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50)
- 2023(14756)
- 2022(12737)
- 2021(11901)
- 2020(9887)
- 2019(22898)
- 2018(22927)
- 2017(44049)
- 2016(24059)
- 2015(27140)
- 2014(27301)
- 2013(27250)
- 2012(25578)
- 2011(23348)
- 2010(23535)
- 2009(21646)
- 2008(21109)
- 2007(18672)
- 2006(16812)
- 2005(15161)
- 学科
- 济(102569)
- 经济(102467)
- 管理(66630)
- 业(63867)
- 企(50592)
- 企业(50592)
- 方法(42350)
- 数学(36440)
- 数学方法(36059)
- 中国(31967)
- 农(28196)
- 地方(26517)
- 财(23042)
- 业经(22845)
- 学(21359)
- 制(19246)
- 贸(19235)
- 贸易(19217)
- 农业(18983)
- 易(18586)
- 银(17587)
- 银行(17544)
- 行(16932)
- 融(16683)
- 金融(16681)
- 环境(16289)
- 和(16184)
- 技术(15672)
- 理论(15491)
- 发(14922)
- 机构
- 大学(348445)
- 学院(346669)
- 济(139452)
- 经济(136270)
- 管理(134786)
- 研究(122429)
- 理学(115495)
- 理学院(114114)
- 管理学(112172)
- 管理学院(111541)
- 中国(91878)
- 京(76662)
- 科学(75568)
- 财(65017)
- 所(62528)
- 研究所(56558)
- 农(56366)
- 中心(54531)
- 江(51605)
- 财经(51301)
- 业大(50926)
- 北京(49514)
- 范(48295)
- 师范(47879)
- 经(46458)
- 院(44814)
- 农业(43940)
- 州(42419)
- 经济学(41008)
- 师范大学(38841)
- 基金
- 项目(230306)
- 科学(180474)
- 研究(169266)
- 基金(165164)
- 家(144008)
- 国家(142799)
- 科学基金(121696)
- 社会(105118)
- 社会科(99624)
- 社会科学(99601)
- 省(90110)
- 基金项目(88266)
- 自然(79030)
- 教育(77407)
- 自然科(77116)
- 自然科学(77100)
- 划(76058)
- 自然科学基金(75681)
- 编号(69821)
- 资助(68398)
- 成果(57368)
- 发(52535)
- 重点(51683)
- 部(50504)
- 课题(48806)
- 创(47018)
- 创新(43880)
- 科研(43666)
- 教育部(42887)
- 项目编号(42541)
- 期刊
- 济(160130)
- 经济(160130)
- 研究(109043)
- 中国(69304)
- 学报(53320)
- 农(51548)
- 管理(50974)
- 科学(50172)
- 财(45826)
- 教育(42127)
- 大学(39991)
- 学学(37289)
- 农业(36200)
- 融(33392)
- 金融(33392)
- 技术(30059)
- 业经(27152)
- 经济研究(25524)
- 财经(24246)
- 问题(21459)
- 经(20642)
- 图书(19419)
- 业(18564)
- 理论(17858)
- 技术经济(17052)
- 科技(16713)
- 实践(16360)
- 践(16360)
- 贸(16356)
- 商业(16276)
共检索到526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莹 王菲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过程和成果三个维度,测度2003—2018年我国30个(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空间相关性分析和空间Markov链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存在东强西弱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区域间差异是引起全国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差异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中部与西部,而对于区域内差异,东部地区两极分化最严重,其次是西部和中部地区;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且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与此同时,全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升级难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建国 李悦
为更好地对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开展定量分析,文章从4个维度选取13个指标,对我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对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全国层面,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区域层面,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地区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全国水平,地区整体水平提升速度快、差距小;中部地区稳步提升,极化现象明显缓和;西部地区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扩大。(3)不同发展水平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同时,邻近省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本省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跃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孟勐珺 王应明 叶菲菲
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国省域数据,建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系数标准差测算指标权重,运用证据推理测度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揭示空间分布特征及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呈现非均衡性和稳定性;我国物流业于2019年步入“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阶段。旨在为推动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籽墨 余国新
文章首先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讨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最后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结果显示:第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程度不高,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2006—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为0.4011,存在较大提升潜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第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空间非均衡问题仍在加重,尤其是东部地区与其他两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基尼系数分解表明,三大地区之间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三,全国整体及三大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经历了下降的过程。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而全国整体和中西部地区并无明显极化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武 许红丹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构建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不同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政府干预程度、科技创新水平、人口密度和制度质量对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秉镰 秦文晋
