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15)
2023(3678)
2022(3059)
2021(3154)
2020(2693)
2019(6296)
2018(6752)
2017(12455)
2016(8133)
2015(9555)
2014(10013)
2013(9209)
2012(8930)
2011(8358)
2010(8835)
2009(8103)
2008(7966)
2007(7495)
2006(6993)
2005(6614)
作者
(20702)
(16859)
(16649)
(16318)
(10785)
(8052)
(7996)
(6602)
(6432)
(6253)
(5650)
(5519)
(5497)
(5404)
(5341)
(5295)
(5077)
(5021)
(4960)
(4896)
(4674)
(4223)
(4102)
(4082)
(3896)
(3870)
(3814)
(3808)
(3430)
(3427)
学科
(23171)
经济(23142)
教育(18973)
中国(17856)
管理(13919)
(13382)
方法(10987)
数学(10112)
数学方法(9993)
(8334)
企业(8334)
(7678)
理论(7005)
(6773)
(6447)
(6260)
(6181)
贸易(6176)
(6089)
教学(5972)
(5867)
银行(5860)
(5687)
(5373)
(4726)
金融(4726)
发展(4645)
农业(4627)
(4523)
技术(4394)
机构
大学(116728)
学院(110855)
(41492)
研究(40951)
经济(40371)
管理(34084)
教育(28668)
理学(28521)
理学院(28096)
管理学(27585)
管理学院(27340)
(26975)
中国(25987)
(25181)
师范(25072)
(22600)
科学(21556)
(20727)
师范大学(20698)
北京(18969)
研究所(18424)
(17704)
财经(17548)
中心(16734)
(15761)
技术(14581)
职业(14485)
(14269)
(14184)
经济学(13612)
基金
项目(59504)
研究(53759)
科学(47220)
基金(38407)
教育(33727)
(31414)
国家(30982)
社会(30891)
社会科(28845)
社会科学(28841)
编号(25835)
成果(25153)
科学基金(24659)
(23618)
(22366)
课题(21311)
基金项目(19125)
(18227)
资助(16602)
(16215)
规划(15368)
项目编号(15353)
(15333)
重点(14717)
教育部(14644)
(14359)
(13388)
(13314)
(13263)
阶段(13237)
期刊
研究(48634)
教育(48466)
(46787)
经济(46787)
中国(30042)
(15050)
技术(12769)
学报(12238)
管理(12053)
职业(11767)
科学(11101)
(11018)
大学(10904)
(10820)
金融(10820)
财经(8891)
学学(8275)
经济研究(7905)
农业(7860)
(7714)
技术教育(7571)
职业技术(7571)
职业技术教育(7571)
业经(7396)
问题(7264)
(6899)
(6890)
论坛(6890)
(5976)
理论(5813)
共检索到183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文东茅  
本文通过对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入学机会、学业成绩和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男女在学业成绩和就业收入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入学机会和就业率方面女性则明显低于男性,而较低的高考成绩和较少的工作机会则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学业表现、就业状况三方面对性别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第一,女性表现出"一好二少三低"的特点。"一好"是指女性的学业表现好;"二少"是指女性的入学机会少,且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更少;"三低"是指女性就业的落实率低、起薪水平低、工作满意度低。第二,在就业分布结构方面表现出"男女分工不同"的鲜明特点。四分之三的女性在第三产业就业,而接近一半的男性在第二产业就业。另外,女性进入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机会明显少于男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文东茅  
本文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宜  李洁  
近三十年来,我国不同性别无论是总体的还是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入学机会差异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当前,女生获得的入学机会已经超过了男生。就学科而言,"男工科、女文科"的现象始终存在着;在男生主导学科或女生主导学科中,性别间的机会差异较大,其他学科中的差异则较小。近年来,男生和女生在学科中的分布范围均在拓宽,选择也更多样。今后,应在考虑性别间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及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欢欢  王伟宜  
本研究采用入学率、性别平等指数和条件概率对英国男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男女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在不断上升,而女生上升得更快,男生的优势逐渐消失,而女生的优势逐渐凸显;从学科领域来看,学科中的性别分布差异虽依然存在,但两性在学科中的分布范围均有所拓宽,尤其是女生的学科分布范围拓宽得更加明显,"男理、女艺"的现象已经消失,且男女学生在学科分布上出现趋同化现象。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宜  桂庆平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近三十多年来,在男女生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均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男少女多"现象;除重点高校外,女生在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学科分布中"男工女文艺"现象一直存在且日益明显;选择基础学科的男女生人数趋于减少,而选择热门的应用学科的人数却增长较快。为了促进两性自由充分的发展,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性别敏感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吸引优秀的男生立志从教;通过倾斜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基础学科,同时要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更加科学的选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林浩  
