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236)
2023(22112)
2022(19060)
2021(17665)
2020(15085)
2019(34507)
2018(34241)
2017(65534)
2016(35874)
2015(40193)
2014(40310)
2013(39940)
2012(37273)
2011(33888)
2010(34262)
2009(31763)
2008(31416)
2007(28129)
2006(24880)
2005(22557)
作者
(109098)
(91166)
(90513)
(86249)
(57928)
(43939)
(41233)
(35635)
(34385)
(32656)
(31072)
(30554)
(29296)
(28966)
(28372)
(28138)
(27551)
(27026)
(26215)
(26204)
(22907)
(22708)
(22218)
(20809)
(20553)
(20307)
(20280)
(20262)
(18653)
(18154)
学科
(154180)
经济(154011)
管理(100887)
(97206)
(78564)
企业(78564)
方法(64748)
数学(56096)
数学方法(55385)
中国(41867)
(40848)
(37940)
(35226)
地方(33440)
业经(33184)
(29582)
(27616)
贸易(27601)
农业(27548)
(26734)
(24707)
银行(24611)
(23556)
(23554)
财务(23462)
(23409)
财务管理(23408)
金融(23405)
理论(23195)
(22533)
机构
大学(522845)
学院(520918)
(211146)
经济(206511)
管理(196473)
研究(183743)
理学(168759)
理学院(166750)
管理学(163521)
管理学院(162596)
中国(137258)
科学(116841)
(112719)
(97823)
(96374)
(96159)
研究所(87531)
业大(82657)
中心(82447)
(78530)
财经(77502)
农业(76032)
北京(71563)
(70272)
(68443)
师范(67611)
(65996)
经济学(63818)
(63105)
财经大学(57343)
基金
项目(347272)
科学(269729)
基金(249735)
研究(245501)
(221529)
国家(219696)
科学基金(185373)
社会(153007)
社会科(144887)
社会科学(144847)
(136505)
基金项目(131835)
自然(123159)
自然科(120260)
自然科学(120220)
自然科学基金(118054)
(115877)
教育(112817)
资助(104135)
编号(99120)
成果(81085)
重点(78745)
(76074)
(75512)
(71068)
课题(69234)
科研(67356)
创新(66495)
计划(65578)
教育部(63564)
期刊
(237938)
经济(237938)
研究(153218)
中国(102700)
学报(92501)
(87390)
科学(80921)
(75213)
管理(72588)
大学(68110)
学学(64495)
农业(59380)
教育(54371)
(47589)
金融(47589)
技术(44727)
经济研究(38341)
财经(38339)
业经(38027)
(32919)
(30937)
问题(30903)
图书(25990)
技术经济(25915)
(25848)
科技(24987)
统计(24739)
(24455)
理论(24142)
业大(23419)
共检索到780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力维  鲁航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加强我国高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28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铁车次流量和卫星灯光数据,研究高铁发展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呈U型,但其对不同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高铁的积极作用更偏向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占优势的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条件,即那些距离大城市越近、区位优势越明显的中小城市,高铁发展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明显。最后,本文从加强高铁网络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俊  
自2008年以来,由于高铁的开通;中国许多县告别了没有火车站的历史,这为研究高铁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本文选取2008—2013年首次开通高铁的县作为处理组,使用"匹配倍差法"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高铁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发现,第一,高铁开通对县级市和县经济发展带来不同影响,高铁开通对有高铁的县级市经济增长贡献为34.64%,而对县级单位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第二,高铁开通促进了"高铁县"投资的增加,平均而言"高铁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37%,约合10.86亿元;第三,高铁开通对"高铁县"产业结构则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替换经济增长衡量方法、变换时间断点以及改变估计策略等均得到类似的结果。最后,文章从空间溢出的角度解释了高铁的差异性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子英  彭飞  刘冲  
自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部委集中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和项目审批权限,因此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关联会显著影响地方获得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进而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增长。本文采用校准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方的经济增长,基于2003年部长更换的自然实验,利用倍差法研究了1998—2007年期间政治关联的变化对部长来源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任部长对其出生地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当于在平均水平上增加27%,而对其籍贯地和工作地的影响则不明显;上任部长和卸任部长的政治关联效应是非对称的,部长的卸任在短期内没有产生"人走茶凉"的效应;部长主要是通过增加其来源地的投资水平来促进增长,政治关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申  倪何永乐  
交通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创新性地采用卫星灯光数据构造了省内地区收入差距指标,依托2003-2017年中国266个地级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考察了高速铁路的运营对省内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高铁的运营有利于缩小省域内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在进行了一系列识别性假设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内在机理在于,高铁改善了外围城市的市场可达性,提高了外围城市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承接能力,从而有助于省内收入差距的收敛;高铁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还会随着城市所在城市群的发育水平而有所区别,随着城市群发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铁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会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规律。结论为高铁改善经济福利提供了相关证据,同时也为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盛峰  王翀洋  
地方领导人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能够有多大的作用?文章整理了2000-2010年中国地市一级市委书记的教育背景、任职履历数据库,并使用校准后的DMSP/OLS中国城市夜间灯光数据度量经济发展绩效,研究了官员特征、地区经济禀赋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地区初始经济禀赋是影响城市夜间灯光总强度的最重要因素,并解释了29%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官员个体特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13%左右,其中官员晋升激励大致贡献2%。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保持稳定,但是如果考虑到上级政府可能根据城市禀赋来选任官员,市委书记的个体特征贡献可能更低。这一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及理清地方...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若冰  蓝天  
撤县设区是我国城市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推动城市化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较少研究关注该政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夜间卫星灯光数据测算了城市蔓延与平均灯光亮度指标,并以此探讨了通过土地出让进行城市扩张的政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撤县设区总体上导致了城市蔓延面积的增加与平均灯光亮度的下降,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过于关注通过土地出让获取财政收入与进行引资竞争,从而导致了扩张效率与质量的下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华忆迪  陈海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加速向大城市集聚,武汉市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这种集聚特征更加明显。为了更好的衡量区域协调发展,将卫星灯光数据亮度值作为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并将武汉市边界以10km为范围划分为内圈和外圈。研究发现,2002年以前武汉市城市发展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表现为武汉市内圈灯光亮度增加明显快于外圈;2002年以后这种"虹吸效应"逐渐演化为"扩散效应",表现为武汉市外圈灯光值增长更快。这说明,武汉市城市扩张的经济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因此立足于武汉市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康宁  陈丰龙  刘修岩  
