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71)
- 2023(18485)
- 2022(15773)
- 2021(14551)
- 2020(12636)
- 2019(28794)
- 2018(28405)
- 2017(55165)
- 2016(29899)
- 2015(33154)
- 2014(32514)
- 2013(32745)
- 2012(29976)
- 2011(26896)
- 2010(26954)
- 2009(25376)
- 2008(25609)
- 2007(22809)
- 2006(20356)
- 2005(18364)
- 学科
- 济(124107)
- 经济(123961)
- 业(110274)
- 管理(100409)
- 企(98150)
- 企业(98150)
- 方法(58265)
- 数学(47998)
- 数学方法(47562)
- 财(40702)
- 农(35932)
- 业经(35248)
- 中国(32434)
- 务(29568)
- 财务(29499)
- 财务管理(29459)
- 企业财务(28068)
- 制(27859)
- 农业(24952)
- 贸(23272)
- 贸易(23257)
- 学(22689)
- 技术(22653)
- 易(22608)
- 银(21649)
- 银行(21584)
- 地方(21341)
- 理论(21047)
- 和(20887)
- 行(20555)
- 机构
- 学院(431461)
- 大学(431229)
- 济(176293)
- 管理(173803)
- 经济(172792)
- 理学(149645)
- 理学院(148097)
- 管理学(145829)
- 管理学院(145046)
- 研究(139490)
- 中国(109752)
- 京(92174)
- 财(86062)
- 科学(85234)
- 农(74390)
- 所(70604)
- 财经(68671)
- 业大(65593)
- 江(63695)
- 研究所(63525)
- 中心(62896)
- 经(62487)
- 农业(58679)
- 北京(58309)
- 经济学(52895)
- 范(51657)
- 州(51273)
- 师范(51088)
- 财经大学(51088)
- 院(50263)
- 基金
- 项目(285019)
- 科学(223974)
- 基金(208127)
- 研究(205862)
- 家(181924)
- 国家(180358)
- 科学基金(155189)
- 社会(130732)
- 社会科(124001)
- 社会科学(123968)
- 省(110630)
- 基金项目(110530)
- 自然(102164)
- 自然科(99800)
- 自然科学(99770)
- 自然科学基金(98050)
- 教育(93449)
- 划(92976)
- 资助(85903)
- 编号(82773)
- 成果(66473)
- 重点(63310)
- 部(63022)
- 创(61131)
- 发(59967)
- 创新(56519)
- 课题(56007)
- 科研(54774)
- 教育部(54009)
- 业(53785)
- 期刊
- 济(193981)
- 经济(193981)
- 研究(127438)
- 中国(80154)
- 财(69985)
- 学报(69406)
- 管理(68122)
- 农(67288)
- 科学(62464)
- 大学(52474)
- 学学(49866)
- 农业(45744)
- 融(43297)
- 金融(43297)
- 教育(40211)
- 技术(36411)
- 财经(34807)
- 业经(33173)
- 经济研究(31018)
- 经(29714)
- 业(26451)
- 问题(25635)
- 技术经济(22866)
- 科技(21514)
- 理论(20895)
- 贸(20809)
- 商业(20512)
- 现代(20392)
- 版(20123)
- 财会(19884)
共检索到640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叶建芳 陈潇
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始终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解决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长期激励机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西方企业广泛实施,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所处的阶段不同,这种激励机制在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不同,理论上先进有效的激励机制搬到国内未必能产生同样的激励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企业的激励效应,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上,结合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高科技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OLS统计分析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得出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价值有正方向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
高管持股 股权激励 企业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业韬 王成军 刘渐和
本文通过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发现,高管持股与企业研发支出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高管的股权激励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同时还发现高管人员中技术背景可以促进企业研发;由于创业板公司的特征,领导结构并不显著影响企业研发。
关键词:
高管持股 R&D 激励 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解维敏 唐清泉
创新对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创新项目高风险、不可预测、回报期长等特征,使得管理层不愿进行创新。文章基于代理理论,就高管持股能否将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利益更好地协同起来,激励管理层进行创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2002-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有正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正的影响只存在于私有产权中。
关键词:
管理层持股 政府控制 技术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军 王旭 张东潇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成长性的关键,也是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动力源泉。本文选取2009—2012年作为研究期间,以高科技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对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构念开发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动态技术能力与债权人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被解构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效应生成能力三个维度;债权人治理与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具备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债权人治理力度的上升有助于企业提高动态技术创新能力,但超过一定范围时,债权人治理开始对企业动态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出抑制效应,即存在债权人治理极限。所以,优化债权人治理机制,寻求最优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小青 周建
以沪深两市2007~2009年披露R&D支出的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尝试超越传统的输入-输出(I-O)模式,探索董事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董事会信息异质性对企业研发战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职能背景异质性与R&D支出正相关,董事会教育程度异质性与R&D支出负相关,董事会行业背景异质性对R&D支出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曹慧 刘孝成 徐枞巍
本文以2005年沪、深两市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高管年度报酬与市场指标、风险指标和成长指标的关系。研究后发现:高管年度报酬与市场指标和风险指标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年度报酬虽与成长指标正相关,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已初步建立了针对高管的激励机制。为进一步完善高科技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体系,笔者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彭红星 毛新述
增加高科技公司研发投入是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以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市场失灵理论、寻租理论和公司资源理论,探讨政府创新补贴的配置状况,并检验其对高科技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以探讨我国科技政策改革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公司高管具有研发技术背景或政治关联背景时,高科技公司均可以获得更多创新补贴资源;高管研发技术背景可以有效增加高科技公司研发投入,但政治关联背景无法提升研发投入。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公司所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高时,高管研发技术背景对高科技公司研发投入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
创新补贴 高管背景 研发投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彭红星 毛新述
