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37)
2023(14361)
2022(12233)
2021(11270)
2020(9379)
2019(20944)
2018(20448)
2017(39600)
2016(22064)
2015(24416)
2014(24424)
2013(23680)
2012(22069)
2011(20140)
2010(20485)
2009(19339)
2008(19464)
2007(17752)
2006(15973)
2005(14554)
作者
(65460)
(54432)
(54335)
(51708)
(34769)
(25931)
(24733)
(21019)
(20643)
(19561)
(18752)
(18094)
(17778)
(17225)
(17173)
(16708)
(16645)
(16234)
(15878)
(15774)
(13826)
(13763)
(13204)
(12407)
(12353)
(12324)
(12238)
(12162)
(10975)
(10809)
学科
(83126)
经济(82996)
管理(66591)
(59934)
(47872)
企业(47872)
方法(33016)
数学(29158)
数学方法(28829)
中国(25812)
(25424)
(24868)
(23874)
业经(18801)
(17844)
贸易(17835)
地方(17624)
(17419)
(17203)
(16617)
银行(16565)
农业(16028)
(15855)
(15094)
金融(15090)
(14931)
(14291)
财务(14261)
财务管理(14224)
环境(14010)
机构
大学(323393)
学院(318733)
(130699)
经济(127720)
管理(117526)
研究(111792)
理学(100757)
理学院(99561)
管理学(97817)
管理学院(97231)
中国(83770)
(67887)
科学(67214)
(65702)
(57001)
(56557)
研究所(51482)
财经(50666)
(49799)
中心(49561)
业大(48185)
(45822)
农业(44662)
(42990)
北京(42772)
师范(42496)
(40563)
经济学(40448)
(39264)
财经大学(37447)
基金
项目(208347)
科学(163649)
研究(152282)
基金(150260)
(132088)
国家(130969)
科学基金(110784)
社会(97076)
社会科(91986)
社会科学(91965)
(81658)
基金项目(78964)
教育(71457)
自然(70891)
(69630)
自然科(69216)
自然科学(69187)
自然科学基金(67959)
编号(61610)
资助(61127)
成果(52273)
重点(47686)
(46694)
(45286)
课题(44280)
(43734)
(41764)
创新(40963)
国家社会(39979)
教育部(39845)
期刊
(148490)
经济(148490)
研究(100258)
中国(67159)
学报(52427)
(50721)
(49754)
科学(47008)
管理(43721)
教育(40724)
大学(39930)
学学(37047)
农业(33890)
(33456)
金融(33456)
财经(25554)
技术(24314)
业经(24076)
经济研究(24065)
(21995)
问题(19764)
(17322)
(16886)
(15704)
国际(15271)
图书(14866)
科技(14726)
理论(14708)
商业(14467)
技术经济(14294)
共检索到486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罗守贵  
本文通过一些相关统计指标的计算对比,证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机制,认为沿海与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同步性以及提供就业岗位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共同影响了这种人力资源的初次配置过程,接着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消极影响,认为它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同时也不利于调动高校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二是调整西部高校的专业结构;三是在西部建立“地区年功序列”制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晶晶  盛玉雪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依托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作为优质劳动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路径对引导区域人才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识别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动机及决策路径后,建立了两区域两阶段决策的决策模型,并对两阶段进行了HULT分解,以分析不同阶段流动成本的差别对迁移路径选择的影响,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高校毕业生流动的路径选择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水平与高校毕业生得失比呈正相关、与高校毕业生流出距离成负相关、与流入距离呈正相关的结论后,建议落后地区以教育资源吸引滞留者,发达地区以就业资源吸引外来者。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丹东  沈文钦  陈洪捷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颖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而健康已是就业的机会成本,因此空气污染间接影响人才的择业与就业。文章由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出发,进而阐述区域性人才流动的状况和影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对空气污染与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针对空气污染的现状,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减少人才的流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颖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而健康已是就业的机会成本,因此空气污染间接影响人才的择业与就业。文章由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出发,进而阐述区域性人才流动的状况和影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对空气污染与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针对空气污染的现状,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减少人才的流失。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刚  王海英  
利用2015年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的数据,对毕业生工作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的平均次数为1.19次,在教育背景上呈现出弱者流动多、强者流动少的特征,即专科和本科高于硕士和博士,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高校高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在专业类型上表现为硬学科流动少、软学科流动多的特点,即专业技能取向的学科(工科、理科)低于注重通用性能力发展的学科(人文、社科);在制约因素方面,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拥有量和个体能力等变量是影响毕业生工作流动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希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深过程中,酝酿着新经济格局的未知性变化,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性转型挑战和发展机遇。文章分析了我国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构建依据,强调区域资源优势互补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探究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区域之间的合作博弈化共赢理念。促进我国跨区域产业联动协调机制可持续发展,要以制度保障提升跨区域产业协调能力,提升区域产业资源性优势和功能定位,建立跨区域产业同类型企业的合作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岳昌君  李欣  
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对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重点考察了来自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的跨省流动差异。研究发现:51.3%的高校毕业生在就学或就业过程发生了跨省流动,家庭所在地区不同的毕业生在跨省流动类型和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类型和比例存在显著的性别、学历和学校类型差异;跨省流动的收益显著为正;人力资本因素和地区经济因素对跨省流动的促进作用,以及跨省流动对收益的提升作用对于来自中西部地区家庭的毕业生最为显著。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对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状况进行了性别比较。研究内容包括流动比例、流动方向、流动收益、流动成本、流动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女性跨省流动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男性的流动率为50.8%,而女性的流动率为39.1%,比男性低11.7个百分点。第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跨省流动都显著增加了收入。第三,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都是显著影响跨省流动和收入的因素。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石英华  刘彻  
跨区域公共产品是较为特殊的公共产品,覆盖特定空间范围,涉及多方利益博弈。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势必会涉及到越来越多跨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问题。学界相关研究大多出于国际合作的视角,关注国内跨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的文献较少。本文首先界定了跨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继而以区域间博弈的视角分析我国跨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困境,最后从开源和增效两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曾贤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评报告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最终命运,但其结果若不准确,对区域环境和人们生活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各部门简政放权改革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这项把住各地规划、项目环境污染的重要权力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昌君  邱文琪  
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从城际流动类型与分布、就业城市偏好、流动收益与成本和流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城际流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87%的高校毕业生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了城际流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的主要选择。人力资本变量和地区经济变量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流动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过流动尤其是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收益显著更高,流动对收益的提升作用对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家庭毕业生的提升作用显著更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薛韩刚   陈芳芳   龚婷婷  
以贵州省Q高校物流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9—2023年7月物流专业毕业生毕业落实去向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出我国物流专业毕业生落实去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持续深化物流专业毕业生落实去向相关政策、新型物流人才的专业素养培养及以适应市场为导向的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阐述了物流专业毕业生毕业落实去向的主要策略。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丹东   翟月   陈洪捷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