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34)
2023(11180)
2022(9429)
2021(8669)
2020(6973)
2019(16066)
2018(15688)
2017(30692)
2016(16389)
2015(18930)
2014(19131)
2013(18717)
2012(18172)
2011(16645)
2010(17103)
2009(15522)
2008(15094)
2007(13649)
2006(12365)
2005(11302)
作者
(46342)
(38263)
(38231)
(36040)
(24486)
(18136)
(17405)
(14668)
(14637)
(13911)
(13017)
(12847)
(12290)
(12233)
(11916)
(11778)
(11275)
(11155)
(11094)
(11081)
(9936)
(9374)
(9365)
(8753)
(8748)
(8686)
(8665)
(8562)
(7706)
(7621)
学科
(78263)
经济(78196)
(50839)
管理(49943)
(40052)
企业(40052)
方法(30920)
数学(27506)
数学方法(27394)
中国(27058)
(21529)
地方(21032)
技术(20355)
业经(17758)
(17058)
(15423)
(15066)
银行(15056)
农业(14681)
(14630)
(14399)
贸易(14382)
(14328)
金融(14328)
(13884)
技术管理(13362)
(12144)
理论(12089)
地方经济(11941)
环境(11083)
机构
学院(244730)
大学(235595)
(105751)
经济(103645)
管理(92502)
研究(79462)
理学(78429)
理学院(77615)
管理学(76766)
管理学院(76284)
中国(62409)
(51331)
(49585)
科学(43115)
财经(39969)
(38577)
(38472)
中心(36229)
(36221)
研究所(33904)
经济学(33010)
(32790)
(32414)
师范(32152)
北京(32087)
(31614)
技术(30079)
经济学院(29901)
财经大学(29382)
业大(28940)
基金
项目(149673)
研究(120092)
科学(119795)
基金(105220)
(88272)
国家(87399)
社会(76494)
科学基金(76227)
社会科(72649)
社会科学(72640)
(62343)
教育(58727)
基金项目(55293)
编号(50938)
(50622)
自然(44344)
自然科(43341)
自然科学(43333)
自然科学基金(42614)
资助(42367)
成果(41737)
(38026)
课题(37571)
(36877)
(34120)
重点(33982)
创新(33456)
发展(31844)
(31285)
(31165)
期刊
(123362)
经济(123362)
研究(79677)
中国(55522)
教育(39535)
管理(37650)
(36702)
(30953)
(29245)
金融(29245)
科学(28316)
学报(27555)
技术(26838)
大学(22575)
业经(21784)
农业(21091)
学学(20773)
财经(20492)
经济研究(20206)
(17658)
问题(16822)
职业(15393)
(14033)
(13687)
论坛(13687)
技术经济(13522)
商业(12897)
科技(12161)
国际(11556)
理论(11509)
共检索到383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丽君   石汉卿  
高职专业认证作为保障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内含一定的逻辑并形成嵌套。高职专业认证既具有正向价值,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隐忧,主要表现为:专业认证的导向性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矛盾、认证标准的可操作性需求与职业人才全面发展的矛盾、认证结果的功利化运用与专业内涵建设的矛盾。因此,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高职专业认证补弊兴利的平衡点,一要构建稳定性与灵活性并存的多元治理机制,二要构建通用性与补充性并举的认证标准体系,三要制定基础性与创新性并重的学生能力发展评估办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仕铋  
开展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落实国家“探索高职专业认证”的政策要求、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升多元主体投入资源的积极性。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持续改进”与“产教融合”双理念融合贯穿;职业技能与专业伦理是专业认证的主线与底线;普适认证框架与区域认证标准分层次有机结合;认证前调研与认证后跟踪改进相互支撑印证。其实践路径为:赋予高职专业认证的法律地位;确保高职专业认证参与者的获得感;强化高职专业认证的元评估工作;注重高职专业认证的数智化水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泽炎  林晨阳子  
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创新泛在”创造了“创新红利”,顺应市场需求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适合企业特点的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和融通创新模式。新发展阶段,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顺应数字技术的创新要求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应科学研判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陶金元  张玲娜  
加快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在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的重要创新发展战略布局。自立自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导向性、系统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自立自强既是创新范式在时代背景下的理论进化、创新发展模式演化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发展的必然进程、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要求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支柱,西方科技霸权主义加快了我国自立自强的进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科技革命竞争以及科技霸权主义的国际挑战,也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科技发展现况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制约。对此,应持续强化时代战略机遇认知与观念提升、创新战略导向与制度适配、务实采取有效举措,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实现。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天悦  
中国式创新凸显了不同情境下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谋发展的中国探索实践,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借鉴启迪。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作用下的技术阶段性演进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是纵向观察中国式创新的最佳切入点。从经济追赶时期的“以市场换技术”到大变局下的技术与市场并重,是技术与市场内涵及范畴的深刻变化,二者的关系嬗变加速了中国式创新的逻辑转向。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为迫切的内部需求,在发挥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的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将为新时代新征程下推进中国式创新提供重要方向指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师翠英   经蕊   冯泓铭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有效载体。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呈现创新模式多元化、创新体系多极化和创新能力差异化等特点。产业集群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方面与区域创新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并通过要素共享机制、规模经济效益机制和竞争效应机制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以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需要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效统筹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饶明  何德旭  
