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87)
2023(5768)
2022(4627)
2021(4438)
2020(3673)
2019(8122)
2018(8418)
2017(15622)
2016(8827)
2015(10454)
2014(10568)
2013(10087)
2012(9477)
2011(8738)
2010(9086)
2009(8870)
2008(8993)
2007(8566)
2006(7797)
2005(6864)
作者
(24785)
(20448)
(20125)
(19607)
(12778)
(9537)
(9420)
(7755)
(7709)
(7433)
(6832)
(6725)
(6538)
(6340)
(6217)
(6206)
(6111)
(6055)
(6031)
(5784)
(5401)
(5082)
(4965)
(4795)
(4704)
(4661)
(4610)
(4579)
(4126)
(4035)
学科
(31760)
经济(31736)
管理(22805)
(17628)
中国(14072)
(13658)
企业(13658)
方法(11821)
数学(9959)
数学方法(9899)
(9771)
教育(9062)
(9018)
(8263)
(7950)
业经(7284)
理论(6811)
(6674)
银行(6662)
(6438)
贸易(6431)
(6423)
(6304)
(6115)
地方(5372)
农业(5318)
教学(5275)
(5188)
金融(5188)
(4987)
机构
大学(129945)
学院(127227)
(48512)
经济(47253)
管理(42360)
研究(40915)
理学(34598)
理学院(34193)
管理学(33605)
管理学院(33355)
中国(32023)
(28448)
(26701)
科学(23411)
(20540)
(20215)
(20130)
财经(20114)
师范(19981)
北京(18885)
中心(18065)
(17990)
研究所(17805)
(16980)
(16055)
经济学(15684)
业大(15541)
师范大学(15450)
(15015)
财经大学(14661)
基金
项目(70414)
研究(59220)
科学(52694)
基金(45542)
(37801)
国家(37409)
社会(34395)
社会科(32144)
社会科学(32136)
科学基金(30532)
教育(30010)
(28620)
编号(27221)
成果(25421)
(23669)
基金项目(23381)
课题(20213)
资助(18693)
(17796)
项目编号(16921)
自然(16637)
重点(16138)
自然科(16082)
自然科学(16076)
(15831)
自然科学基金(15762)
(15607)
(15457)
大学(14571)
(14468)
期刊
(60455)
经济(60455)
研究(44292)
中国(30642)
教育(28557)
(20581)
学报(17182)
管理(16987)
科学(14080)
(14060)
大学(13806)
图书(13258)
(12380)
金融(12380)
技术(12292)
学学(11367)
财经(10588)
书馆(10090)
图书馆(10090)
业经(10066)
经济研究(9854)
农业(9767)
(9158)
问题(8452)
职业(7836)
(7429)
理论(7004)
(6848)
论坛(6848)
实践(6358)
共检索到209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方兵  胡仁东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高校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国内建立的72所高校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形成动因、存在价值和如何建设等问题构建了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基本分析框架。首先从社会发展要求、国家战略驱动、高校自身改革等层面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因素;其次依据高校肩负的三大基本职能,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维度审视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多重价值;最后从"必然与偶然""共性与个性""肯定与否定"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展开哲学思考,旨在进一步明晰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方向。
[期刊] 求索  [作者] 肖峰  
人工智能与知识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它是一种在机器上使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技术,这种关系甚至比人工智能与智能的关系更具有基底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对于知识哲学具有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知识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知识的含义问题、知识的类型和知识获取(习得)的方式问题、知识的意义问题、知识活动中的人机合作与分工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可以使知识哲学的发展获得来自人工智能的强大推动,从而拓展其视野、丰富其内容,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对象和领域。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何伟光  
由于人们忽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分别沿着人工智能或者教育的逻辑进路对其进行浅层式本质批判,导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本质问题悬而未决。从技术视角和教育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本质进行解读均存在局限,应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这两种视角进行突破和整合。从文化符号系统、文化关系生态和文化创造活动的维度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可视为具有解放人类属性的特殊形态文化存在。教育和人工智能所蕴含的解放本质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解放本质进一步揭示提供线索。立足文化视角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多维本质进行具体阐释,可发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通过人机协同解放师生生命的活动、利用人机合智解放教育的实践以及助推智能时代人类解放的人机共生新型教育形态,确证了解放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深层次本质。要实现其解放本质,应理性对待相关异化问题并通过行动扬弃异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锋  
人工智能语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机器语言和程序语言、自然语言理解和模仿、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拥有语言。人工智能拥有规定性的符号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语言。因为从生物学上看,人工智能难以拥有意向性和自由意志;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人工智能也无法像人一样领会和回应本真的语言,而且缺乏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无法真正地拥有真理和语言。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语言中隐喻结构的模仿和学习,去模仿人类的类比—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和模拟人类智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潘恩荣  阮凡  郭喨  