增加高科技公司研发投入是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以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市场失灵理论、寻租理论和公司资源理论,探讨政府创新补贴的配置状况,并检验其对高科技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以探讨我国科技政策改革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公司高管具有研发技术背景或政治关联背景时,高科技公司均可以获得更多创新补贴资源;高管研发技术背景可以有效增加高科技公司研发投入,但政治关联背景无法提升研发投入。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公司所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高时,高管研发技术背景对高科技公司研发投入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具有研发技术背景的高管更加注重公司研发投入,而政治关联背景显著地提高了员工冗余程度。可见,通过政治关联获得创新补贴时,公司付出了社会性代价(如超额雇员);高管研发技术背景是高科技公司重要的人力(知识)资本,政府需要引导高科技公司积累人力资本,增加创新投入。
关键词:
创新补贴 高管背景 研发投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严若森 钱晶晶
本文以2012—2014年中国A股高科技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CEO股权激励为调节变量,就董事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董事会人力资本及董事会社会资本均与企业R&D投入显著正相关;(2)CEO股权激励对董事会人力资本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关系存在正向调节效应,且CEO持股比例越高,该调节效应越明显;(3)CEO股权激励对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本文的启示在于,高科技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及其他类似R&D特征明显的企业,既须重视董事会人力资本与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R&D投入的战略意义,亦须基于自身...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翟华云 刘小文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1469家披露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女性高管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女性高管的企业相对于不存在女性高管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更好,而企业中女性高管的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之间呈正U型的关系。另外,女性高管的学历越高、年龄越大,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高管主要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和社会责任评价信息披露方面有显著影响,而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方面却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优化管理层结构,合理聘用女性高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满四 王旭东
将关系型融资对企业创新的效应分解为财务效应和治理效应。其中,财务效应表现为促进创新投入,治理效应表现为提高创新效率,两者共同促进企业创新。研究发现:关系型融资对企业创新发挥了显著积极的财务效应,但治理效应微弱,这是制约企业创新的关键。进一步从关系治理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发挥治理效应的路径视角研究关系型融资治理效应微弱的内在机理,发现关系型融资治理效应并未真正发挥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非正常的"关系"严重损害了治理效应,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本身的缺陷导致治理效应的路径失效。研究表明,随着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提高创新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大力鼓励银行为企业创新加大关系型贷款额度的同时,更需规范"关系"型融资,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以畅通关系治理路径。
关键词:
关系型融资 关系治理 企业创新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维安 李汉军
本文以1999年至2003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回避国有上市公司的非市场因素,研究股权结构、高管持股对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其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这时高管的股权激励无法发挥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时,高管的股权激励也无法发挥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至40%之间时,其持股比例和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这时高管的股权激励发挥显著的作用。不同的股权结构对股权激励和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设计公司治理机制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关键词:
股权结构 高管持股 绩效 民营上市公司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闽洲 顾晓敏 陈维良
本文选取2007~2013年间的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检验女性高管比例及其高管薪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高管比例、女性高管薪酬分别与企业社会责任呈现正相关关系,意味着高比例的女性高管会显著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数水平。同时,女性高管薪酬的增加也会显著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水平,即企业社会责任的水平不仅受到女性高管比例的正向影响,而且受到薪酬激励的女性高管,其与企业社会责任间的这种正向关系会表现得更显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黄伟亚 张肖飞
从企业短贷长投与高管权力能力错配并存的现象出发,以2008-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高管权力能力错配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管权力大于能力的错配程度越严重,企业短贷长投也越严重,主要作用路径为高管权力能力错配增加了委托代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二,企业所在区域的社会信任度和企业家信心指数较高,则高管权力能力错配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较弱;第三,实现高管权力与能力在更高层次的匹配比低层次的匹配更有利于缓解企业短贷长投。为此,国内企业治理需要统筹考虑高管权力能力错配与资金期限结构错配的关系,针对高管权力能力匹配的具体情况,对高管进行适当放权或限权,实现高管权力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的匹配,为财务风险管控提供保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黄晓红 张昉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管制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以2009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按照其性质(国有或非国有)以及所处行业的产业结构(竞争市场或寡占市场)进行分类,实证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薪酬管制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表明,国企高管薪酬管制对企业绩效存在正向作用,而其效果几乎不受产业结构的影响,这跟我国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保护导致行政垄断有关。最后,本文针对我国国企薪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短期内维持薪酬管制,而将长期目标设定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完善激励制度,最大限度保证国有企业健康稳定成长。
关键词:
薪酬管制 产业结构 国有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高管变更与企业财务绩效的交互影响——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政治资本在不同法制环境下对民营企业的经济影响——一项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非高管员工股权激励与创新产出——基于中国上市高科技企业的经验证据
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管背景特征、产品市场竞争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来自我国A股高科技行业的经验证据
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技术多元化、创新绩效与公司投资价值——来自我国高科技行业的证据
高管股权激励促进企业升级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研发费用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民营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