文章基于Becker的婚姻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购房动机,即把中国持续改善的高等教育性别比与房价上涨联系起来,为男性持续增大的购房压力提供了理论解释。文章认为,由于婚姻收益分配机制的不灵活,男性与女性在婚前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婚后的婚姻收益分配不一致,随着高等教育性别比例(女/男)的持续改善,在婚姻匹配中男性会通过购房对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进行补偿。家庭层面的数据以及省级层面的数据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家庭层面的回归结果显示,妻子相对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越有可能购房而不是租房;在省级面板回归中,文章使用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女性数量与男性数量之比来衡量高等教育性别比,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性别比提高越快房价上涨越快。综上,现有文献忽视了婚姻市场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即:适婚女性不仅相对数量在减少,其相对质量也在大幅提高,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拓展了婚姻市场影响房价的研究文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安双宏  
经过独立后50年的努力,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了显著增加,但是在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布、专业分布和地域分布方面仍很不合理。单独为女性设立的女子学院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表明女性教育机会的增加,但也说明世界通行的男女同校教育在印度仍有很大阻力。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高等教育对印度女性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但这些积极影响很容易发生逆转。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金子元久  窦心浩  
当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时,高等教育机会是否会变得更均等一些呢?均等程度又如何测算?从这一视角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到底是趋向于平等,还是更加不平等呢?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探讨,以及对中日两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首先,我们检验了几种用于标识不平等度的尺度,发现基尼系数等不适于检测类似于升学率这样的由百分率表示的指标。其次,在1992年与2001年之间,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有了明显的扩大。第三,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1960年至1975年)。理论依据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矫正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机会地区差,今后必须在调控高等教育的供给上多下功夫。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旭红  
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就业、女性自身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男性相比还存在着入学机会不平等、层次不高、学科选择不均衡、教育后结果不平等等问题。本文试从社会性别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宇  
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抽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居民中的分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父母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高学历、大城市、高收入和从事优势职业者的子女占有更多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高收入者在高水平大学中有较高比例,但收入并非引起这一优势的主因,在城乡、父母学历和职业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高收入家庭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反而更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秀兰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都把"教育机会均等"列为教育改革优先要达到的目标。我国一直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探讨解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机会均等问题,并特别把视角放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一些新问题上,力求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澄清某些问题,以推进我国的教育民主化进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楚亮  赵国昌  刘盼  
文章利用1986年至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讨论了我国城镇高等教育机会的变化特征,在估计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概率模型结果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机会的省际差异和省内差异进行分解。文章研究结果发现,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不仅存在于省份之间也存在于省份内部,比如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不仅要关注录取率的省份差异性,也应关注省份内部基础教育的质量差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香丽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厦门大学91级和96级两上年级的本科生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并参照郑州大学和集美师专部分本专科生的调查材料. 不仅以男性作为参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曹妍  张瑞娟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持续扩大,但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各地区适龄人口录取率、高考报名录取率及招生外溢水平三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指数,对2007-2015年我国31省(市)的入学机会及分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入学机会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地区差异逐年缩小,受适龄人口数和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西部各地区间差异则先缩小后扩大。研究进一步采用组间效应和组内效应模型对入学机会的分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招生政策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