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20)
2023(3107)
2022(2817)
2021(2792)
2020(2587)
2019(5778)
2018(6062)
2017(12224)
2016(7174)
2015(8407)
2014(8449)
2013(8555)
2012(8597)
2011(8022)
2010(8440)
2009(8100)
2008(8287)
2007(7610)
2006(7042)
2005(6541)
作者
(25161)
(21061)
(20733)
(19904)
(13566)
(10066)
(9576)
(8033)
(7850)
(7750)
(7248)
(6991)
(6957)
(6839)
(6819)
(6606)
(6480)
(6201)
(6153)
(6019)
(5629)
(5505)
(5271)
(4871)
(4829)
(4781)
(4758)
(4678)
(4438)
(4343)
学科
(26640)
经济(26609)
管理(15998)
(15831)
方法(12089)
(10846)
企业(10846)
数学(10757)
数学方法(10645)
中国(10248)
(8928)
(8209)
(7724)
(6898)
贸易(6893)
(6742)
(6679)
银行(6652)
(6630)
(6462)
农业(5363)
(5280)
金融(5275)
业经(5087)
(4585)
及其(4517)
(4373)
(4325)
(4304)
制度(4299)
机构
大学(117620)
学院(115782)
研究(45041)
(43979)
经济(42920)
管理(37083)
中国(33255)
理学(31136)
理学院(30614)
科学(30278)
管理学(29960)
管理学院(29761)
(27374)
(26213)
(26207)
研究所(23925)
(23057)
农业(22138)
业大(20012)
中心(18834)
(18145)
财经(18059)
北京(17038)
(16228)
(16153)
师范(15915)
(15293)
(14527)
科学院(14097)
(13812)
基金
项目(69665)
科学(51969)
基金(48571)
研究(47685)
(44417)
国家(44037)
科学基金(34275)
社会(27539)
(27518)
社会科(25855)
社会科学(25844)
基金项目(25535)
(24388)
自然(23152)
自然科(22534)
自然科学(22513)
教育(22306)
自然科学基金(22111)
资助(20827)
编号(19566)
成果(18001)
重点(16446)
(15700)
(15617)
计划(14956)
课题(14740)
(13990)
科研(13710)
科技(13708)
创新(13255)
期刊
(51933)
经济(51933)
研究(35687)
学报(25578)
(25499)
中国(21519)
科学(20607)
大学(17654)
农业(17513)
学学(16744)
(15271)
管理(13524)
(12640)
金融(12640)
教育(12324)
财经(8994)
业经(8670)
(8405)
经济研究(8373)
问题(7947)
技术(7932)
(7693)
(7436)
业大(7125)
(6619)
国际(6515)
理论(6290)
农业大学(6184)
实践(5663)
(5663)
共检索到178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婧  胡兰  刘可杰  张明会  姜钰  徐秀德  
高粱炭疽病是近年来我国高粱产区严重发生的高粱病害,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的高粱产量损失。为了明确我国高粱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相应的病原菌种类,为病害田间诊断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我国8省13市高粱产区高粱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依据高粱炭疽病病斑形状、颜色、晕圈有无、分生孢子盘和孢子有无及数量多少等特征,将不同地区的高粱炭疽病症状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等8种类型,不同类型症状分布区域不同,但并无规律性。采集不同症状的高粱炭疽病标样72份,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共获得高粱炭疽病菌210株,并采用病菌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及β-tublin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鉴定。病菌培养性状、形态结构等均符合高粱炭疽病致病菌亚线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 Henn.)的形态特征。且供试高粱炭疽病菌ITS及β-tublin序列均与GenBank中亚线孢炭疽菌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为99.7%~100%。综上可见,我国不同高粱产区的高粱炭疽病虽症状差异很大,存在多种症状类型,但其病原菌均为亚线孢炭疽菌,并非其他种类侵染所致。高粱炭疽病表现症状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种植的高粱品种基因型不同有关。通过研究解决了高粱炭疽病田间症状易混淆、不易诊断的问题,对于该病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琴  王庆雷  张立震  康绍兰  孙玉英  杨连和  张平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严重危害我国北方枣树 ,并且逐年加重。本研究通过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调查 ,经多年多地试验 ,查明此病的症状、危害及病原菌。结果显示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在河北、山东、天津的产区普遍发生 ,以河北泊头市发病最重。该病在枣果进入白熟期 ( 8月 2 0日左右 )开始发病 ,形成侵染点明显的红色近圆形软腐病斑。 1998— 2 0 0 0年 3年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 36 7%和 2 6 9。依据柯赫氏法则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 ,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 ,病原菌有性阶段鉴定为囊孢壳菌 (Physalosporaobtuse(Schw .) ) ,无性世代鉴定为梭壳孢...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彬  王宏毅  卢友民  黄智辉  严进  张绍升  
症状观察结果确认平和县琯溪蜜柚黑斑病出现2种症状类型:黑星型和黑斑型.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果实黑斑病的病原鉴定为亚洲柑橘叶点霉,叶片黑斑有亚洲柑橘叶点霉和中华柑橘叶点霉.采用科赫氏法则证实亚洲柑橘叶点霉是琯溪蜜柚黑斑病的病原菌,中华柑橘叶点霉未能对琯溪蜜柚果实致病.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钰  徐婧  徐秀德  胡兰  
为了弄清田间多样的高粱黑穗病症状与病原种类间的关系,将采自我国北方高粱生产田中不同症状的高粱黑穗病菌,通过病菌培养性状与r DNA ITS序列分析,研究病菌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虽然高粱黑穗病症状差异很大,但病菌冬孢子萌发特点、菌落形态特征等无明显差异,且与高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Langdon&Fullerton]的特点相符合;供试菌株r DNA-ITS序列(序列号:KC986979)与Gen Bank中的丝孢堆黑粉菌(S.reilianum)的序列相似度达99%;田间高粱黑穗病的不同症状均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丝孢堆黑粉菌侵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胡凤云  付岗  刘威  蒋妮  刘丽辉  林伟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子骞  李敏  高兆银  王义  洪小雨  李春霞  胡美姣  
【目的】为了明确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病原菌种类及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从海南采集番木瓜炭疽病病果,采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分离的炭疽菌中,得到2种强致病菌(代表菌株分别为C1和G1),其中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形态特征相似,G1菌株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形态特征相似。通过采用引物ITS1/ITS4对2个病原菌序列扩增并测序,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capsici)同源性达到了99%,G1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的同源性同样达到99%。【结论】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对2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平均EC_(50)值仅为0.03μg/mL,其次为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4和0.11μg/mL,确定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由辣椒炭疽菌(C.capsici)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引起,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对番木瓜炭疽菌抑菌效果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凡  范鸿雁  罗霓  陶挺燕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炭疽病果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10。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以蔗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以蛋白胨和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黑暗与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省印  常杨生  常宗堂  
