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16.215.186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3)
2023(12199)
2022(10364)
2021(9439)
2020(8273)
2019(18284)
2018(18419)
2017(34789)
2016(19528)
2015(22324)
2014(22493)
2013(22125)
2012(21147)
2011(19552)
2010(20037)
2009(19361)
2008(19158)
2007(17675)
2006(16347)
2005(15392)
作者
(59107)
(49190)
(49164)
(47128)
(31555)
(23442)
(22348)
(18996)
(18872)
(17831)
(17162)
(16541)
(16360)
(16007)
(15648)
(15369)
(14714)
(14492)
(14484)
(14428)
(12956)
(12322)
(11980)
(11424)
(11222)
(11160)
(11139)
(11062)
(10157)
(9743)
学科
(92600)
经济(92472)
管理(57270)
(47819)
(38870)
企业(38870)
方法(32443)
数学(28254)
数学方法(27944)
中国(26119)
(22948)
(22002)
(21524)
地方(20591)
(20511)
业经(18209)
(15879)
银行(15832)
(15248)
(15228)
(15101)
金融(15099)
(14602)
贸易(14588)
(14160)
教育(13931)
地方经济(13576)
农业(13065)
环境(12933)
理论(12924)
机构
大学(298180)
学院(289115)
(126286)
经济(123437)
研究(106679)
管理(102311)
理学(85458)
理学院(84427)
管理学(82920)
管理学院(82377)
中国(81065)
(64189)
(63432)
科学(61598)
(55122)
研究所(49074)
财经(48165)
(47987)
(47860)
中心(47023)
(43327)
北京(41572)
业大(40723)
经济学(40442)
(39697)
师范(39243)
(38185)
农业(37577)
(37278)
经济学院(35965)
基金
项目(176227)
科学(136748)
研究(130602)
基金(125930)
(109662)
国家(108752)
科学基金(91028)
社会(83044)
社会科(78556)
社会科学(78536)
(68328)
基金项目(64799)
教育(62087)
(57614)
自然(56413)
自然科(54994)
自然科学(54974)
自然科学基金(53978)
资助(53261)
编号(52399)
成果(46675)
重点(40498)
(40129)
课题(38814)
(38681)
(35853)
(35593)
教育部(34564)
国家社会(34299)
大学(34069)
期刊
(154290)
经济(154290)
研究(101320)
中国(67113)
(49282)
学报(46741)
(43343)
管理(41995)
科学(41058)
教育(40059)
大学(36142)
学学(32917)
(32111)
金融(32111)
农业(28603)
财经(25860)
经济研究(25260)
技术(24170)
(22424)
业经(21641)
问题(20131)
图书(17380)
(16839)
技术经济(14877)
国际(14836)
(14512)
理论(13970)
统计(13890)
世界(13708)
(13225)
共检索到47543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凤  
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比较分析了梯度志愿、平行志愿与实时动态志愿之间的优劣,然后基于经济学理论为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提出了一种改革方向。基本结论如下:(1)不完全信息的梯度志愿应该在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机制中逐步淘汰。(2)平行志愿推进了公平与效率,但还存在继续改进的空间。(3)实时动态志愿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更重要的是,当赋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时,它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填报模式。因此,实时动态志愿可能将成为我国志愿填报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斌珍  钟笑寒  
本文关注高考志愿填报机制对优质大学学生质量的影响。我们首先论证由考前报改为考后报并引入平行志愿的改革模式可以带来事后的效率与公平("高分高就"),但未必增加事前的效率与公平("高能高就"或"高偏好高就")。基于某顶级学院的学生数据,利用各省历年志愿填报机制的变化,我们从实证上验证了这一假说:相对于考前无平行志愿的制度,该学院在考后填报制度下招收的学生高考成绩更高,但以大学学业衡量的学习能力或兴趣并没有更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大红  张彩虹  骆耀峰  
在我国现行高考志愿填报中,存在着偏好和公平性方面的扭曲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现行志愿填报制度和模式存在重要缺陷,本文以尊重偏好、体现公平为立论,在分析和研究现行志愿填报制度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选择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全志愿填报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凤  甘犁  杨小玲  
关于填报志愿的时间,从考生总录取率考虑,知分填报优于估分填报,估分填报优于考前填报,但知分填报和估分填报的"高分低录"或"高分落榜"现象比考前填报更严重。从高校招生质量来说,考前填报优于知分填报,知分填报优于估分填报。随着分数信息的增多,考生总体录取率在不同录取机制下的差异愈加明显,完全平行志愿优于不完全平行志愿,不完全平行志愿优于梯度志愿,并且"高分低录"或"高分落榜"现象会随着平行志愿的引入有所改善。但在完全平行志愿录取机制下,考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比不完全平行志愿和梯度志愿更低。考生被第一志愿院校录取的概率在知分填报时最高,在考前填报时最低。改变志愿填报时间比改变录取机制的政策效果更明显,...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康乐  哈巍  
