历史和内涵,并探讨"教育机智"理论作为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的起点与其教育行动理论的关联。在赫尔巴特之后,"教育机智"相关理论不仅得到了赫尔巴特学派和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延续和发展,也得到了当代实证研究者的关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凌  彭韬  
《论作为教育主要任务的对世界的审美展示》和《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两部作品。在前者中,赫尔巴特完成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进而提示了他对实践哲学和普通教育学的系统设计;而后者,他将其完整地命名为"由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进一步对现代教育的三种作用方式和具体措施做出了规定。通过这两部作品,赫尔巴特确立起了教育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彰显出了普通教育学的自身逻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赵月  
赫尔巴特自19世纪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以来,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教育在长期的传承和实践"教育性教学"理论过程中,由于对"教育性教学"理解的偏差、学科之间的隔断与知识逻辑的断裂以及教学活动与方式的被动和盲目,造成我国教育与"教育性教学"相疏离。要使我国教育回归教育性,必须厘清"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整合学科联系、加强知识逻辑的内在统合,将一些有效的活动方式与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作为二战后赫尔巴特教育学在德国学界复兴的产物,国际赫尔巴特协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思想研究的公益性学术组织,有着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协会《章程》和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吸引着来自全球近二十个国家的研究者。近二十年来,国际赫尔巴特协会所关注的主题既涵盖赫尔巴特本人的哲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思想的解读与比较,同时也涉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思想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和接受。在方法论层面,国际赫尔巴特协会的相关研究主要呈现为传统解释学研究、比较研究、接受史研究和注重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四种类型。未来国内学界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国际赫尔巴特协会的合作与对话,参与国际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思想研究的全球性数字共享平台建设,着重深化对赫尔巴特形式美学、政治哲学以及儿童的知性、审美和道德判断力培育等话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当前国际赫尔巴特协会的运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本土教育学派的制度化建设,以提高本土教育学派的国际影响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元涛  
赫尔巴特对"无教育的教学"和"无教学的教育"作了双向否定。在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教育性教学"是一个体现着"概念重建"意图的延伸性命题。后世学者关于"教育性教学"究竟属于"教学原则"还是"教学规律"的争论,是对"教育性教学"原本内涵的误解。通过考述"教育性教学"在经由多重传译转化之后所发生的意义变迁,可以清晰地揭示出教育思想的跨文化交流可能出现的误读与变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于真正的教学仍缺乏深刻全面的领会。本文通过回溯教育"善"的内涵衍化,揭示了自古代以来评判教学的视角位移,总体上呈现出从教学的目的论取向到实践伦理立场的变换,并进而考察了近代以来被视为教学理想范型的"教育性教学"命题的本意与价值,及其后来在跨文化传译与诠释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悖离。进而,从教学的"教育性"延展至"道德性"的讨论,指出当代探求真正教学意味的重点应在关注实践伦理,而其评判标准应坚持"以善致善"即目的与手段的统整性思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贺国庆  刘向荣  
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在构建教育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以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把心理学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即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的论述中,其教育心理学化努力对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探寻心理学化的条件入手,理性地分析了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对正确理解赫尔巴特及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1901-1904年,为赫尔巴特教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其间,中国学界对它的引入,至少有两个不同路径学术著作的翻译和留日速成师范生的听课笔记。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学文本学术著作与讲义纂集。后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如湖北和直隶对波多野贞之助讲授内容的不同取舍。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成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学在产生之初的特殊学科形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