 通过对芹菜病毒病毒原的侵染寄主、症状特点及其发展、抗性指标、传播方式、粒体形态与大小等的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危害芹菜的病毒为芹菜花叶病毒(Ce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这两种病毒的典型鉴别寄主为胡萝卜(Daucuscarotavar.sativa)和千日红(Gomphrenaglobosa);对所得CeMV的测定发现,其致死温度为50~60℃,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3~4d;电镜观察显示,其形态为线状粒体,属马铃薯y病毒组,长650~850nm,宽15~18nm;其传播方式为汁液摩擦传毒和蚜虫引起的非持久性传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符贤英  谭志琼  宋卡魏  张荣意  
本文描述了海南省某蒌叶种植基地发生细菌性疫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等测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甘蓝黄单胞菌萎叶致病变种[Xanthom onas campestrispv.betlicola(Patel,Ku lkarn i etDhande1951)Dye 197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韦维  邹东霞  钟雅婷  罗辑  叶航  
【目的】鉴定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抗病油茶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地典型炭疽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获得致病菌株,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描述和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进行鉴定,并采用平板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3个地区香花油茶林地采集典型炭疽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76株炭疽菌属真菌,对健康香花油茶叶片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略有差异;代表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的离体接种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6.48、6.39和5.20 mm,活体接种病斑比前者略小,分别为5.53、5.33和 4.97 mm,以CXNN02菌株的致病力略强。菌株CXNN0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菌丝灰色至深灰色,气生菌丝茂盛,绒毛状,背面产生黑色色素;菌丝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率为11.75 mm/d;分生孢子光滑,无色,单胞,圆柱状,顶端钝圆或略尖,大小为(13.30~20.67)μm×(3.39~7.48)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至褐色,单个或多个,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完整,大小为(6.50~10.69 )μm×(5.17~9.50)μm。对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进行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温度均为28 ℃,最适菌丝生长pH为4~5,最适产孢pH为6,菌丝生长的较佳碳源为D-麦芽糖、D-葡萄糖、D-果糖和D-木糖,最佳产孢碳源为乳糖,较佳氮源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粉3种有机氮源,最佳产孢氮源为酵母粉;完全黑暗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结论】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核果炭疽菌,其菌丝生长和产孢受温度、pH、碳氮源和光照条件影响明显。香花油茶是核果炭疽菌的新寄主,进行香花油茶抗病品种选育及制定炭疽病防治措施时需充分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河  李司政  王悦辰  刘君昂  徐建平  周国英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所有菌株对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湖南、江西、海南和广东4个省份分离的95株的油茶苗圃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和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4个种,其中炭疽病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数量最多(8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7.4%)。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有31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对戊唑醇产生了抗性的菌株有31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其中对多菌灵和戊唑醇这2种杀菌剂均具有抗性的菌株有6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3种杀菌剂均有抗性的菌株有2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2.1%。但所有95个菌株对咪鲜胺敏感,说明目前苗圃油茶炭疽病菌尚未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29个高抗多菌灵而对乙霉威敏感菌株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2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具有双重抗药性的菌株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Tyr)。【结论】我国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已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但对咪鲜胺尚未检测到抗药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美华  杨金奎  李雪玲  杨海艳  陈莉莉  吴帆  
【目的】对紫果西番莲叶片炭疽病病原X-03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X-03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结果】X-03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真菌,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最适生长p H为p H 89,当温度高于50℃时X-03菌株的孢子不能萌发。X-03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Na NO3。供试的杀菌剂中以福美双对X-03的抑制效果最好。【结论】研究可为紫果西番莲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晓倩  祁建民  陈玉森  陈绵才  陈美霞  刘伟  方平平  林荔辉  陶爱芬  
【目的】明确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方法】从河南、安徽、浙江、福建4省红麻主产区采集红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在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特征鉴定的基础之上,从中选取AH、HN、ZJ、FJ 4个典型病原菌菌株,对rDNA-ITS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在形态特征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541、545、541、535 bp,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同源性达90%—91%,而AH、HN和ZJ 3个菌株的同源性达96%—98%。【结论】从分子水平上对中国麻区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分析,证实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良庆  朱立武  衡伟  叶振风  刘刚  史苏湘  
【目的】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方法】对6个取自不同梨品种上的病果、病叶样本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单孢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采用常用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处理,观测其化学抑制效果。【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6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形态特征相似;用上述纯培养菌株接种于健康果实和叶片上,又引起与田间原标本相同的病害症状;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