本文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测算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力求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来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以及GDP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估计方法下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夜间灯光亮度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GDP的替代变量,并用来测算实际经济增长率。根据灯光数据的拟合值以及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数据,进一步对中国及其各省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省份,1993—2012年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与官方统计数据都不完全吻合,全国整体低1.02个百分点,东、中、西三大区域均低约1.5—1...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善浪  孟雪辰  朱小川  
利用全国县(区)、市、旗层面2006~2016年数据,采用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出高铁设站具有邻近效应。实证发现,对站点城市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地区的"负邻近效应",作用半径为距离站点30~110千米以内的地区;"负邻近效应"与城市异质性有关。站点周边地区市场规模较大,负邻近效应越小;进一步检验高铁设站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对于生产率处于中间区域的地区促进效应更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才华   田玲娟   信超辉  
随着我国经济要素呈现不断在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分类集聚的态势,城市群内部分工由传统的产品分工逐渐转变为空间功能分工。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卫星灯光数据构建收入差距指标,探讨城市功能分工的协调发展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功能分工能显著缩小大湾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收入差距,考虑不同指标测算方法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城市功能分工缩小大湾区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基于此,应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加强产业协作,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城市府际协同合作,破除要素流动障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秦蒙  刘修岩  李松林  
本文采用校准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增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了城市规模和城市蔓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城市蔓延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负效应;进一步的讨论表明:在规模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带来的负效应会更大。其政策启示是:应加强对城市蔓延,尤其是小城市无序蔓延的治理和管控,坚持空间紧凑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贤彬  黄亮雄  徐现祥  李郇  
本文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开的全球夜间灯光亮度数据,重新评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动态趋势。基于增长理论的趋同分析框架,实证发现,在1992—2012年间,中国无论是在省层面还是在地级城市层面,初始夜间灯光亮度较低的地区,随后都呈现出更快的夜间灯光亮度增长。这一变化趋势与人均GDP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本文进一步发现,夜间灯光亮度与电力消费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行政空间维度上呈现出显著的互动追赶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志建  刘月梅  刘晓  孔凡斌  
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水平,将影响各地区的发展空间,对于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管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论文通过1995—2013年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的GDP进行了估算和校准,进而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预测长江经济带地区2014—2050年的GDP,根据碳强度衰减速率,设置了3种模拟情景。研究表明:以"十二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速率衰减,江苏和江西地区尚未出现碳峰值,其他地区在2050年之前出现碳峰值;其中云南在2025年就率先达到碳峰值。以"十三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速率衰减,江苏仍未出现碳峰值,安徽和江西地区在2040年之后出现碳峰值,四川、重庆、贵州均在2031年左右达到碳峰值;云南在2023年就率先达到碳峰值。上述两种模拟情景表明,长江上游地区碳排放达峰的时间要早于长江中游地区。进一步以长江经济带实现"2030年达到碳峰值"为目标的模拟情景发现,各地区碳强度衰减速率的差异显著,这从云南碳强度衰减速率2.58%、江西碳强度衰减速率7.53%,便可窥见一斑。由此可以看出,制定碳减排方案的要义,在协调好碳强度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有效调控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分区域、分阶段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减排政策,这将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下顺利实现碳峰值目标。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冯颖  陈思盈  韩经纬  
【目的/意义】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建成区面积增长快于人口增长、城市边缘区向外延展的城市蔓延现象,亟需抓住城市蔓延的基本特征,有的放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蔓延治理策略。【设计/方法】研究综合运用遥感数据测度中国城市蔓延指数,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实证检验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影响机理。【结论/发现】第二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城市蔓延,第三产业发展有效抑制城市蔓延;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蔓延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长江中下游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影响更大,且产业发展对临近区域的城市蔓延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过于强调市场因素的单中心城市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产业发展导致的城市蔓延现象在相邻地区存在相互“模仿”和“传染”效果。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凯   李荣林  
基于2000—2017年间中国对非援助数据,选用非洲国家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深入探究中国对外援助与非洲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在提取、校正并整合了DMSP-OLS和NPPVIIRS两类灯光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广义可加模型验证了其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果发现中国援助能够显著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且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也会进一步吸引中国援助资金流入,更改样本范围与核心解释变量后上述结论并不会改变。而西方双边与多边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间并不存在这种正反馈循环。不同流向与来源的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具有异质性,其中优惠程度更低的OOF类援助、流向社会基础设施的援助以及来自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援助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但受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小;而ODA类援助、流向经济基础设施的援助以及来自中国政府机构的援助则正好相反。扩展性分析表明,随着上述互动关系循环累积,使得中国援助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长期效应。这为拓展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优化对非援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