中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的渐进方式在演进。政府既是股票市场的培育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这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运行中具有显著的政策特征。股票市场改革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也体现着体制因素与市场因素的互动和博弈,即市场化改革往往要出台政策放松相应的体制管制,市场自主演进中出现问题之后再出政策措施予以规范。我国股票市场远非成熟市场,因此,其改革与创新发展还具有长期性,体制与市场的互动也具有长期性,其趋势是体制因素淡化,市场因素强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梦浛  方卫华  
军民融合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存在宏观环境约束、社会资本缺失、技术创新滞后等问题和困境,现有研究主要从政府主导作用和融合治理结构等视角提出突破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瓶颈的路径机制,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作用机制研究较少。中国历史上通过劳武结合的军事制度实现军事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协调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种深度融合方式主要通过主导机制、规范机制、协调机制、互惠机制、保障机制等发挥作用。如何实现军民一体化,发挥各军民融合参与主体的能动性是实现我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汤霓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国际化人才流动推动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目前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认证主体多元且具有中介性,认证标准兼顾一般性与特殊性,认证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认证机制注重内外部评估相结合。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应借鉴国际经验,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推进管、评分离;加强元认证制度建设,保证专业认证质量;强化专业举证,促进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引进国际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专业认证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育广  张超  王嘉茉  
引入平台理论明晰高校众创空间的平台定位及其发展策略"搭建平台基础架构—激发网络协同效应—构建平台生态系统"三个阶段演进逻辑,通过多维结构性嵌入机制、多路径交互界面设计和多元主体联动的协同治理机制等不同阶段的关键路径优化,探索构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校众创空间平台生态系统。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高步安   徐家庆  
创新发展碳普惠机制不仅能够对碳交易市场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支持多层次碳市场体系建设,而且能够激发小微企业和个人主动减排意愿,对“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价值。据此,文章首先全面审视碳交易市场体系发展进展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碳普惠对碳交易市场体系的补位作用;其次,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形势与发展导向出发,整体把握碳普惠发展的基本态势和运行逻辑;然后,根据现有实践梳理出碳普惠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具体发展情况;最后,根据对实践情况的总结以及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识别出当前碳普惠机制创新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郑剑辉  
加快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战略性布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能够充分发挥金融在释放消费潜力、升级产业链、协调城乡发展、推进对外开放中的牵引作用,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目前,我国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新发展格局持续献力,并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然而,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薄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不足、数据获取难度大等问题,正制约着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发展格局的赋能效应。因此,需要从数字化建设、服务可及性、数据供给、监管变革等层面重点发力,全面推进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汝岱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依赖传统要素投入,以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带来的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高外需结合高储蓄、高投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面临新阶段的困境,要素投入性发展模式也引发了不同维度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未来必须走向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型,在法治和良好营商环境的前提下,要素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是基础,数字经济将为这种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基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杨汝岱的这篇演讲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本文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哲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国有经济已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意义不言而喻。国有经济创新力是一种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现阶段国有经济创新力明显增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前提,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然选择,还是培育国际循环竞争优势的强有力保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有经济应肩负起具有全局观与使命观的“链长”角色,在围绕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与增强产业链韧性、打造创新链、助推价值链重构等方面承担关键任务。此外,还需要从攻坚科技创新、推进开放创新、紧扣数字创新、发展绿色创新以及落实制度创新五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月雯  
农业经济风险管理是采用科学、适当手段对农业经济风险源进行预防、控制,以有效减少产业波动,降低产业损失的重要举措。为更好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以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为导向,制定科学、完整的风险预警及管理方案,构建持续创新、精准可控的农业经济风险管理框架,切实提高农业产业的风险防范、控制及应对能力,助力农业产业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