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9)
2023(9258)
2022(8142)
2021(7398)
2020(6615)
2019(15431)
2018(15120)
2017(30156)
2016(16789)
2015(19873)
2014(20526)
2013(20461)
2012(19719)
2011(18096)
2010(18710)
2009(17571)
2008(17380)
2007(16025)
2006(14333)
2005(13225)
作者
(51071)
(42624)
(42259)
(40862)
(27139)
(20260)
(19688)
(16614)
(15987)
(15380)
(14625)
(14044)
(13614)
(13573)
(13291)
(13246)
(13043)
(12566)
(12359)
(12312)
(11082)
(10671)
(10400)
(9710)
(9615)
(9614)
(9566)
(9418)
(8667)
(8460)
学科
(89988)
经济(89916)
管理(44612)
(41815)
方法(35048)
(32143)
企业(32143)
数学(31234)
数学方法(31042)
中国(24085)
(20159)
地方(19890)
(19515)
(17085)
(16508)
业经(15732)
(14853)
贸易(14844)
(14345)
地方经济(13551)
(13499)
银行(13470)
农业(13172)
(12822)
(12627)
金融(12625)
(11723)
理论(11593)
(11566)
财务(11545)
机构
学院(260388)
大学(255516)
(117448)
经济(114891)
研究(92093)
管理(91694)
理学(77082)
理学院(76185)
管理学(75046)
管理学院(74563)
中国(69437)
(54971)
(54722)
科学(52397)
(47986)
财经(43063)
研究所(42816)
(41112)
(41094)
中心(40526)
(38665)
经济学(37826)
北京(35482)
业大(34779)
经济学院(33989)
(33113)
师范(32837)
(32678)
农业(32302)
(32109)
基金
项目(153302)
科学(118736)
研究(117070)
基金(107447)
(91831)
国家(91040)
科学基金(76224)
社会(72228)
社会科(68271)
社会科学(68250)
(61826)
教育(56501)
基金项目(56477)
(50993)
编号(50727)
自然(46273)
资助(45461)
自然科(45072)
自然科学(45052)
自然科学基金(44231)
成果(42154)
课题(36297)
重点(35527)
(34931)
(34917)
(31223)
(30716)
教育部(30030)
(29249)
创新(29119)
期刊
(139443)
经济(139443)
研究(84564)
中国(53748)
(42542)
(36695)
学报(35940)
教育(33085)
管理(33019)
科学(32881)
大学(27139)
(25913)
金融(25913)
技术(25590)
学学(25481)
农业(24389)
经济研究(23406)
财经(22448)
业经(20167)
(19487)
问题(18832)
(15824)
技术经济(14751)
统计(13737)
国际(13624)
理论(13025)
商业(12861)
(12668)
职业(12521)
世界(12219)
共检索到404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良焜  杨钋  
本文利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预测和评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就业优势领域的新思路。研究发现,多元经济计量模型预测出同一专业或行业毕业生的收入和就业率随着其他背景因素取值的不同而不同,预测更贴近毕业生实际的专业就业率和专业与行业的收入。该模型还显示在相同背景因素条件下,不同专业或行业预测值的排序与背景因素取值无关。比较计量方法和通常使用的描述统计方法,在专业与行业预测值的优势排序方面,两种方法的结论高度一致,事后预测结果则表明计量方法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的计量模型可以用来精细地预测特定群体的收入均值和就业率,甄选优势专业和行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钋  郭建如  金轶男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考虑到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个体就业观念的差距,本文提出应该横向比较本科与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果的差异,同时纵向比较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其实际就业结果的差异,以此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利用上述方法,本研究发现本科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迥异,高等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且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显著改变其求职结果。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本文发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未必显著比本科毕业生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蔡瑞林  张银  
我国的就业模式正在从正规就业逐渐转向非正规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运用劳动经济学原理,构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失业模型,指出必将有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得不非正规就业、甚至非自愿性失业。在此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开展实证分析,指出非正规就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可逆转的趋势。最后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就业制度、加强引导教育、构建支持体系四点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曾繁雄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是影响与制约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已经多元化,对学历的要求与从事的具体行业有关,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工作姿态和技能。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还是应进一步围绕提高就业率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协调有关各方统筹解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惠  
以生涯理论分析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其原因包括生涯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职业准备之"慢"、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就业决策之"慢"、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角下有效行动之"慢"。预防高职毕业生"慢就业",需要普及生涯教育,将生涯发展目标贯穿学生学业阶段;建立协同机制,将生涯教育责任赋予利益相关群体;调整教育理念,将生涯适应能力纳入终生教育目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琴  
对上海部分物流专业中职毕业生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都较高,但薪酬水平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高;学生就业途径单一,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较为欠缺,学校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较为忽视。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方面,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规范用工制度;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和设置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强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从国  
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毕业生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一方面加剧了这里的就业竞争,造成了这里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基层和经济落后地区引进人才的难度,抑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基层就业制度,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工作收益均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作者] 文跃玲  
我国高等教育现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在此背景下,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特征,并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获得职业指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通会产生困惑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很少获得专业的就业指导,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希望获得毕业院校职业指导的意愿较强烈,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希望获得务实的职业指导。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高校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雨帆  赵洪山  
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所得待遇、工作条件、职业发展、职业稳定和就业满意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体面就业指标体系的7个维度。以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对某高职院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计量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稳定和专业对口率较优,但职业发展和工作条件稍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段敏芳  田恩舜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待就业基本现状2009年2月,笔者在湖北、湖南、广西等12省市进行了待就业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5份,下面是其基本信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罗洪川  向体燕  高玉建  马永红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廉永生  王志浩  符建华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统计调查数据构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尊重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边际效果也最强;工作条件因素对就业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职工培训对就业质量有促进作用,公共职业培训对就业质量影响不显著;工作稳定性因素对就业质量影响较弱。因此,我国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需匹配培育提升职业文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廉永生  王志浩  符建华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统计调查数据构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尊重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边际效果也最强;工作条件因素对就业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职工培训对就业质量有促进作用,公共职业培训对就业质量影响不显著;工作稳定性因素对就业质量影响较弱。因此,我国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需匹配培育提升职业文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范巍  蔡学军  成龙  
为了解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基于1995-2008年的毕业博士生信息与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我国博士生就业情况与变化趋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金建孟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金融领域,正向其他行业蔓延。作为就业的主要群体,2009届、2010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高质量就业,对国家、大学或者学生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认为,应该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和大学生自身层面等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来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