本文力图在《资本论》视域中重构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机器换人"问题,提出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和介入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从《资本论》"劳动能力"思想角度看,机器换人争论双方的矛盾根源是,在"人机对立"预设下,思考机器是否以及如何单向度地替换人的劳动能力。但是基于"人机互补"角度从"劳动时间"概念看,"机器换人"的实质是"以机器运行时间替换人类劳动时间"而非"以机器(生产力)替换人类本身的劳动能力"。那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机器换人而言,除了要批判"机器替换人本身",更要考虑如何确保"人"在各种智力劳动时间之间平滑转换。这为重构"人类-人工智能机器"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方兵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亟需提升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为了响应政府制度安排与社会实际需求,我国部分高校正在积极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调研发现,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目前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产教融合、办学活力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与不足。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遵循,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一方面要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坚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科专业质量、深化产教科教融合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以助力学院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华   戴岭   祝智庭  
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引起了有识之士对于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和对于发展前景的忧虑。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拥有什么素养,才能与另一类智能体互补、互促、共生、共荣?对这一教育原点问题,有必要基于技术哲学去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质、局限、发展趋势,并据此建构与之协同创新、共生共荣的素养模型。其中,人机协同素养的核心是能够与当下的机器智能互补且驾驭它完成创新任务的高级智能;人机共生素养的核心则是能够应对近未来机器智能带来的各种人文问题、善于追求并实现共同美好生活的实践智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英瑾  
英美分析哲学的主要学术训练方式,是建立在对于肇始于弗雷格的现代逻辑(一阶谓词逻辑与命题逻辑)的尊重之上的。因此,分析哲学所说的"分析",大约就可以等于"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学术训练,显然是没有办法应对于当下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另外,即使对于基于符号表征与明述规则的传统人工智能而言,主流分析哲学的训练所能够提供的思想支持也未必始终是积极的。毋宁说,基于现代逻辑的主流分析哲学的"理想化"讨论方式往往会忽略智能系统的运作效率问题,而这一点又会倒逼着天然具有工程学面相的人工智能研究通过某些"特设化"的修正(如珀拉克的"奥斯卡规划"所给出的那种修正)来部分弥补相关的缺憾。然而,这种零敲碎打的修补方式显然是很难达到真正的普遍性的,遑论为具有多重用途的通用人工智能设备的设计铺展可行的路线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娟  
生成式AI的引入与新时期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协同高效需求高度契合,这使数字政府建设脱离了对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想象,走向全面的初级场景构建阶段。生成式AI嵌入数字政府建设能够大幅增强数字政府结构的协同性、提升数字政务服务的亲民性、提高公共治理的科学性。通过价值上的审思可以发现,生成式AI嵌入数字政府建设也伴随着国家数据主权安全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风险、资本侵蚀风险和资本同化风险。因此,为了推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合,应加强技术合规建设以维护国家数据主权安全,引入多部门协同配合以增强个人信息安全,规制资本行为以提高公共治理福祉,从而对生成式AI嵌入数字政府建设进行智能补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恒进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快超乎想象,机器在各专业领域逐项超越人类已然是无可置疑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会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对伦理、道德产生颠覆性的质疑。然而人确实依旧存在机器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就在于人类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统摄未来。那么这种特殊性从何而来?又是否可以使用这种特殊性突破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在人工智能时代,哲学肩负着前所未有的指引重任,发展AI技术既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通过阐释"我"之何来、"我"之何在和"我"之何往三层内容,以哲学视角厘清人机关系,为人机未来的共生共荣提供新思路。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磊  刘瑞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教学革新的同时,也让教师陷入角色转变的困境,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进路是: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由"识"转"智";彰显教师人文关怀,回归教育育人之本;在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张力,关注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全面协同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蒋心亚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提高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价值的实现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生命哲学为反思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解决途径,就是将教师生命的成长视为最终目的,关注教师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关注教师生命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的生成。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敬威  于伟  
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本质而凝练的,体现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纵观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其内涵从哲学层面上分别指向了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从认识论维度揭示了学科重要思想和观念;从方法论维度凸显了学科灵魂精髓;从价值论维度阐释了学科人文意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把握问题、情境和活动三个实践向度,以问题为引擎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结构的创新;以情境为体验场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以活动为平台帮助学生实现目标导向的实践化学习。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整体性、统领性和逆向性三个原则,以整体性和联系性确定单元主题;以统领性和核心性突出大概念的地位和作用;以逆向性强化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德秀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汤同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以在实现研究对象的全球性拓展、研究数据的形象化采集以及研究成果的智能化产出等方面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突破性的技术赋能。同时,研究者们也应警惕如文化失声的技术陷阱、西方中心的话语殖民、去情景化的方法困境等潜在的技术主义价值隐患,积极在本土文化继承、学科话语自主以及实践问题导向方面做出应有努力。基于此,比较教育研究应积极应对此次技术变革,在认识层面应重视研究内容的文化性,强化境域性的跨文化理解;在功能层面应强调研究话语的自主性,强化本土理论的生成与传播;在方法层面应注重研究问题的实践性,强化具身性的在场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