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01)
- 2023(15374)
- 2022(13105)
- 2021(11946)
- 2020(10111)
- 2019(23246)
- 2018(23325)
- 2017(45464)
- 2016(24796)
- 2015(28084)
- 2014(28221)
- 2013(27936)
- 2012(26087)
- 2011(23814)
- 2010(24428)
- 2009(22941)
- 2008(22533)
- 2007(20430)
- 2006(18148)
- 2005(16716)
- 学科
- 济(111928)
- 经济(111824)
- 管理(68220)
- 业(66137)
- 企(50623)
- 企业(50623)
- 方法(47816)
- 数学(42720)
- 数学方法(42066)
- 中国(32759)
- 农(31935)
- 地方(26702)
- 财(25109)
- 业经(23507)
- 学(21922)
- 农业(21437)
- 贸(20985)
- 贸易(20970)
- 制(20624)
- 易(20318)
- 环境(18882)
- 银(18745)
- 银行(18703)
- 行(18023)
- 融(17649)
- 金融(17647)
- 和(16230)
- 理论(16040)
- 发(15554)
- 技术(15253)
- 机构
- 学院(361078)
- 大学(357614)
- 济(151026)
- 经济(147780)
- 管理(134610)
- 研究(124545)
- 理学(114509)
- 理学院(113220)
- 管理学(111020)
- 管理学院(110372)
- 中国(95979)
- 京(76805)
- 科学(76053)
- 财(70551)
- 所(64511)
- 农(62216)
- 研究所(58053)
- 中心(56970)
- 江(55835)
- 财经(55027)
- 业大(52926)
- 经(49620)
- 北京(49196)
- 农业(48770)
- 范(47913)
- 师范(47424)
- 经济学(46513)
- 州(44975)
- 院(44471)
- 经济学院(41995)
- 基金
- 项目(229257)
- 科学(178972)
- 研究(168358)
- 基金(163245)
- 家(142209)
- 国家(141042)
- 科学基金(119527)
- 社会(105183)
- 社会科(99737)
- 社会科学(99711)
- 省(91802)
- 基金项目(84850)
- 教育(78365)
- 划(76902)
- 自然(76134)
- 自然科(74337)
- 自然科学(74319)
- 自然科学基金(72949)
- 编号(70152)
- 资助(68806)
- 成果(57309)
- 发(54209)
- 重点(52374)
- 部(50226)
- 课题(49179)
- 创(47519)
- 创新(44540)
- 科研(43888)
- 发展(43314)
- 国家社会(42857)
- 期刊
- 济(172437)
- 经济(172437)
- 研究(108434)
- 中国(73713)
- 农(57658)
- 学报(54470)
- 财(53780)
- 科学(50645)
- 管理(50290)
- 教育(41606)
- 大学(40915)
- 农业(39290)
- 学学(38463)
- 融(36169)
- 金融(36169)
- 技术(33860)
- 业经(29766)
- 经济研究(28501)
- 财经(26779)
- 经(23052)
- 问题(22991)
- 业(21257)
- 统计(20133)
- 技术经济(19242)
- 贸(18762)
- 策(17984)
- 商业(17892)
- 理论(17070)
- 图书(16975)
- 决策(16388)
共检索到551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永龙
我国经济高碳化特征依然十分明显,碳生产率水平一直以来相对落后。低碳发展与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型社会"目标一致。因此,提高碳生产率是建构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高碳发展模式 碳生产率 增长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成柏 毛春梅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度了我国各地区1995—2007年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构成。估计了在碳排放约束和传统情形下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构成,并检验两种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差异。主要结论有: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东部地区TFP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增长最慢,中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效率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但在碳排放约束情况下不及传统全要素生产率高;在28个省市区中,有8个地区至少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1次;本文还实证考察了人均GDP、工业化水平、技术无效率水平、劳均资本、能源强度和开放度等因素对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果,并据此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辉 董晔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CO2排放增加的约束问题。笔者估算出中国1978年~2008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对索洛模型进行扩展,得到能源消费、CO2排放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及大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是高能耗和大量的资本投入,其代价是CO2的高排放;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整体正向作用不大;CO排放作为环境成本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成 蔡万焕 于同申
本文以中国1995—2011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均GDP和碳生产率的趋同效应和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基于泰尔指数的σ收敛显示,全国整体在两变量上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收敛趋势,但东中西内部和组间的差距形态各异,且东部和组间差距均是两变量总体差距的主要成因;②β收敛结果显示,由于各省份在技术进步率、国际竞争程度、产业结构偏好和能源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两变量更多地呈现条件β收敛而非绝对β收敛趋势,即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而非统一水平趋近;③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显示,中国各省份在实现人均GDP的不断增长,但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说明碳生产率在向着一个相对较...