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揭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区差距和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使用Kernel密度估计和空间Markov链考察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2)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距和空间相关性,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存在"多极分化"现象,八大地区发展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特征。(4)不考虑空间因素,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中高、高水平省份的转移概率;考虑空间因素时,与高水平省份为邻,能够提升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低水平"邻居"抑制低水平省份向更高层级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弘儒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寻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间差距是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东北地区的差距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Kernel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间不易发生状态转移,空间因素在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高发展水平省份为邻能促使中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中高水平跃迁,而与低发展水平省份为邻则抑制了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上跃迁的可能。本文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优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东 陈胜利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2011—2019年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Spatial-Markov链刻画其空间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业发展质量保持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依然偏低,且呈现“东优西劣”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地区间差异构成空间差异最重要的来源;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发生跨阶段转移的概率较小,低水平地区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邻近地区之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和瑞 孙佳乐 赵巧芝
文章基于五个维度构建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中国30个省份2008—2019年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的地区异质性、空间集聚程度和分布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造成工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第一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次为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2)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分布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模式逐渐从以低低-低效型集聚为主向以高高-高效型集聚为主转变。高高-高效型集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以及中部地区部分省份,低低-低效型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东部、西部地区和全国整体的工业高质量转型绩效的空间差异呈发散趋势,而中部地区的空间差异呈收敛趋势。考虑空间滞后的影响时,邻接省份的高水平会提高本省向上转移的概率,而邻接省份的低水平则会提高本省向下转移的概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解柠羽 韩清艳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美好生活、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和绿色发展4个维度来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粗糙集与相关系数指标筛选方法最终选定了12项指标。借助德尔菲-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探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最为优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仍然客观存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圆 郝枫 李婧文
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首先以时序全局主成分方法测度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借助Dagum基尼子群分解法揭示地区差异,通过耦合协调与灰色关联方法识别各地区内部发展差异;最后选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技术,探讨新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强度及相对重要性。研究发现:(1)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有所减小,尽管子群内存在明显分化,但超变密度差异才是其首要来源。(2)近年来,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新发展理念达到较强关联,但耦合协调度尚未收敛。东部地区耦合协调等级普遍较高,而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多数省份跨越濒临失调状态,仅少数西部省份处于轻度失调阶段。(3)新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明显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以创新和开放为主导因素,中西部地区则在绿色与协调方面更具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熊学振 熊慧 马晓萍 孙雨萌 杨春
[目的]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稳秩序、保民生的现实需要,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和开展测度分析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方法]本文依据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构建涵盖绿色循环发展、供给提质增效、经营管理优化3个维度的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10—2019年全国及31省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研究表明:2010—2019年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9.20%,时间上具有向好发展态势,空间上呈现自西向东发展水平依次提高的格局;全国发展水平具有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总体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东部地区内差距扩大态势明显、东部与西部两地区间差距最大,地区内差距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单极化趋向逐步凸显,从长期看三大区域均存在发展差距扩大的倾向,但呈现中东部趋向多极化、西部趋向单极化的变化态势。[结论]发展畜牧业应当坚持生产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因地制宜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型体系,积极发挥好东、中、西部地区在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探索种养结合、草牧一体的现代畜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秀 张耀峰 张志刚
本文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客观赋权法测度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五大维度中创新发展指数最小。除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增大外,全国整体与其他三大区域均呈现“水平上升,差距缩小”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各区域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并且全国、中、东北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分区域研究中,东部、东北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缩小区域差异,助推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意见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洪庆
从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三个层面构建了我国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了2005-2012年我国不同省市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结果表明: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东部最高,其次是东北、中部和西部,但四大地区之间的梯度差距逐年缩小;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西部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东北地区趋势不明显;各地区在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方面的变化趋势也不同,东部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部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