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91)
- 2023(19782)
- 2022(17099)
- 2021(15971)
- 2020(13392)
- 2019(30882)
- 2018(30420)
- 2017(57936)
- 2016(31518)
- 2015(35332)
- 2014(35260)
- 2013(34763)
- 2012(32521)
- 2011(29512)
- 2010(29664)
- 2009(27186)
- 2008(26744)
- 2007(23361)
- 2006(20767)
- 2005(18743)
- 学科
- 济(133420)
- 经济(133286)
- 管理(86851)
- 业(82827)
- 企(66282)
- 企业(66282)
- 方法(55682)
- 数学(48300)
- 数学方法(47663)
- 中国(39820)
- 农(37442)
- 地方(32886)
- 财(30666)
- 业经(30386)
- 学(26948)
- 制(25353)
- 农业(24934)
- 贸(24377)
- 贸易(24358)
- 易(23589)
- 银(21594)
- 银行(21541)
- 理论(21418)
- 行(20739)
- 融(20710)
- 金融(20707)
- 技术(20496)
- 环境(20323)
- 和(20101)
- 务(17791)
- 机构
- 大学(442745)
- 学院(441908)
- 济(179293)
- 经济(175336)
- 管理(171672)
- 研究(153675)
- 理学(147538)
- 理学院(145817)
- 管理学(143097)
- 管理学院(142289)
- 中国(116563)
- 京(95744)
- 科学(94422)
- 财(83317)
- 所(77229)
- 农(72275)
- 中心(70288)
- 研究所(69965)
- 江(66651)
- 财经(65536)
- 业大(64951)
- 北京(61011)
- 范(60610)
- 师范(60050)
- 经(59530)
- 院(56349)
- 农业(56060)
- 州(54031)
- 经济学(53484)
- 财经大学(48613)
- 基金
- 项目(297446)
- 科学(233689)
- 研究(219104)
- 基金(213398)
- 家(186071)
- 国家(184495)
- 科学基金(157999)
- 社会(137043)
- 社会科(129788)
- 社会科学(129755)
- 省(117740)
- 基金项目(112899)
- 自然(101898)
- 教育(101285)
- 自然科(99541)
- 自然科学(99514)
- 划(98577)
- 自然科学基金(97679)
- 编号(90251)
- 资助(88097)
- 成果(73439)
- 重点(67324)
- 发(66689)
- 部(65174)
- 课题(62953)
- 创(61716)
- 创新(57594)
- 科研(56458)
- 国家社会(55920)
- 教育部(55736)
- 期刊
- 济(201513)
- 经济(201513)
- 研究(134134)
- 中国(93165)
- 学报(68589)
- 农(65844)
- 管理(65040)
- 科学(63863)
- 财(61752)
- 教育(54933)
- 大学(52512)
- 学学(48934)
- 农业(45542)
- 融(41529)
- 金融(41529)
- 技术(41325)
- 业经(34202)
- 经济研究(32008)
- 财经(31454)
- 经(27031)
- 问题(26697)
- 图书(24552)
- 业(23857)
- 理论(21807)
- 技术经济(21674)
- 贸(21544)
- 科技(21150)
- 统计(20749)
- 资源(20617)
- 商业(20181)
共检索到674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梦诗 沈勤
在“技能中国”建设背景下,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8-2019年28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间的互动适配关系及时空演化趋势,研究发现:两者耦合协调程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先上涨后回落的变化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依次递减态势;高技能人才占比、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分别成为所属系统的显著因素;在超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上涨迹象不显著。实现两者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是:优化教育财政分配结构,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地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恒 赵茂 李璐
本文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测度了2011—2019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经济发展及两者时空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长较快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收敛性和空间集聚性;二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相对差距缩小,但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能力持续增强,由轻度失调跨入优良协调发展阶段。因此,需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区数字化水平;提高金融普惠性服务能力,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加强省际合作,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强省"领头羊"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区域经济发展 时空耦合协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磊
基于中部六省构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质量型城镇化、信息化以及绿色化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六省"五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划分其协调发展所属类型,然后创新性地引入了市场化程度变量指标,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15年中部六省"五化"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阶段性发展特征明显;2)中部六省"五化"耦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呈现出"中间强两边弱、南强于北"的格局;3)市场化程度对"五化"耦合协调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因此在提升"五化"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市场化水平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瑞 沈祖贤 宾朋
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我国内地31个省市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耦合协调水平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年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耦合协调度均值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勉强协调发展”向“濒临失调衰退”转变;且31个省市耦合协调度跨越了10个耦合协调等级,大多数省市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和“勉强协调发展”阶段,已实现协调发展的省市数量较少。从空间上看,我国农业发达省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四大区域耦合协调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西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且区域间差异显著。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人才供给能力、调整人才供给结构、优化政策制度安排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等。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人才 供给 需求 耦合协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瑞 沈祖贤 宾朋
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我国内地31个省市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耦合协调水平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年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耦合协调度均值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勉强协调发展”向“濒临失调衰退”转变;且31个省市耦合协调度跨越了10个耦合协调等级,大多数省市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和“勉强协调发展”阶段,已实现协调发展的省市数量较少。从空间上看,我国农业发达省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四大区域耦合协调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西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且区域间差异显著。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人才供给能力、调整人才供给结构、优化政策制度安排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等。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人才 供给 需求 耦合协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思 李阿利 郭时印