中国高考的志愿填报方式近年来经历了非常重要的变革。本文利用来自搜学网的高考录取分数数据,结合2005—2011年间各省志愿填报方式改革的自然实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不同志愿填报方式下考生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匹配质量。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从"考前填报"到"估分填报",再到"知分填报",从"顺序志愿"到"平行志愿"的改革,使得各个院校的录取分数范围显著变"窄",这意味着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带来录取分数范围的收敛。加之各个院校的录取分数并未出现集体性错配,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一轮改革提高了中国高考的匹配质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晋  
近年来,高职招生竞争日趋激烈,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招生宣传的信息渠道和考生填报高职志愿的取向进行了归纳分析,旨在为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芦京昌  
本文基于2007年浙江省高校招生实行"平行志愿"的实践,分析"平行志愿"及投档方法之利弊,对其在贯彻"阳光招生"政策上的积极作用作了充分肯定,并从技术层面上,就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报考及录取方式中高职院校工作提出了若干思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厉浩  
高考平行志愿是一种志愿设置模式,更是一种招生录取机制。江苏等省市通过平行志愿的改革实践,完善了高校招生工作。但目前的平行志愿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应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起"一档多投"、自主选择的招生制度,赋予高校和考生更多的选择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小娟  孙绍荣  
文章基于传统志愿和平行志愿录取机制,依据考生填报志愿的真实偏好和考生分数名次号,分别建立了传统志愿填报概率模型和平行志愿填报概率模型,考生在信息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计算出被高等学校录取的概率,提高考生志愿填报的有效性和高考录取的可能性。与传统志愿填报模式相比,平行志愿模式增加了被投档的机会和录取几率、提高了考生报考志愿的满意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在丽  秦玉学  
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核心内容之一是实行"专业(类)+学校"的平行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这种模式与以往录取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凸显专业优先的理念,以一个专业(类)加一个学校为投档单位,考生志愿录取时按专业投档。作者在山东省济南市和潍坊市选取了4所高中学校,以其2017级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选报学校和专业时的关注重点、选择专业及学校的决定因素等方面探索"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的影响因素。在文章的最后,提出改革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处辉  余晓静  
受诸多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高考考生/家长常出现志愿选择上的失误。为了解和改变这一现状,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织了对2003年应届考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考考生/家长由于缺乏对大学,尤其是对专业的了解,相当一部分考生得不到科学的升学指导;从亲子比较来看,子女对个人事务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被大多数家长所忽视,这直接影响到子女价值观的形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科岩  刘岩  
志愿服务,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弘扬大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应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及相关保障机制、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和项目建设等途径来推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春娟  
平行志愿投档给高校带来了加速等级分化、强化名牌效应、缩小自主选择生源空间等挑战。而高校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同时还存在媒体定位不准确、宣传内容缺乏特色、后续招生宣传服务不到位、招生宣传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等误区。文章提出,应科学构建招生宣传模式和多元化招生宣传途径,激发招生宣传团队全方位服务意识,正确定位招生宣传对象,合理利用招生宣传时机,为高校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晓蓉  
社区志愿服务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项创新。在现实发展中,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的阻滞,在体系化、行政化、专业化方面仍存在困境,需要通过创立正式制度、拓展横向网络、培育社区志愿文化等基本路径,推进制度化建设。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朱美华  郑建瑜  王秋君  
志愿精神是对转型期中国社会价值系统混乱现状的积极回应。对于图书馆人而言,志愿精神的内在动力源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相对贫困、图书馆人自我实现的需要。高度的职业认同是图书馆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定性前提。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