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25)
2023(13491)
2022(11578)
2021(10635)
2020(9053)
2019(20961)
2018(20363)
2017(39178)
2016(21411)
2015(24024)
2014(23971)
2013(24088)
2012(22892)
2011(21133)
2010(21415)
2009(20323)
2008(20021)
2007(17994)
2006(16128)
2005(14802)
作者
(66950)
(56238)
(56010)
(53555)
(35395)
(27026)
(25535)
(22044)
(20957)
(19866)
(19274)
(18508)
(18101)
(17801)
(17639)
(17454)
(17087)
(16581)
(16267)
(16080)
(14270)
(14063)
(13725)
(12885)
(12748)
(12448)
(12361)
(12326)
(11402)
(11092)
学科
(107595)
经济(107505)
管理(58261)
(56474)
(43301)
企业(43301)
方法(43080)
数学(38616)
数学方法(38336)
中国(28135)
(26528)
(24521)
(22698)
地方(22616)
业经(20197)
(19907)
贸易(19898)
(19562)
(19321)
农业(17670)
(16104)
银行(16033)
(15412)
金融(15410)
(15374)
环境(14572)
地方经济(14511)
(14118)
财务(14101)
财务管理(14062)
机构
大学(326015)
学院(323237)
(145167)
经济(142475)
管理(118251)
研究(118127)
理学(101715)
理学院(100460)
管理学(98869)
管理学院(98250)
中国(88860)
科学(72712)
(68551)
(65820)
(63195)
(62279)
研究所(56673)
财经(52374)
中心(52187)
业大(51661)
农业(50295)
(48482)
(47474)
经济学(46331)
北京(43343)
经济学院(41829)
(41282)
(40855)
师范(40305)
财经大学(38634)
基金
项目(209301)
科学(162885)
基金(152686)
研究(145593)
(136117)
国家(135000)
科学基金(112773)
社会(94730)
社会科(89843)
社会科学(89814)
(81048)
基金项目(80854)
自然(73175)
自然科(71432)
自然科学(71404)
自然科学基金(70184)
(69081)
教育(65948)
资助(62580)
编号(56590)
重点(48166)
(46707)
(46422)
成果(46290)
(42930)
科研(40799)
创新(40414)
国家社会(39996)
计划(39984)
教育部(39316)
期刊
(163110)
经济(163110)
研究(98941)
中国(60368)
学报(58901)
(56534)
科学(50891)
(50505)
大学(42895)
管理(42214)
学学(40938)
农业(37645)
(31032)
金融(31032)
经济研究(28219)
财经(27275)
教育(25976)
技术(25476)
业经(24693)
(23607)
问题(22189)
(19655)
(19339)
技术经济(17861)
国际(16786)
统计(16183)
商业(15993)
(15931)
理论(15493)
世界(15030)
共检索到489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垣  汪应洛  
一、引言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在竞争均衡的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变化和部门间的资源流动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第二种更为广泛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受生产结构转变的影响,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的变化,应能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在预见力不足和要素流动有限制的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冯立天  
80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年代,这种变化不能不对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率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影响首先表现在人口学因素的变化上。 本文主要利用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数据,对80年代中国生育率的变动,进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分析对象为总和生育率。该项调查是在1988年年中进行的,分析年度截止1987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左大培  
80年代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向我国的经济学界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伴随着1979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实际总产出以极高的速度增长,但通货膨胀的速度同时也在日益加快,而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短缺现象却在日益减少。自从1988年通货膨胀达到了其最高峰、1989年出现市场疲软之后,短缺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这种宏观经济发展使我们不能不回答下列问题: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货币数量的快速增长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彭方志  胡松明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1991—2007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因素分析,分别计量了资本存量增长率、劳动数量增长率、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制度与观念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制度与观念创新,但是已经有苗头显示,随着制度的完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高及资本积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伍海华  
通货膨胀的正效应:在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下,可降低消费,提高积累;在产生结构和投资结构失衡下,使经济增长相对协调。通货膨胀的负效应:不利于动员社会资金支持生产;不利于资金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我国80年代的通贷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危害相当严重。表现为扩货币扩张化和投资结构偏差,阻碍了经济增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宪法  
90年代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刘宪法进入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中的利益主体、发展主体的区域化,区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区域经济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中活力最强,活跃程度最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楷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工业增长影响的比较刘楷8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几次较大的波动,以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计算,明显存在着1982~1984年、1987~1988年、1991~199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及1985~1986年、...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国光  
抓住时机,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小平同志今年南巡谈话的一个重点。现在,各方面都在根据小平同志讲话精神,研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案,并准备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贯彻。这里,我想就与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原来规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对于计划原定的这一速度,应当怎么看?"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思考和拟订,主要是在1990年进行的。当时定6%的经济增长率,是鉴于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制订计划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经济上针对1988年的通货膨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晓华  郑京平  
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提前两年实现了翻番。关于90年代的发展速度,在80年代末期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年均增长6%的计划目标。当时,我国正处在治理整顿期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加之计划需留有一定的余地,确定这样一个发展速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根钱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spect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in 2002.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liding down trend will cease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grow rather quickly,but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for the economy grow obviously fast than the average speed of the previous several years.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殷晓  
本文对80年代财政经济的实证描述和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1)财政收支总量变化的特征是:收支同步增长,但它以可比赤字的增加为代价;收支起伏过大;收支占GNP比重趋降;财政状况显现出恶化的迹象。(2)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各种工商税收。我国流转税偏高;企业所得税严重依赖国营企业。(3)财政支出结构变动表明:我国财政经济建设支出虚高实低且结构安排不合理;“吃饭”比重日增且难以压缩。将收支项目变化结合起来考察,我们会得到两点重要结论:一是可比赤字在客观上将继续存在;二是目前财政本身已基本丧失积累功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日东  
一、两种发展:起飞的发展和准备起飞的发展现代经济学把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现代化经济归结为两个互相联结的过程:一是经济增长;二是工业化。现代化经济学还把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现代化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1) 初始积累阶段,它是“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的阶段,社会的经济增长以“外延——粗放”为主导,集中指向生产的广度扩散,形成生产的初级后劲,积累起飞的基础力量;(2) 优化要素——结构阶段,它是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加速进行的阶段,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顾海兵  
追求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争取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求得速度递增的经济增长。然而事实上,速度递增难以实现。因为首先从逻辑上讲,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越来越高,由于资源与资金的制约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必有一个上限。综观世界各国,至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晓雷  
80年代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中面临着两个主要的挑战:一是经济增长的均衡度较差,供求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调,导致经济起落幅度较大,二是经济活动的效益低下,较高的投资率只引致了产值的较快增长,而并未使国民收入得到相应的增长。这种情况使中国经济陷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保持持续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经济效益的相应增长,但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低下,积累能力不足,加之经济效益太差,一定量的投入只能推动较少的产出增长。所以,要使90年代的中国经济顺利发展,使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资金供给短缺、经济效益低下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清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约10%的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依据定性研究结果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资本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978-2012年,市场化程度等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东部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水平等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