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43)
2023(4319)
2022(3778)
2021(3799)
2020(3247)
2019(7534)
2018(7705)
2017(15032)
2016(8698)
2015(10482)
2014(10774)
2013(10322)
2012(9810)
2011(8972)
2010(9342)
2009(8391)
2008(8305)
2007(7889)
2006(7189)
2005(6537)
作者
(23423)
(19413)
(18897)
(18382)
(12179)
(9000)
(8867)
(7287)
(7277)
(7223)
(6360)
(6195)
(6155)
(6110)
(5974)
(5931)
(5899)
(5656)
(5648)
(5426)
(5120)
(4802)
(4718)
(4565)
(4477)
(4418)
(4381)
(4281)
(3903)
(3813)
学科
(30848)
经济(30821)
管理(23908)
(22537)
(18573)
企业(18573)
中国(13490)
方法(12974)
数学(11120)
数学方法(11005)
(9096)
(8659)
(7663)
(7401)
贸易(7396)
(7316)
银行(7314)
(7267)
理论(7228)
(7077)
业经(6968)
(6433)
技术(6404)
教学(5957)
教育(5873)
(5464)
(5456)
金融(5455)
地方(5446)
农业(5394)
机构
学院(128494)
大学(117750)
(48690)
经济(47447)
管理(44444)
研究(38399)
理学(37046)
理学院(36663)
管理学(36116)
管理学院(35877)
中国(30058)
(25631)
(25301)
职业(21447)
技术(20778)
科学(20746)
(20160)
财经(19842)
(19044)
(17654)
(17151)
(16951)
师范(16850)
研究所(16690)
中心(16653)
北京(16528)
职业技术(15236)
技术学院(15229)
经济学(14461)
财经大学(14269)
基金
项目(70156)
研究(59834)
科学(54372)
基金(45881)
(37550)
国家(37166)
社会(33983)
社会科(32008)
社会科学(32000)
教育(31713)
科学基金(31170)
(30160)
编号(29541)
成果(25011)
(24892)
基金项目(23498)
课题(21944)
资助(19576)
(19245)
自然(17553)
项目编号(17367)
自然科(17081)
自然科学(17076)
自然科学基金(16743)
重点(16287)
(16108)
(15973)
规划(15902)
(15870)
(14861)
期刊
(58156)
经济(58156)
研究(39493)
中国(27584)
教育(26686)
(18259)
管理(18098)
技术(15945)
(13497)
金融(13497)
(13399)
职业(12974)
学报(12954)
科学(12837)
业经(10741)
大学(10354)
财经(9792)
经济研究(9637)
学学(9387)
农业(9168)
(8857)
论坛(8857)
(8431)
技术教育(8398)
职业技术(8398)
职业技术教育(8398)
问题(8352)
(7971)
图书(7072)
理论(7057)
共检索到197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旭  
高职院校特色体现在核心特色、外显特色和场域特色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呼应,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由内而外包括三大战略类型:文化战略、CI战略和整合传播战略;文化战略是通过愿景管理凝聚共同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打造学习型组织;CI战略是帮助学校从理念、行为与视觉上树立个性形象,建设外显特色;整合传播战略是组合各种传播方法的综合计划,以最大化地彰显学校特色。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唐静   刘小花  
文章以内源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以用户需求为起点,兼顾基层图书馆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发展环境的战略发展模型,提出了模型的总体框架,并对战略分析、战略执行及战略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推动基层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所助益。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辉  李宁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大关键性问题。生态产品是需要通过投入人类劳动及物质资源生产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具有整体性、公共性、外部性、时空可变性特征。生态产品价值可通过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来阐释,其构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交易价格、补偿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交易市场、企业、提供者、受益者等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蓝洁  唐锡海  
高职院校治理文化的价值定位包括社会本位、人本位、技术本位三个维度。传统的"管治"文化范型中,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技术技能积累和传递活动;现代治理理念进入高职教育领域之后,高职院校治理文化从"管治"转型为"共治",在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重视技术技能积累、传递和创新。为建构现代高职院校治理文化,有必要塑造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愿景,协同合作,更新主体行为,促进高职院校治理文化的培育与确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杨勇  
根据对产学研内涵的分析,认为产学研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的联合;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要注意职业技术的人文维度;教学和研究的真正结合不能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产学研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恒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各种类型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组织间的竞争成为一种常态现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塑造成功且富有特色的学校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成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必然选择。从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品牌"五层次说"和"标靶"模型,即高职院校的核心、形式、延伸、期望以及潜在品牌;对其品牌战略构成要素分析,提出"弓弦箭"模型,即包括质量、个性化、整合传播和创新战略在内的组合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先坦  
"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由于这一理念的阐释角度是多方位的,因此其内涵也是多方位的。文章试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以人为本"的深层内涵,这对于丰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葛卫华  