基于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截面数据,对其研究生教育和区域经济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和计算位次差。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看,各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域有18个,水平一般的有8个,较差的有5个;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研究生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由高至低按东—中—西分布。各地区要不断提升提高经济投入向人才培养水平转化的能力,以及人才资源向生产水平转化的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晓东 刘冰冰
数字经济的来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也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因素,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创新三个维度构建了省域数字经济指数,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且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地区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显著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各种驱动因素对数字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和欠发达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广雄
文章基于系统论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综合序参量、耦合机制和耦合协调类型等方面来描述这一复合系统耦合机制模型及时空协调性规律,探讨了加强系统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 耦合 时空协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仪华 王园
文章以福建省内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地2016-2017年度区域经济数据和旅游全域化的指标数据,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域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属于中等水平,区域经济水平越高,地方产业越具延展性、可持续性,发展全域旅游的成效越明显,两个系统的协调也越趋于良性。
关键词:
全域旅游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地方产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盛亚 郑书莉
流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商品流通和物资交换的功能,我国流通产业长期受被动成长路径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程度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浙江省为例,构建耦合度和耦合发展度指标,研究发现:(1)两系统耦合度呈现短期波动、长期平稳的状态,区域经济发展指数明显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滞后于流通产业发展指数;(2)耦合发展度在2005-2013年期间可划分为过渡阶段和协调发展阶段,随着产业集群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初现成效,流通业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3)预测期内两系统耦合度为优,耦合发展度快速提高,预计在新常态背景下表现更为稳定;(4)依然需要通过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铭雨 刘基伟 李群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2011—2021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测算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研究发现:全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指数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达到0.840、0.809,较2011年分别上涨715.5%、235.7%。耦合协调度仅在2011年表现为轻度协调,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说明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零和博弈”,必须协同推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各地区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失调成因存在显著差异,广东省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带头作用,黑龙江省等8个省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现出“辐射”效应,北京等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负相关,出现“虹吸”效应,这导致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差距拉大。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出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强化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抢抓机会,转化“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攻关能源技术,助力重化工业地区加速能源体系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军胜 马耀峰 吴冰
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3—2011年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物理学领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分析对全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演变格局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发展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二者阶段之间及内部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入境旅游流发展水平阶段增长率较区域经济阶段增长率快,且阶段发展水平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强;区域经济阶段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弱。(2)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较为一致,耦合协调度阶段增长率均在20%以上,阶段标准差演变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在减小。(3)各省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以我国31个省级单位的1999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了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长期耦合关系显著,但是短期耦合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支持作用明显,但是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不明显;中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作用不显著,而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明显;不同地区要根据其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耦合发展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中国普惠金融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分异研究——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
面向区域经济 培养高技能人才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交互影响研究:基于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效应研究——基于2010-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基于2011—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来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与利用的耦合协调及空间特征分析
林业生态、保护、产出及效率视角下的耦合协调性分析——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