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1)
2023(10752)
2022(9355)
2021(8634)
2020(7274)
2019(16981)
2018(17086)
2017(33278)
2016(18484)
2015(21386)
2014(22072)
2013(22024)
2012(21351)
2011(19578)
2010(20321)
2009(19024)
2008(19236)
2007(17808)
2006(15924)
2005(14883)
作者
(56680)
(47253)
(46802)
(44854)
(30003)
(22573)
(21725)
(18361)
(17727)
(17257)
(16050)
(15761)
(15204)
(15019)
(14673)
(14635)
(14576)
(13898)
(13695)
(13659)
(12077)
(11783)
(11571)
(10977)
(10714)
(10682)
(10628)
(10579)
(9683)
(9546)
学科
(84722)
经济(84634)
管理(48353)
(48029)
(35248)
企业(35248)
方法(32798)
中国(28814)
数学(28671)
数学方法(28434)
(25877)
地方(23008)
(19653)
业经(18234)
(17509)
农业(17301)
(16667)
贸易(16653)
(16112)
(16085)
(16081)
银行(16049)
(15471)
(14812)
金融(14810)
(12837)
地方经济(12700)
(12659)
环境(12500)
理论(12023)
机构
学院(278045)
大学(275364)
(115876)
经济(113160)
管理(99211)
研究(98176)
理学(82590)
理学院(81557)
管理学(80210)
管理学院(79672)
中国(76851)
(60673)
科学(59420)
(56390)
(52046)
(49090)
研究所(46283)
(45733)
中心(45124)
财经(43154)
北京(39669)
业大(39596)
(38752)
(38695)
师范(38372)
农业(38361)
(36984)
经济学(35694)
(34525)
经济学院(32287)
基金
项目(164890)
科学(126612)
研究(125194)
基金(113676)
(97719)
国家(96773)
科学基金(80484)
社会(76002)
社会科(71814)
社会科学(71792)
(66875)
基金项目(59781)
教育(58145)
(55597)
编号(54231)
自然(49072)
自然科(47766)
自然科学(47749)
资助(47565)
自然科学基金(46849)
成果(46013)
(41419)
课题(38589)
重点(37531)
(36377)
(33713)
发展(33585)
(33018)
(32264)
项目编号(31595)
期刊
(141181)
经济(141181)
研究(89295)
中国(62698)
(46202)
(43657)
学报(41191)
科学(37307)
教育(36582)
管理(36523)
(31108)
金融(31108)
农业(30962)
大学(30699)
学学(28367)
技术(26034)
业经(24756)
经济研究(22230)
财经(21473)
问题(19522)
(18520)
(16207)
(15849)
图书(15254)
商业(14627)
技术经济(14627)
理论(14367)
国际(13330)
统计(13094)
实践(12943)
共检索到444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丽平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发达国家的非正规就业率普遍提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非正规就业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城镇创造就业岗位、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缓解贫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非正规就业的形式及规模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正涛  赵元笃  
非正规就业在现实经济中已经大量存在,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随着市场化、非国有化、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建立,我国就业模式的非正规化严重滞后,这是造成我国失业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将成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非正规就业将在今后10~15年间,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守军  王德清   邓春雪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主要方式。目前由于存在着多种障碍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发展缓慢 ,在地区、行业、学历层次及专业结构等方面分布不平衡。只有从战略高度出发 ,通过高校、政府及社会各部门合作 ,在法律、经济、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大力支持 ,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柳  
“非正规部门”一词源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原意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1996年,中国引入这一概念,是指相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要指个体经济和小型私营企业。事实上,近年来非正规就业已成为我国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有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95%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是由非公经济提供的,就业人数占75%左右。可见,非正规就业已具有新的内涵。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日益灵活,劳动力市场配置特征将更加显著,有关“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应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政府、社会和工会应对这一就业形式给予更多的扶持。提升非正规就业和非正规部门的社会地位,对于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劳动就业制度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傅京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将是21世纪一个突出的问题。确立发展非正规就业的战略和采取相应的政策将是缓解就业矛盾、降低转制成本的重要出路之一。 一、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的修复 失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出现了问题,因此如何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能力就成了治理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修复劳动力市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兴华   刘建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红燕  李文政  张春海  
非正规就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势,其不仅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鉴于当前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障碍,政府在制订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应鼓励和扶持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并加以适当、适度的规范,最终通过非正规就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带动和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钟用  
体制性障碍在限制正规金融机构在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的同时间接激励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虽然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但亦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埋下风险隐患。研究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及其对农户经济的支持作用;从支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缺位,非正规金融机构运作机制失范及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揭示支持农户经济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现实问题;给出健全农村非正规金融法制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及创新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控制模式等有效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增贤  谢春红  
现有研究一般认为旅游非正规就业低收入、低门槛、不体面,仅能维持生计或增加收入。非正规就业是职业发展的末端,就业者是被"降级的劳动力"。文章通过珠海拱北口岸的实地调查和对44位旅游非正规就业者的访谈指出,旅游非正规就业是许多就业者的职业发展通道。就业者以中青年低层次劳动力为主,但也包括较高学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白领、个体经营户和大学生,他们通过亲缘或地缘组织介绍从事旅游非正规就业。文章进一步归纳总结了7种从业动机、6种从业规划和4种职业发展路径。研究表明,大多数旅游非正规就业者具有较为明确的从业动机、从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社建  
我国非正规就业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政府推动为基础的模式,主要代表是非正规就业的上海模式;二是以市场力量为基础的模式,主要代表是浙南产业集群的非正规就业模式与SOHO模式。这两种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整合,有必要综合吸纳不同非正规就业模式的优点并克服其缺点,构建一种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适度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有效保障的非正规就业形式,以充分确保劳动者的权益以及发挥非正规就业促进社会就业的重大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比较充分实现社会就业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常进雄   程变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B.Hammer,徐月虎  
非正规就业有三种学说渊源: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刘易斯-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哈特-法伊格的制度边缘理论。非正规就业是社会边缘人群在制度边缘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高失业率与非正规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缓冲层。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失业问题日趋严峻,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措施,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引入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不少地区随后响应。中国移植的非正规就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正规的非正规就业,为了就业而就业,面向社区的就业。中国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应该坚持以正规化为目标,拓宽从业许可范围,减少政府的过度保护,抑制政策投机行为,从长远考虑还应与户口制度改革相适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