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627)
- 2023(22197)
- 2022(19034)
- 2021(17586)
- 2020(15213)
- 2019(34680)
- 2018(34542)
- 2017(66142)
- 2016(36490)
- 2015(40968)
- 2014(40746)
- 2013(40489)
- 2012(37296)
- 2011(33757)
- 2010(33842)
- 2009(31802)
- 2008(31997)
- 2007(28894)
- 2006(25505)
- 2005(22976)
- 学科
- 济(147686)
- 经济(147486)
- 业(117901)
- 管理(115179)
- 企(101500)
- 企业(101500)
- 方法(67037)
- 数学(55774)
- 数学方法(55057)
- 财(44984)
- 农(43710)
- 业经(39116)
- 中国(38402)
- 制(32771)
- 学(31349)
- 务(29850)
- 财务(29762)
- 财务管理(29702)
- 农业(29486)
- 企业财务(28119)
- 地方(27910)
- 贸(27672)
- 贸易(27657)
- 易(26875)
- 理论(25341)
- 技术(25041)
- 和(24615)
- 银(24067)
- 银行(23975)
- 行(22782)
- 机构
- 学院(530058)
- 大学(529645)
- 济(210680)
- 经济(206122)
- 管理(204555)
- 研究(177747)
- 理学(175751)
- 理学院(173777)
- 管理学(170554)
- 管理学院(169612)
- 中国(134944)
- 京(113779)
- 科学(112904)
- 财(101966)
- 农(98241)
- 所(91842)
- 业大(84230)
- 研究所(83232)
- 中心(81089)
- 江(80729)
- 财经(80343)
- 农业(77602)
- 经(72774)
- 北京(71625)
- 范(66436)
- 师范(65628)
- 州(64181)
- 院(63956)
- 经济学(63287)
- 财经大学(59367)
- 基金
- 项目(352509)
- 科学(274736)
- 基金(254383)
- 研究(250564)
- 家(224579)
- 国家(222694)
- 科学基金(189389)
- 社会(156502)
- 社会科(148297)
- 社会科学(148256)
- 省(139117)
- 基金项目(134513)
- 自然(125864)
- 自然科(122911)
- 自然科学(122871)
- 自然科学基金(120662)
- 划(117136)
- 教育(114814)
- 资助(105407)
- 编号(101365)
- 成果(82324)
- 重点(79524)
- 部(76606)
- 发(74954)
- 创(73799)
- 课题(70096)
- 创新(68650)
- 科研(68245)
- 计划(65833)
- 大学(64976)
- 期刊
- 济(235743)
- 经济(235743)
- 研究(152824)
- 中国(101398)
- 学报(91711)
- 农(90156)
- 财(82212)
- 科学(80629)
- 管理(78539)
- 大学(68330)
- 学学(64793)
- 农业(60883)
- 教育(52117)
- 融(47424)
- 金融(47424)
- 技术(45896)
- 财经(39992)
- 业经(39888)
- 经济研究(36670)
- 经(34321)
- 业(33787)
- 问题(31372)
- 版(27034)
- 技术经济(26815)
- 科技(25631)
- 统计(24838)
- 图书(24638)
- 理论(24506)
- 贸(24288)
- 现代(24003)
共检索到786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乔一康 冯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能源的消耗量急速增加,由此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快速上升,从而导致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凸显,世界各国不得不开始正视气候变化问题,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对中国CO_2排放量及其减排成本进行了估算,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各地区CO_2减排成本变化对中国各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随着CO_2减排成本的增加,并非所有产业都呈现出产业迁移的情况,部分产业甚至还出现了产业集聚的现象。总的来说,减少CO_2减排成本对于促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有着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在如何长期减少CO_2排放量问题上继续努力。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珍珍 陈功玉
物流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本文基于1998-2007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利益来源以及物流产业集聚度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经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存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一些地区由于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而使得该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高于其他地区,同时这种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地区差异又导致了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志军 陈伟
文章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绩效与产业升级纳入统一框架下进行系统分析,运用我国制造业29个行业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考察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绩效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而言,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着显著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有着负向效应,但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按照要素密集型分样本的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工资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技术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东北地区次之,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和制造业就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制造业就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资本投资和出口,以及推进技术创新,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就业 地区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纪玉俊 李志婷
在构建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联立方程模型的基础上,选取2005-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交互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内生关系,也就是说制造业集聚能够对城镇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对形成集聚的制造业的约束也日趋加强。因此,城镇化对制造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作用;制造业的集聚可提升城镇化水平,并可有效推进制造业集聚后的再扩散,进而更好地提升城镇化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城镇化 影响关系联立方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顾庆康 林乐芬
制造业大省的制造业低碳转型关系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局。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数据,分析样本省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碳减排成效,并实证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省份制造业总体实现了制造业发展与碳减排目标的协同推进,但碳减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各子行业差异较大。实证发现,煤炭消费占比高是限制制造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获得绿色技术专利、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等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碳减排;行业人均资产是影响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否涵盖高技术产业、煤炭消费占比、内部研发支出是影响非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推进制造业碳达峰应遵循“瞄准重点领域—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创新—强化环境规制—加大财金支持”的路径。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制造业 碳减排 碳排放强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寇冬雪 黄娟