学习型校园的内涵包括大学生的读书和思考,其在知识谱系上主要包括哲学知识、政治知识、实用知识、伦理知识和审美知识五方面。以此知识谱系为基本构架可以有效厘清当代高校的课程设置、理顺各专业学习的关系,这对于学习型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范炜  
[目的/意义]中国情报学理论需要中国特色的情报认识。围绕情报学理论的基本面建设,应重视经典理论传承的同时,鼓励多元化情报讨论。[方法/过程]从科技情报定义与科技情报工作切入,以“情报的产生离不开资料”这一基本观点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了情报与信息链、情报与资料的关系,在大资料观下将资料工作与情报工作有机统一;其次,在辨析大情报观的基础上,强调情报的赋能作用;最后,提出资料工作与情报工作的统一框架。[结果/结论]情报就是情报,既不是信息,也不是知识。情报工作与资料工作密不可分。树立大资料观,通过资料工作与信息链上各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之间发生直接联系。发展“情报+”模式,立足国家与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开展情报工作。[局限]将资料工作与情报工作有机统一的理论框架需进一步细化,资料的物化属性在学理逻辑上还有待进一步争辩。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苏成  赵志耘  赵筱媛  潘云涛  贾晓莹  
目前,学术界对颠覆性技术的概念、内涵及特征的认识仍不够明确,认知的差异较大。基于此,本研究重点着眼于对颠覆性技术的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新的阐释。通过对已有概念、内涵和特征发展状态的解读与问题的分析,从手段、方法、结果、效果等方面重新定义了颠覆性技术概念;从技术来源、市场特性、颠覆过程、主要驱动力等方面对颠覆性技术内涵进行了新阐释,从而揭示了不同类型颠覆性技术的差异化特征、颠覆的动态演化特征等;对颠覆性技术特征进行了新的界定,提出"变革性""突破性""前瞻性""替代性"与"高风险性"是其五个本质特征;并从颠覆性创新基金资助体系、优先发展领域、管理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颠覆性技术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与颠覆性技术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建立学理基础,为推动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现实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田钦  平和光  
"文化力"概念的形成大概可以分为三条脉络。"大学文化力"的概念是在"文化力"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和扩展出来的。探讨大学文化力的概念,首先要分析文化的内涵。近十年来,"大学文化力"的相关研究观点纷呈、内容各异,但是涉及"大学文化力"的多是对具体教育现象的阐述和评论,"大学文化力"并未成为教育学范畴内的专业性术语,作为新兴的词汇,其概念远未达成共识。厘清概念逻辑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祎  
"教学生成"意指教师指导学生从"生’’到"成"而获得个体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了生成性的教与生成性的学两个方面。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被动接受而言的,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生成性;生成性的教是相对于静态预设而言的,更强调教师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生成"是一种整合生成,具有自然性、创造性、未竟性等特点;"教学生成"不仅强调"学",也重视"教",不仅注重对过程的分析,也重视对结果的研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黄进展  文庭孝  
文章从数字人体信息聚合宏观发展环境和微观现实需求研究着手,阐释“人体信息”“数字人体信息”“信息聚合”“数字人体信息聚合”的理论内涵,梳理数据来源,构建数字人体信息聚合模型,探讨应用前景。数字人体信息聚合数据来源主要有公开数据、授权数据和保密数据。文章构建基于特征标签、融合知识图谱和基于应用场景的3种数字人体信息聚合模型,探讨其在健康评估与疾病预测、身份识别与网络安全和商品推荐与智能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华军   张一辰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阐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系统阐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深刻内涵;围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现实挑战,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实现方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对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的系统性认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创造了坚实的实现基础。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源自协同学理论与国际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结合,其核心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以兼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增加经济增长绿色动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须切实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培育拓展生态环境市场、推动减污降碳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华军   张一辰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阐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系统阐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深刻内涵;围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现实挑战,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实现方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对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的系统性认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创造了坚实的实现基础。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源自协同学理论与国际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结合,其核心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以兼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增加经济增长绿色动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须切实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培育拓展生态环境市场、推动减污降碳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