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19)
2023(9747)
2022(8405)
2021(7817)
2020(6976)
2019(15993)
2018(16038)
2017(31545)
2016(17967)
2015(20300)
2014(20587)
2013(20254)
2012(19298)
2011(17666)
2010(18073)
2009(17111)
2008(17358)
2007(16115)
2006(14110)
2005(12807)
作者
(53703)
(45061)
(44784)
(43065)
(28467)
(21566)
(20698)
(17550)
(16691)
(16070)
(15380)
(15164)
(14354)
(14201)
(14065)
(13990)
(13985)
(13323)
(13124)
(12998)
(11385)
(11349)
(10953)
(10259)
(10208)
(10129)
(10051)
(10048)
(9190)
(9029)
学科
(77124)
经济(77056)
管理(45270)
(41716)
方法(35100)
(31565)
企业(31565)
数学(31505)
数学方法(31223)
中国(21953)
(20813)
(18304)
地方(18118)
(16920)
(15547)
(14593)
贸易(14586)
(14107)
业经(14013)
农业(13430)
(12763)
银行(12724)
(12197)
(11951)
金融(11948)
(11497)
环境(11253)
地方经济(10825)
(10475)
财务(10458)
机构
大学(271040)
学院(265792)
(108230)
经济(105806)
管理(95102)
研究(92459)
理学(81477)
理学院(80373)
管理学(78767)
管理学院(78260)
中国(68972)
科学(58578)
(58100)
(51464)
(48611)
(46598)
研究所(44281)
中心(41540)
(41049)
财经(40913)
业大(40071)
(38757)
师范(38388)
农业(37101)
(36877)
北京(36761)
经济学(34507)
(32956)
(32774)
经济学院(31486)
基金
项目(170351)
科学(132793)
研究(124120)
基金(121865)
(106334)
国家(105504)
科学基金(88340)
社会(77194)
社会科(73099)
社会科学(73074)
(67068)
基金项目(65230)
教育(58545)
(57197)
自然(56577)
自然科(55161)
自然科学(55137)
自然科学基金(54142)
编号(51302)
资助(50027)
成果(43895)
重点(39442)
(38365)
(37964)
课题(36452)
(34538)
科研(33058)
创新(32447)
教育部(32344)
大学(32115)
期刊
(119706)
经济(119706)
研究(79963)
中国(49305)
学报(43987)
(41172)
科学(39516)
(38560)
大学(32530)
管理(32279)
教育(31609)
学学(29915)
农业(27818)
(23850)
金融(23850)
技术(21072)
财经(20548)
经济研究(19362)
业经(19127)
(17726)
问题(17274)
图书(15140)
(14464)
(14180)
技术经济(13409)
理论(13221)
统计(13134)
(13117)
商业(12883)
资源(12334)
共检索到393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浩  陈鑫弘  葛岳静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由层次差异、级别差异形成的空间结构效应等在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功能和效率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地理学空间尺度理念和社会学统计分析方法,从地理区划、省域区划、城市区划三个空间尺度对2138所高等院校及其本专科、中央地方属性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差异和结构效应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得出:我国的高等学校资源普遍集中于华北区和华中区的京广、京沪铁路及长江航线贯穿省份。北京市、江苏省、陕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等以其本专科院校分布的比较优势在区域教育资源空间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部属高校在地理大区及地理大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分布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圣云  沈玉芳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港口联系强度指数和综合基尼系数,对1986~2004年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认为从1986年到2004年,大长山港口组合单元一直是长山群岛最重要的门户港,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整体上看是趋向集中。并对长山群岛陆岛连接方案进行论证,对陆岛连接工程建设后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空间结构进行情景分析,"大连——长山群岛"之间的连接、联系方式、途径发生了变化,这将使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的空间结构大为改观。对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云明  王则时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存在"高地"、"洼地"之分,有其历史和政策等诸多成因。行政区划带来了行政壁垒及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传媒资源不能顺利地进行优化配置,导致了"高地"的"回波效应"明显而"扩散效应"微弱。因此,国家应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对传媒"洼地"进行支持,打破行业及行政壁垒,走科学和谐的发展之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春虎  曹薇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梳理人才聚集空间结构差异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验证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出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同时人才聚集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2)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分布存在层级结构,但由于人才聚集的外部性使得层级内部成员打破了传统地理距离限制;(3)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在各层级中的分布逐年趋于稳定。基于此,提出优化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郑宁  骆华松  周向科  
文章选取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程度和经济水平等指标构建了区域发展的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模型对昆明市的物质积累基础水平以及其空间结构分异进行了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物质积累基础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新经济的出现必然会给人类的产业活动带来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在空间上的体现将赋予经济地域新的诠释。其核心、外围、网络及三者的组合关系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它们构成的经济地域空间结构也将以全新的景观展现给世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修颖  
空间结构重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TFP)的有效途径 ,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与产业结构重组同样重要的意义 ,空间结构重组主要包括要素重组和状态重组两部分。要素重组从节点、通道、流、网络和等级五方面进行 ;通过调整各组成要素的“配比”和相互关系 ,使区域空间结构状态实现最优。空间结构重组具有显著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处于不同的空间发育阶段的区域 ,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要素贡献度是不一样的 ,空间结构重组的要点和实现机制也不同 ,因此具有相应的不同地域性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宏  郭雪梅  