关键词:
人均GDP 碳生产率 收敛 脱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陆春华 李虹 易卓睿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区、市)2003~2022年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助于促进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发现在2013~2022年间,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纯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提升,规模效率提升的贡献相对较低。具体的,在2013~2022年间,纯技术效率、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所作的平均贡献分别为56.8%、36.9%和6.3%。但是从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碳试点地区依赖于纯技术效率提升和纯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规模效率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在稳步增强,在2019~2022年、2020~2022年以及2021~2022年3个样本期内,规模效率提升所作的平均贡献均超过了20%,未来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愈发依托规模效率改善的增长模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雪玲 陶洪
本文对两种常用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研究的发展进行了评述。首先总结了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增长核算法和前沿生产面法,并详细描述了确定前沿生产面的DEA法和前沿函数法的研究进展。然后总结了利用增长核算法和前沿生产面理论对劳动生产率分解的已有成果。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余利丰 邓柏盛 王菲
采用Kumbhakar等的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效应3部分,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采用1999年至2004年中国29个省份的数据,分析金融发展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金融深化和金融中介垄断都不利于技术效率提高;金融深化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金融中介垄断并不利于技术进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威 陈书章 马恒运
根据2004-2008年中国23个省市奶牛场统计数据,采用多产出随机距离函数估计方法,测算全国和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为缓慢,技术效率改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潜力较大,技术水平退步是阻碍TFP增长的主要原因;主产区与非主产区之间存在增长差异,且非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更快。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本文将能源与碳排放统一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使用全局DEA方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1998-2010年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构成,并通过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演化轨迹,但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整体上拖累了工业绿色TFP增长;轻工业绿色TFP增长及技术进步显著优于重工业,采掘业与公用事业行业绿色TFP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的行业差距有扩大趋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五七 武戈
运用基于非参数前沿分析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的省际工业绿色TFP及其分解成分的变化,发现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拖累了绿色TFP增长。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效率增进与技术进步共同促进绿色TFP增长,资本深化促进了技术进步但不利于效率改进,地方分权对技术效率和绿色TFP增长有显著副作用,国有工业比重抑制了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TFP增长,FDI对工业绿色TFP增长的促进作用尚不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五七 武戈
在考虑能源与碳排放的全要素分析框架下,通过测算1998-2010年省际工业绿色TFP增长来源发现:中国工业绿色TFP整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省际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整体上拖累了工业绿色TFP增长;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技术效率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技术进步对工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据此,在发挥技术进步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技术效率对工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永军
本文估算了中国1978—2008年碳生产率,并用拉氏分解法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碳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4.26%,累计增长249%,技术进步是推动碳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贡献较小。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发挥技术效率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推动产业结构持续演进,是提高碳生产率、发展低碳经济的可靠路径。
关键词:
碳生产率 能源强度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晶晶 黄繁华
文章以服务消费为切入点,构建了两部门非平衡增长模型,解释了中国式的"服务业发展悖论"。从理论模型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从实证分析看,利用我国1995-2010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虽然滞后,但可通过服务消费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分地区检验结果显示,服务业发展对东部地区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劲。这为改善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现状、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关键词:
服务消费 人力资本积累 生产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砚耘
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和“六五”时期,其他各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都比较慢,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也不高。三年调整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走的是效益型的增长方式。“六五”时期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特殊增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宇 胡雪燕
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生产率、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主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拉动 (要素投入贡献率平均达 6 0 %) ,而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有 4 0 %,说明我国经济依然是粗放型增长 ,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必须改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要素贡献率 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