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考量,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减排的调节机制,对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制造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且该作用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五种行业类别,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此外,将物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减排过程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为探索产业多元化融合模式,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应根据区域禀赋和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两业"深度融合。具体地,应根据行业特征及其关联性,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优势,打造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庆华
本文在计算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水平这两个指标的基础上,结合钻石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显著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这种提升存在行业结构上的差异。产业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国际竞争力 影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程艳 徐婷艳 于兴旺
本文基于中心-外围模型,通过流通成本和流通供给能力这两个核心概念,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探讨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依据2004-2013年中国工业经济的相关数据剖析流通成本的构成并计算各地区的显性流通成本和隐性流通成本。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各地区的流通成本差异显著,隐性流通成本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十分显著,流通成本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呈负相关,中国各地区流通成本差异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本文试图提供一个研究区域范围内工业集聚、市场潜力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分析参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丹萍 毛江楠
文章以中国15个制造业1999-2008年的数据为对象,以反映制造行业国际竞争力的RCA指数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以衡量行业地理集聚度的C4指数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利用固定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对C4指数与RCA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对于近90%的制造行业而言,两者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文章提出了如何通过发展产业集聚提升制造业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伟华 王海濛
制造业结构持续升级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强大驱力。本文就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进行探讨。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基准回归,然后采用因果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中介机制检验。研究发现,消费结构升级能显著带动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通过自主研发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显著促进本土制造企业改进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最终推动本国制造业产业的结构升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雷平
利用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研究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域集聚效应,探讨了我国省际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区域根植性。结果发现,在省际水平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与雅各布斯外部性,直觉上应当在高技术产业中表现较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性与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表明从省际水平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的协作优势,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研究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受国际产业布局影响大,产业价值链缺乏区域根植性是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当前集聚效应特征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电子信息制造业 集聚经济 根植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俊
本文以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效率、流通专业化指数等四个指标表示流通业发展水平,并以2000—2008年我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TFP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规模扩大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TFP上升。在以我国三大区域组成的子样本估计中发现,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TFP的正面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最显著。实证结果说明了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是确实存在的,流通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有可能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
流通业 制造业 TFP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建平 邓翔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家庭迁移决策模型,分析了我国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户籍制度、地区因素和劳动力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对劳动力迁移决策的作用;进一步,在稳态系统中分析了地方政府政策这一外生冲击对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我国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本文估算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劳动力迁移率的作用,绝大部分影响因素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表明我国劳动力迁移率的确与收入差距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存在显著的关联。
关键词:
迁移决策 户籍制度 集聚 外部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环境污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基于中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产业集聚对我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KIS集聚、空间溢出与制造业创新——基于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CO_2边际减排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空间效应视角下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升级——基于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专业化、多样化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域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企业进入阻止行为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29个四位数制造业产业的面板数据
中国制造业集聚对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
制造业集聚、技术进步与绿色创新绩效——对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