选取集中率、地理集中度、变异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分析2001—2012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特征和差异。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集聚性呈现起伏波动态势,且出现开始减弱趋势;从空间差异看,离散程度偏高,说明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总体呈现不稳定性,市场波动大、市场结构不稳定对全省的旅游发展有抑制作用。形成这种特征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条件等。据此,提出促进山西省国内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洋  李嘉奇  孙铭悦  李嘉明  路娜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量化识别长沙县的“乡村振兴极—村镇空间场—乡村发展区—城乡基础网”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以城镇核心区为圆心向外围减弱的圈层式分布结构,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2)地域间供求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影响空间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而立足于因素作用的空间联系强度可以较好地表现区域发展的需求和互补格局;(3)“极—场—区—网”多维分析框架能较好地应用于市区近郊县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具体确定并划分了11个乡村振兴极、3个村域空间场和7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基于“极—场—区—网”互联网络的城乡基础网,进一步为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史本林  万年庆  关丽娟  孟德友  
根据泰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按地域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特性,对我国1997—2009年间各省份农民收入时空差异进行地域和因子结构双重解析。结果表明,省际间农民收入呈小幅波动增大态势;三大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农民收入差异的主导部分,尤其是中部地带内省际间差异和贡献居首要地位;因子结构分解则显示工资性收入对总体非均衡程度的贡献最高。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其工资性收入水平,并从政策、财政和科技等方面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家庭经营是缓解农村地区省际收入差距并促进农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铭萍  周年兴  梁艳艳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面,而其空间结构差异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为优化旅游空间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方法对2001年和2010年的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表现为苏南地区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由点状向面状扩展,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从苏北到苏南由点状发展模式向面状发展模式转变;(2)各个城市的旅游景区(点)具有聚集分形特征,且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个城市旅游景区(点)聚集维数值在不同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3)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密度从中心旅游景点向周围腹地衰减的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亚飞  陈佩佩  陈东  
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类社会空间组织结构有机耦合的复杂结构。文章通过对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的理论探索,从人口经济集疏的视角,对维持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序化演变的主体功能区划一张图进行了系统解析,从国家、大区域和省级等不同层级分别测度了地域功能空间梯度结构、地域功能点—轴结构、地域功能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特征,并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功能区近远程耦合和相互作用、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响应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解析。研究发现:中西部与东部之间、靠近轴线与远离轴线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福利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促使人口进一步从中西部向东部、远离轴线向靠近轴线区域、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农业和生态地区向城市化区域进一步集聚,人口的集聚程度要高于经济集聚程度,人口与经济呈现均衡的趋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福利的差距导致的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在流域、湾区等生态系统整体性大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功能服务过程以及人类需求多样化下社会系统中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促使区域间产生更加复杂多元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近远程耦合效应,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由以往促进产业分工合作与经济系统空间组织向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域功能完整性拓展的区域一体化区域政策,以及注重政策分类落地与精准化的差异化区域政策与政府调控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有序演变的重要保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委霞  
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为明确其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以亚热带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量化分析3种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数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的树种隔离程度、林层多样性、竞争态势和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最优,杉木混交林次之,杉木纯林最差。2)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5个指数都表现出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的规律。3)影响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共同空间结构因子是混交度。因此,欲提高杉木纯林和混交林的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可选择通过改善树种结构的人为干扰措施来实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迎春  佟连军  
基于空间重心的地图演示方法,以吉林省为例,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对比区域功能空间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转移变化轨迹,从空间效率差异视角认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结果显示:①吉林省区域功能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了东部生态、中部社会经济、中西(偏西)部农业的功能空间格局;②1995-2007年,吉林省区域空间结构整体稳定,局部优化调整,耕地保护和城市扩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初步缓解,社会经济功能空间重心向中部城市优势区位地带转移;③1995-2007年,吉林省经济重心趋向第二三产业重心,社会经济功能空间重心和经济重心从相反方向分别向中部城市收敛,东西部空间效率趋向平衡;④空间组织应当更加重视对区域发展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鑫露  聂正彦  
本文从空间角度考察了21世纪以来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战略的演变,笔者认为广东自21世纪以来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取得了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相对较好的结合。但由于珠三角、东西翼地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了区域空间上的积聚与扩散趋势,致使区域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通过空间积聚及加强各区域的经济联动等方式来促进广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